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 100022)
甲午战争是近代世界的一个拐点。先前的西方列强俱乐部在这场战争结束后,迎来了一位东方成员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始就发誓要成为一个西方式的国家,所谓“脱亚入欧”,就是要将日本改造成为近代西方诸强那样的国家。短短几十年,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灭了中国的威风,一个传统大国就此沉沦,而日本却获得了“强国俱乐部”入场券,世界格局随之调整。但是,日本毕竟是后起强国,不可避免带有后来者的贪婪。日本恨不得通过这场战争一口吃成大胖子,控朝鲜、割辽东、割台湾、割澎湖,索求巨额赔款。日本“成长冲动”原本受到列强默许、鼓励,甚至纵容,但当日本“成长”太快,可能会威胁、侵犯其他大国利益时,列强不得不出手遏制。所谓“三国干涉还辽”,只有放到这样的世界背景去理解,才能明白列强与甲午战争的真实关系,明白日本在此后半个世纪为什么不断挑衅西方大国的底线。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伊藤博文在《中日讲和条约》上签字。第二天,李鸿章一行就在马关登轮回国。据说,李鸿章在离开马关时,曾哄然一笑,吐舌而去。这个描述显然是说,李鸿章对于谈判结果还是满意的,特别是结合后来的故事,中国在俄、德、法三国干预下要回了辽东半岛,因此有人怀疑李鸿章在谈判中并不力争辽东半岛,可能蕴含着一个巨大的计谋。
对李鸿章的怀疑,主要来自日本。日本舆论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后,突然醒悟,怀疑李鸿章预先与德国人商妥,在来日前就与列强订下密约。他应允割让辽东,因为他知道这些地方还会回到中国。
日本人的说法当然是猜测,李鸿章究竟是怎样想的,后人并不知道。参与议和全程的陆奥宗光对这个传说不屑一顾。据他观察,李鸿章在割让辽东问题上非常痛苦,从来没有无所谓的情绪。李鸿章在谈判中一直强调,辽东半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为京师门户,是大清发祥地。日本如果一定要拿走辽东,其实就是要与中国永久为敌。[1]
陆奥的分析也是一家之言,他不可能知道李鸿章的内心活动,不知道李鸿章前往马关时确实做了大量外交准备。在北京停留的那些天,李鸿章除与朝廷、军机大臣交换意见,准备预案外,也与各国公使密切接触。但要说李鸿章在谈判中答应日本要求,先是同意割让辽东,然后再凭借列强干预将之赎回,这显然是一种想象,具有阴谋论的味道。
事实上,甲午战争并不是中日两国一对一的战争,这是远东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既涉及中、日、朝三国,也涉及俄、德、英、法、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远东的利益。列强对中日间的战争密切关注,所谓局外中立,只是看着你们两家打,而且是在知道中国根本打不过日本的情形下。
列强以所谓局外中立立场看着日本打中国,其实就是要日本用武力打开中国半掩着的大门。中国虽然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鸦片战争中被迫打开了国门,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后来又在英法联军打击下,被迫融入国际社会。但清政府一直不是对外开放的主导者,始终不愿将整个中国彻底融入国际社会。那时的世界潮流,是资本主义在经历了早期发展后向帝国主义转变,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要向外转移,过剩的资本需要寻找投资机会。中国拥有庞大市场,但清政府并不欢迎外国资本的到来,并不愿意将市场向外国资本开放。
实事求是说,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年洋务发展后,并没有向现代社会转轨。对此,外国资本是不能容忍的。日本引诱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犯错,其实就是代表列强寻找彻底打开中国大门的办法。这场战争使清政府受到了空前羞辱,割地赔款,这是大清王朝两百多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全部内容,那只是一个政府的直接损失。甲午战争的核心内容是用武力将中国强行拉上世界一体化轨道,《马关条约》对中国来说,有割地,有赔款,但对后来影响最大的,还是市场开放、准入。中国从此踏上世界一体化的不归路。
