冯伟民
随笔
德国行纪
冯伟民
今年中秋有些特别,据称是多年来月亮最圆的年份,而这样的圆月年份下一次要等到2020年。恰恰是这一天,九月19日晚,我顶着圆圆的月亮,踏上了去欧洲德国的旅程。
告别老母亲,坐上出租车一路奔向地处东海之滨的浦东国际机场。宽宽的高架路上,车流如梭,眺望车外,晴朗的夜空一轮月亮高悬,格外的明亮,此时一丝难以名状的情感似乎涌上了心头,毕竟是中秋之夜第一次离家外出,而且是远赴万里之外的欧洲。
不过五十分钟,出租车就抵达了灯火通明的浦东机场,顺利办理完登机手续,在宽敞明亮的候机楼里等待登机时刻的到来。航班很晚,二十三点二十分才起飞,可乘客很多,估计要满员飞行,大多数是高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也有不少国人。乘着登机前的空闲,翻看着微信,朋友们此时也在赏月留言,互致问候。真可谓"一轮皓月当空悬,中秋月亮明又园,各地朋友同赏月,遥祝亲友共婵娟"。登上飞机,坐在我身旁的是一对去欧洲旅游的中国夫妻。他们在商场购买了法国产的商品,幸运地得到了一张去法国旅游的机票奖励,于是促成了夫妻俩双双去欧洲旅游。
飞机扬起机头,轰鸣着冲向天空,以近1000公里的速度飞向巴黎。巨大的轰鸣声一时让我们忘却了此时已是午夜的时光。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所以飞往欧洲的晚间航线被称之为追月航程。我们是在北半球,我的位置在飞机的左侧窗口边,恰好可以清晰地看到机窗外的月亮。虽然已是午夜,困意开始袭扰,但望着远处明亮亮的圆月,难掩兴奋之情。此时,机上服务员开始分发晚餐。于是,边品味着可口的食物和饮料,边观赏着窗外的月亮,心想今晚的夜晚是如此美妙,能在空中享受中秋明月与美食,恐怕此生也就这一次了。我的眼晴不时眺望着深空中的月亮,感觉它是那样的明亮,又是那样的圆润,美丽而动人,难怪古今中外人类赋予中秋的月亮那么多的赞美之词。中秋满月如轮如盘又如镜,它像金轮、玉轮,又如银盘和玉盘,更是一面金镜和玉镜。高悬夜空的月亮又是那么神秘而诱人,自古以来就引发东西方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国人熟知的嫦娥奔月,西方的月亮女神和月亮的儿子等。这些神话般的典故无不寄托着人类的追求与梦想,也承载着人类孜孜以求、百折不饶的探究之路。满脑想着月亮的故事,不知不觉陷入了睡梦之中…….。
图1. 晨曦中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
等内急醒来时,眺望机舱外,那轮明月仍在忠实地陪伴着,只是走在了飞机的前方。一看时钟,飞机已飞行了六小时。呵呵,整整六个小时,月亮一直伴我行。天空仍然一片漆黑,只有繁星在闪耀。此时的上海已迎来了东升的朝霞,但西飞的航班仍在延伸的夜空中翱翔。在月光下,附身往下看,朦胧的云海如丝绵般在漂浮,无边无际,云朵空隙间不时呈现地面一堆堆的人间灯火。我又抬头望着着渐渐远去的月亮,若有所思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人类采自月球表面的月石表明,它与我们居住的地球年龄几乎一样长。它可能源自如同火星大小的星球在地球形成之初,切向撞击地球,由溅出的岩石融合而形成,并与地球共同形成了地月系统,它对地球的运转和地球环境,尤其对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初的月球离地球比较近,因而地球海水的潮涨潮落远比现在强大;月球的引力使得地球在绕太阳旋转时有了一定的倾角,产生了地球的四季更新;月球的绕地球旋转,更使地球有了昼夜之分。月球早期与地球一样遭受了数亿年的陨石撞击,至今在月球表面保留着38亿年前的大大小小撞击坑。由于月球没有像地球那样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故而没有风化,今天所看到的荒无人烟的苍凉景象一如38亿年前那样。
不经意间,飞机已悄然飞抵巴黎戴高乐机场,几乎没有一点着陆时的颠簸,就驶上了机场的航道,不由得深深敬佩飞行员高超的驾机水平。这时已是当地时间早晨5点多,相当于北京时间上午11点。天空仍是一片漆黑,只是天际边开始露出一丝亮光,并在渐渐扩散。办完进关手续,来到去德国转机的候机厅。远方的天际处已露出一片鱼肚白,金黄色的朝霞开始洒向世界。机场的灯火与远方的朝霞,交相生辉,让人感到难忘的中秋之夜落下了帷幕,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从法兰克福机场转乘火车去哥廷根,行程约2小时,便来到北部的哥廷根市。它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大学城,据说曾出了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学者,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2013中德古生物学术交流会将在此举行,有近300名中外学者前来参会。因此,报名注册的办公室人满为患,熙熙攘攘。中外老朋友异国他乡相见,别有一番情趣。