从这个观点反观甲午战争,就明白列强所谓中立,只是不愿帮助中国的借口,他们对这个事件的关注,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国人。他们琢磨着何时干预、用力,他们希望日本教训中国,但也不希望日本获取绝对优势,破坏远东格局。所以,当日本漫天要价传出后,列强就开始考虑怎样干涉了。
日本拒绝张荫桓、邵友濂,意味着要价很高,是张、邵二人无力答应的,这就迅即引起列强高度关切,英、法、俄等开始串联,表示一旦日本人说出具体价码,他们就会介入干涉。1895年2月14日,俄驻东京公使往晤陆奥,劝告日本不要向大陆扩张领土,显然有对日本遏制的意思,担心日本通过朝鲜踏上大陆后,势必损害俄国利益。
俄、德、法、英的立场,清政府也很清楚,知道这几个国家迟早会出来遏制日本,不管他们主观意图是否帮中国,但在客观效果上一定会帮中国,所以在中日开战不久,清政府就派王之春等出访这几个国家,沟通、串联,并协调立场。
2月17日,美使田贝将日本的要价转给中国,归纳起来就是朝鲜独立、割地、赔款和最惠国待遇。朝鲜独立已不需要讨论,中国只能接受;最惠国待遇,也不会引起列强干预,这是日本替各国要价;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割地、赔款。赔款不能太多,因为列强不希望一个即将开放市场的政府赤贫;割地不能太多,而且还要看位置,不能因日本的获得而损害列强的利益。20日,俄国政府向中国使臣表示,日本如果索要太多,那么俄国一定会约英、法等国联合干涉。
21日,李鸿章奉命来到北京,在此后几天,他除与朝廷、军机处同僚讨论谈判预案,主要精力就是与各国公使交涉,寻求帮助。24日,李鸿章前往各国使馆拜访,其实就是探讨各国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出手相助,各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出手相助。各国公使在当天的面谈中并没有给予肯定答复,因为他们也要和各自政府商量。当天,李鸿章致电出使英、俄大臣,让他们务必动用一切资源,请求两国设法出手救助中国。
李鸿章的请求,合乎各国利益,英、法、俄三国密切磋商,至少在2月25日就达成共识,表示一旦日本公布索要价码,他们就会联手相助,劝告日本。
各国公使的表态,增强了中国的信心。3月2日,朝廷命出使大臣向英、俄、法、德递交国书,请求列强劝说日本公道议和,不要欺人太甚。
清政府的请求很快有了回应。3月8日,德国劝说日本不要谋划割让亚洲大陆土地。这个劝说与俄国先前劝说大致相同,尽管两国目的南辕北辙。13日,英国也对中国的请求给予回复,答应将相机劝助中日议和。英国的态度稍显消极,不似德、俄。
3月19日,李鸿章一行抵达马关。3月30日,中日就停战条款达成协议,第二天即4月1日,日本政府提出媾和条件四大项,即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台湾及澎湖,赔款三万万两,减低子口税等。
割让辽东问题提出后,理所当然遭到清政府、李鸿章的反对,但日方丝毫不让步。
虽然中国没有力量在谈判桌上说服日本,但列强决不希望日本在中国抢占那么多地方。4月8日,俄国邀请英、德等共同干预日本对辽东的要求。德国欣然答应,而英国婉拒。俄国再找法国商量,法国同意与俄、德一致行动。
在获得德、法支持后,俄国底气更足,4月11日决定不会允许日本占有南满,也就是日本索要的辽东半岛。16日,沙皇与德皇达成一致,训令两国在远东的海军做好战争准备。
三国愿意出面劝阻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割让当然不是无代价支援中国,而是各有各的目的。法国公使施阿兰4月13日向总理衙门要求将云南猛乌、乌得划归越南,实际上就是划给法国;德皇4月16日致信沙皇明确表示希望在中国得到一个港口。
至于俄国,要求更加明白,第一,俄国与日本原本就有地缘冲突,日本在亚洲每进一步,都以侵害俄国影响力为代价;第二,俄国对中国也有自己的诉求,不仅有港口,还有土地。
三国劝阻日本是一致的,但他们的那些想法也令中国头痛。只是这个头痛并不立马发作,所以中国乐于接受三国干涉。
当三国联盟形成时,中日谈判已结束。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就在这一天,德璀琳给李鸿章发来一份电报,说俄国不以日本割据奉天为然;他还告诉李鸿章,德使巴兰德也正在为此事奔走。[2]这大约是李鸿章第二天离开马关时“哄然一笑,吐舌而去”的逻辑依据。
除德璀琳的电报,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李鸿章在获悉媾和条件后,第一反应就是接受顾问科士达的建议,请总理衙门迅速秘密通知英、俄、法公使。[3]由此不难判断,李鸿章深信三国会出面劝阻日本。
《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俄、德、法三国迅即反应。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圣彼得堡约见德、法公使,宣布俄国将以“友谊方式”要求日本不要占领中国本土。俄国刻意强调“中国本土”,显然指辽东半岛。
罗拔诺夫代表俄国邀请德、法参加共同对日干涉。俄国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建议以三国联合力量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行动目标,就是要切断日本远征军与其国内一切联系。[4]
对于俄国的邀请,德、法两国欣然接受。威廉二世当天下令往远东调兵。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指示驻日公使向日本提出抗议,以为日本严重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日本必须就此让步。
三国联合力量当然会使日本恐惧,但三国间并不是完全一致,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因此他们在统一行动时,也各自加入了一些自选动作。4月20日,德使哥特斯米德悄然单独来到外务省求见,外务省次官林董出面接见。哥特斯米德告诉林董,他今天接到政府训令,准备与其他国家公使一起,将重要事件通知外务大臣。至于是哪个或哪几个国家,现在还不能告诉,但明天即21日肯定会与他们一起来访,希望面晤外务大臣或内阁大臣。
德使故作神秘,引起了林董的警觉。林董表示,伊藤、陆奥都不在东京,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德使不为所动,依然很神秘表示不能说。很显然,德使提前透风,其实就是讨好卖乖。
不过,德使时间估算有问题,法国直到19日方才最后决定参与干涉。三国联盟当即决定21日向日本发难,不料此时又发生了意外,而德使无法估计到这点,三国使节并没在那一天约见日本外相。
这个意外就是英国人的变化。英国原本拒绝了俄国的邀请,但到后来发现俄、德、法三国真干时,感到自己孤立,舆论为此很悲伤,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很生气。
英国的消息被三国获悉,三国外交当局相信英国开始后悔。为了等英国的决定,三国推迟了行动,但最后英国还是让三国失望,没有构成四国干涉同盟。
英国政府仔细研判《马关条约》,相信这个条约对英国利大于弊。英国人认为,这个条约最有意义的东西不是中国向日本赔了多少钱、割了多少地,最重要的是日本打开了中国先前半遮半掩的大门,那些新开的通商口岸和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投资、经营的规定,将为世界贸易提供巨大方便,这符合英国根本利益。而且,英国人还认为,日本的胜利还将有效阻止或制约俄国在朝鲜、在满洲的野心。
英国不愿加入对日干涉联盟,还有一个非常自私的考虑,那就是英国期望乘日本此次外交困难,逼迫日本答应将来帮助英国在中国北部沿海获得一个海军基地。英国向日本暗示,日本如同意这个要求,那么英国不做日本之敌。
俄、法、德三国获悉英国真实态度后表示失望,他们决定按原计划执行。4月23日下午,三国公使相继来到日本外务省面见林董,均称接本国政府训令,就中日媾和条约中关于割取辽东半岛一条提出异议。三国政府分别提交的备忘录大同小异,意思大致都说对辽东半岛的割让,不但对中国首都构成极大威胁,而且会使朝鲜独立有名无实。这两个危险将对远东持久和平构成威胁,因此他们劝告日本必须放弃。
俄使还表示,日本对辽东半岛永久占领,必将招致各方冲突,希望日本善体此意,保全名誉。德使的态度更强硬,指责日本没有接受德国先前的忠告,强调日本必须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三国公使强硬态度确实使日人一度恐慌,林董问道,假如日本占据辽东只是为了促使中国赔款,也就是说,假如日本只是拿辽东作为赔款抵押品,难道三国也要为此动武?三国公使都没有想到日人会这样思考问题,所以对林董的反问不置可否。[5]
结束与三国公使的谈话,林董立即电告陆奥、伊藤,请示办法。陆奥在收到林董电报前,已根据驻俄、德公使的报告,觉察到列强可能会对中日议和中的某些条款进行干预。陆奥认为,欧洲列强出于自身利益进行干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列强看来,日本向大陆渗透就是侵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但从日本立场看,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日本当初如与这些国家商量善后条款,他们也会反对,所以现在这些反对,不过是将先前应反对的意见押后而已。中日条约已签订,日本已成骑虎之势,在这种情势下,日本只能义无反顾向前走,任何后退都是不利的。