哥廷根地处北纬51度,相当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因此冷得比较早,不过大白天的阳光下依然温暖如春。德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其南部横亘着东西向展布的阿尔卑斯山脉,遮挡了来自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飘来的热气,因此夏季并不像隔洋直面非洲大陆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那样的炎热。其西边受大西洋北上暖流的影响,同样的纬度要比黑龙江温暖许多。其北部频临海洋,海洋性气候使得德国大地滋润有加,时不时来一阵雨水,清洁一下大地,既不会产生大的自然灾害,却对气候的调节十分有利。
图2. 哥廷根大学校园一角
图3. 行驶在去德国南方的高速公路上
我参加了会议组织的德国南部3日游活动,主要是探访侏罗纪时代的鱼龙和始祖鸟的故乡。那是来到德国的第二天,我们一行5人与德方2位陪同专家和1位中国留德研究生,在哥廷根大学的一座教学楼前集合。那天天气十分阴凉,早晨的气温尤其低,只有5-6度,路上有些行人都已穿上了羽戎衣。我们来德国的一行人,无不都是秋装行头,略显单薄。不过这丝毫影响不了我们去探访远古时代生命的急迫心情。Arp博士亲自开车,带着我们一行开始向德国的南方进发。
离开哥廷根市,很快驶上了高速公路。德国高速公路车速不限。看来Arp博士也是玩车高手,一会儿车速就提升到了170公里。路况不错,如此高速倒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德国除了南边有一部分阿尔卑斯山脉外,没有很高的山脉,放眼望去是起伏的丘陵。道路两旁不是密布的森林,就是大片的绿地,郁郁葱葱,满目翠绿,让人赏心悦目,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森林的分布很有意思,在起伏的地面常常是一群群,一坨坨的林子,大片的绿地镶嵌其间。在一片翠绿之中不时有由红色小楼组成的村落和小镇,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煞是好看。德国的小楼大都继承古老的传统,红色为主的屋顶总是高高斜起,墙面镶有彩色木质横条,组成格子状图案,就像小时看到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丽小屋。高岗之上或远处的山坡则是连片的森林。森林里可能有许多野生动物,为了防止这些精灵们不识时务地窜上高速公路,影响交通,或遭受不测,森林靠路一侧总是排列着铁丝网。刚离开哥廷根不久,就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雨水似乎越下越大,就在我们庆幸都带上雨伞时,车行到一片开阔的平坦之地,雨水忽然就停止了。据说这就是德国雨水的特点,说来就来,说停就停。当时,天空依然一片阴云,阳光时隐时现,就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偶尔莞尔一笑。
车行四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第一站URWEILT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几个巨大的恐龙和菊石模型。恐龙昂起长长的脖子,像是迎接远方来的朋友,又像是嘶鸣着呼唤逝去的遥远时光。这是一座私人博物馆,却收藏着大量精美绝伦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接待我们的是博物馆母女俩,她们的祖父在当年挖矿过程中,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收集了许多化石。用出售部分化石所得的费用修建了现在这个博物馆,成为了其后代养家糊口的家底,也为德国学者和国民以及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提供了了解德国侏罗纪时代海生爬行动物的窗口。
图4. 风景如画的德国郊野
进入博物馆,Arp博士首先搭起展板,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地质与化石分布情况。博士告知,德国南部地区在侏罗纪时代曾是一片浅海,早期海水较深,之后逐渐变浅。鱼龙和菊石是当时海洋十分丰富的种类,它们分别是海生脊椎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在当时都是海洋生物中的明星。如果说恐龙称雄于大陆,翼龙翱翔于天空,那么海洋霸主非鱼龙类莫属。至今发现的鱼龙大都形体庞大,最长者竟有十六七米长。恐龙、翼龙和鱼龙都属于爬行动物,因此中生代亦被称作爬行动物的时代。
图5. URWEILT博物馆外的恐龙造型