稍后,林董又发给陆奥一份电报,强调形势可能比预想的还要严峻。据报,俄国从去年以来,陆续将其军舰集中于东洋附近,现在不但在日本、中国沿海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且观近日形势,俄国有意识散布各种流言,给人的感觉俄海军可随时向日本发动攻击。
林董的报告引起陆奥的重视。陆奥认为,面对三国挑衅,日本不能轻举妄动,激怒三国,但日本也不能在三国威胁面前露出胆怯。这是日军经过流血牺牲,积百战百胜之军功而获得的果实,不能因为这几句威胁就自动放弃。即便日本为大局暂时放弃这些成果,那么日本军人、国民一定非常失望。政府或许因此减轻了外部压力,但内部威胁恐怕更加严重。焦虑的陆奥尽量作了两全其美的安排,决定一方面暂时拒绝三国劝告,维持日本既定立场,寸步不让,以观察三国未来行动;另方面观察日本军民心理倾向,然后再作决定。
陆奥的意见并没有成为政府主流。伊藤在24日御前会议上,提出三个方案备选:第一,即使不幸增加新的敌国,仍断然拒绝三国劝告;第二,召开国际会议,将辽东半岛问题国际化;第三,完全接受三国劝告,以恩惠方式将辽东半岛交还中国。
会议经过反复盘算,认为第一个方案当然最佳,只是困难最大,可能性最小。日本最精锐部队现在差不多都在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日本国内海陆军备不仅几成空虚,而且经过长达近一年的战斗,军事人员非常疲惫,军需亦非常匮乏。据相关情报,俄国为应付万一事变,正向远东派遣三万军队,停泊在日本港口的俄国军舰已准备随时起锚,海参威已被宣布为临战区,黑龙江北岸一带也正在进行战争准备,战争气氛越来越浓烈。
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毕竟刚刚与中国海军发生了激烈厮杀,虽然没有受到致命伤害,但至少是兵困马乏,需要休整。而俄海军则相反,不仅兵力强大,而且在精神上占绝对优势,毫发未损。俄海军不需要与日本海军大规模对峙或开战,只要截断日本海军的通道,就可以置日本于死地。
德、法两国的海军在远东没有俄国力量大,但在俄国鼓动引诱下,德、法海军最近也在远东非常活跃,在黄海一带频繁活动。日本海军如果与俄国一家硬碰死磕,虽然也无胜算,但毕竟能坚持若干时日。现在要用日本海军面对三国联合舰队,那结果是一点悬念都没有。所以,日本目前决不可与第三国失和,在目前必须广结善缘,不能增加新的敌国。
其次是第三个方案。大臣普遍认为,这个方案确实足以表现气度宽宏,但未免过于示弱,因此会议决定暂时采纳第二个方案即召开国际会议去应对三国干涉。
陆奥因为生病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他在获悉决定后表示反对。他认为,此时召开国际会议,除日本及三国外,肯定还要加上两三个大国。这五六个大国能否参加所谓国际会议,本身就成问题。即使答应参加,到实际召开这个会议必然需要很多时间,而中日媾和条约交换批准书的日期已迫在眉睫,如果长久彷徨于和战之间,只能增加时局的困难。而且,陆奥还认为,如果这种问题提交到一个国际会议进行讨论,那么各国必然会主张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会议能否真正限于辽东半岛,也就成了新的问题。各国在讨论中节外生枝,提出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那么可能会使日本辛辛苦苦谈下来的条约化为泡影。这和招引欧洲大国进行干涉有什么区别?
伊藤能够接受陆奥的分析,然而这个问题毕竟在御前会议上已有结论。会议认定在目前形势下增加新的敌国决非上策,并认为三国干涉是必然趋势。那么,日本不得不允诺三国劝告的全部或一部,也是必然结果。而且,日本现在除了面对三国干涉外,还存在着与中国的战与和,日本如不能很好处理与三国的关系,或旷日持久僵持,说不定中国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拒绝批准条约。这样,后果可能更严重。
根据这些分析,伊藤、陆奥等制定了这样的行动方针:即便日本最后不得不对俄、德、法三国让步,但也绝对不能对中国让步。
日本政府确立对中国寸步不让的原则,其外交重心转向怎样说服三国,至少要用外交手段拖住三国,不让他们在媾和条约批准书交换前发作。在伊藤、陆奥看来,日本只要平安度过这十几天,就有足够资本、时间与三国周旋到底。
伊藤、陆奥很清楚,三国主谋是俄国。而俄国之所以干涉,确如其照会所说,是由于自身利益的关系,所以日本要想化解三国联盟的压力,就必须直面俄国的要求,给俄国一个定心丸,这或许可以分化这个并不坚固的联盟。