我们随后参观了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建筑在化石产地的原址上,有一定规模,地下一层,地面一层。地下层面实际上是敞开的空间,与一楼空间相通,直接出露着自然保存的一组水平岩层,最下面露出的岩石层面上有鱼龙化石,往上是一些鱼类化石和菊石化石等。游客可以由周边的楼梯观看这些自然保存的化石。在地下层的一角还展出了一些小型鱼龙化石和大大小小的菊石化石。地面一层的展陈简明典雅,除了一面墙上有侏罗纪鱼龙的知识介绍外,基本上都是化石展陈。一层的展览由数个小型展厅组成,分别展出鱼龙和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还有一些海百合、箭石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所谓现代展示手段就是一块银屏,一群可爱的小孩在老师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观看着有关鱼龙的影片。
图6. URWEILT博物馆内岩石剖面上的各种化石
博物馆的陈列不乏精品化石,但印象很深的是一块鱼龙化石。她不仅很长,约有六七米长,更重要的是在鱼龙的肚子里还有三条小鱼龙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条鱼龙化石提供了鱼龙产子的重要信息。一般我们了解的水生鱼类都是卵生的,而陆上的哺乳动物是胎生的,那么鱼龙又属于哪一种呢?科学家反复研究发现,鱼龙很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子方式,科学上叫卵胎生。大自然就是如此精彩,总能为不同的动物赋予独特的生活方式。鱼龙的进化本身就富有不一般的过程,因为通常的进化方式是由水到陆,而鱼龙却是相反的演化方向,她的前辈来自于陆地。科学家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三叠纪之初的地球环境在经历了二叠纪末的全球生物大灭绝之后十分凄惨,尤其陆地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相对而言,海洋中的生态环境和食物的丰富性明显优于陆地。于是,吸引了一些爬行动物义无反顾地返回海洋里生活。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2亿年后的哺乳动物中,大家熟悉的鲸鱼和海豚也是由陆上的祖先返回海洋生活的。
图7. URWEILT博物馆内的鱼龙化石
博物馆还有一块占居整个墙面的海百合化石,大约长20多米,高5、6米,十分壮观,无数根海百合茎布满了整个墙面,恰似海洋中盛开的百合花。海百合是一种高级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化石极不易保存,如今能发现这些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乃是自然界的杰作,十分稀罕和珍贵。
图8. URWEILT博物馆展厅鱼龙展厅
顺便说一下我国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现比较少。近十多年来却在贵州关岭-兴义等地大量发现,而且保存非常精美。消息一经披露,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现在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我国能发现这样的海生爬行动物的地方并不多见,这是因为二亿年前,我国的华北早已成为陆地,而华南大多数地区也已告别海洋环境,只有西南地区和西藏还处在海洋环境。它们连通的是一个超级大洋,由东至西直达大西洋,它叫特提斯大洋。因为海洋相通,中国和世界各地发现的鱼龙化石在形态上也就显得非常相似。鱼龙可以生活在比较深的海洋里,她长有一个奇大的眼睛,故而有大眼鱼龙的美称。
参观完博物馆,吃好午餐,我们又马不停地去当地一个很著名的化石产地,现场感受那里的化石情况。化石产地离博物馆不远,开车不过二十分钟就抵达那里。这是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在凹下去的洼地里,早侏罗世岩石水平层面十分清晰,说明这些露出的岩石在沉积之后并没有遭受水平向的压力,而是可能受到断裂作用,垂向运移到地面。这些裸露的水平岩层属灰岩类,很黑,层理很薄。人们只需沿层面略为敲打,就可以剥离岩石,看看岩石面上有否化石。其实,这里的化石极其丰富,蹲下来一看就可以发现化石。最多的化石就是菊石,也可以发现箭石和双壳类化石等。菊石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类,是一类在中生代海洋中极度繁盛的动物,可惜在中生代末遭遇了与恐龙灭绝的同样命运,不过菊石的同伴鹦鹉螺中的一支演化至今,仍然生活在广阔的海洋中。德国是世界上盛产菊石的国度,目前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菊石特展有一?
图9. URWEILT博物馆内的巨型海百合化石
图10. Wemding地区采石场的菊石化石
图11. Wemding地区采石场德国民众在采集化石
采石场的岩石中,有的岩块上的菊石化石极度丰富,大大小小的菊石可以用密密麻麻来形容。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开始挖掘化石,不一会就收获了一批。最后我们好中取优,仔细用报纸包裹起来。热心的Arp博士采集了好多化石,选取一部分送给了我们。因为我来自博物馆,就代表大家接受了Arp博士的馈赠。让我们感动是,教授答应包装后邮寄给我。Arp博士还请我与馈赠的化石合影留念,作为此行的纪念。
与我国化石保护方式不同,德国的这些化石产地,是向公众开放的。我们发现,在采石场的角角落落,有许多小朋友在家人的带领下,也在撅着屁股敲打岩石寻找化石。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的几个采石场的考察中都遇到过。显然,民众在这样的自发活动中,采获的不仅仅是几块可以作为收藏或家中摆设的标本,而是体验了与自然界互动的快乐。或许,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正是在此过程中萌发、生根和传承下来。
图12. Wemding小镇的美丽街景
图13. 晨曦下的美丽Wemding小镇
当太阳开始徐徐下落的时候,我们踏着晚霞的余晖来到了Wemding小镇,一座恬静美丽的小城。小车驶入小镇街区,一栋栋色彩艳丽,造型各异的小屋顷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街上除了偶尔驶过的小车,几乎看不到人影,只有来自教堂的钟声,在招呼着我们。鹅软石铺就的古老路面、典雅美丽的德式建筑和半小时一敲的教堂钟声,无不让我们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小镇里,似乎呼吸也行将停住,本能的只是睁开贪婪的双眼,欣赏着眼前画廊般的流动街景。小镇有一中心广场,排放着几排座椅,桌面上还有台布,好像将要举行什么晚餐,或许就是白天的阳光下,游客们品赏咖啡与美食,散座闲聊之用。我们进入旅居的小屋,安排停顿,去旅店餐厅用餐,然后就回到客房洗漱,在教堂的阵阵钟声中,酣然入睡。
第二天醒来,已经是德国时间早晨六点。我起床外出,去观赏晨曦中小镇的美景。果然,早晨的阳光已洒落在小镇的街头屋顶,蔚蓝的天空中留有一道白色的烟雾,像似战机飞过留下的美丽白光。蓝天白云和朝霞衬托下的小镇显得格外美丽。街上也有了生机,时不时驶过的小车,告知新的一天生活又开始了。我几乎走遍了小镇的街头巷尾,尽情地拍摄了许多照片。回到客房,忙不迭地在微信中连发数张小镇美照,很快引来了群友们的一片赞叹。"美丽如此,天堂如此""美得像一幅油画",呵呵,大家相隔万里,却心心相映,共同在赞叹着美丽的德国南方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