4月25日,陆奥向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发了一份指示,大意是说媾和条约已获天皇批准,接受俄国要求放弃辽东实难做到。指示要求好言劝说俄国政府重新考虑三国劝告,不要损害日俄一向存在的亲密关系;可以向俄国承诺,尽管日本将永久占领辽东,但决不会损害俄国利益。至于朝鲜独立,日本一定会满足俄国要求。
在设法稳住俄国的同时,陆奥又向驻英公使发去指示,命其将三国干涉的全部事实秘密透露给英国,强调由于俄国干涉,已完全可以推测俄对满洲东北部、朝鲜北部包藏野心。日本认为,俄国的企图必将影响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利益,影响中国批准媾和条约。假如这样,就不可避免大战再起。在目前形势极为紧张之际,日本希望英国能给予一定帮助。
陆奥还对驻美公使发布命令,要求他秘密告知美国,表明日本决非无视友邦正当劝告,然由于辽东是由中国割让给日本的,其条约日方已批准,时至今日,万难放弃。美国如能向俄国提出劝告,或可使这个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日本担心,由于三国干涉或引诱,中国产生错觉,或许会拒绝媾和条约。假如这样,那么战火重燃是非常可能的。为防止悲剧再次发生,日本期望美国出面与三国协商,寻找解决途径。
日本驻各国公使接到指示后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4月26日,驻俄公使与俄外交大臣进行会谈,耐心劝说,俄外交大臣稍有触动,答应请示俄皇后再给答复。然到第二天,请示结果并不理想,俄国认为,日本的请求不足以让三国撤销干涉。
驻伦敦公使加藤接到指示后,立即求见英国外交大臣,备述日本的希望。英外交大臣对日本虽颇怀好意,但对三国干涉却没有反干涉的兴趣。他说,英国早已作出概不干涉的决定,如果现在英国协助日本,就等于是一种干涉。形势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局面,在英国政府没有充分讨论前,无法对日本的请求给予任何答复。英外交大臣顺便提醒日本,虽然现在并不知道三国干涉到了什么程度,但形势似乎很严重,日本还是应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不要心存侥幸。英国希望和平,所以不愿日本与欧洲各国发生战争,也不希望中日再有战争,如果有解决目前纠纷的机会,日本一定要尽力而为。英国是日本的朋友,但英与俄、德、法三国也是友邦而不是敌人,因此英国无法偏袒日本,与三国过不去。英国不愿意帮助日本,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但英国也不愿得罪日本,所以一再暗示俄国这次似乎下了决心,日本应给予正视。
与英国态度稍微不同,美国就像一个老大哥。国务卿格莱星姆在接见日本公使栗野慎一郎时表示,美国依然坚守局外中立的立场,不会介入日本与三国的冲突,但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只要与美国局外中立立场不相抵触,也会适度协助日本。
西方各国真正愿意两肋插刀鼎力相助的只有原先谁也没有想到的意大利。意大利在获悉三国干涉消息后,自告奋勇向日本表示,愿意与英、美两国合纵,站在反对俄、德、法三国连横的地位。意大利的态度当然也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量,并不是为了日本,只是这个态度的实际后果对日本有利而已。
各大国的态度对日本来说,确实不容乐观。日本虽然从这几个国家博取了一些同情、默许,但根本无法使三国转变干涉立场。
不过,日本与各国沟通也有不小收获。通过这些零星情报,日本大致能拼凑出三国干涉及国际阵营分布图,大致知道三国干涉成立的原因,并知道三国家准备干涉的程度,知道英、美等国的大致意向,知道日本虽然不能获得这些国家的有力支持,但依然获得了他们某种程度的理解。换一种说法,英、美、意三国到了关键时刻,一定会对俄、德、法三国有所牵制。
日本的活动也为俄国所知,但俄国并不愿俄、德、法之外的任何一国介入,而且俄国的干预立场坚定不移,始终以武力向日本炫耀,不愿意让日本感觉到他们会有什么退让。
俄国的态度深刻影响了日本,日本在中日交战中处于上风,在媾和谈判中也为所欲为,现在却在不经意间陷入外交困境,如果日本一味坚持既定方针,那究竟会出现什么后果?究竟会对日本有多大伤害呢?在这种情形下,日本开始感到先前一味拒绝三国劝告可能并不明智,于是开始寻找台阶、机会。
4月28日,日本驻俄公使向陆奥建议,假如日本根本不足以抵抗三国甚至俄国一家时,那么就应接受三国劝告,放弃割让辽东半岛,以此化解外交困境。当然,日本也不能因此吃亏,日本可以放弃永久占有辽东,但作为赔偿的担保,日本可以暂时占领辽东,并大幅增加赔款额度,使中国永远无法偿清。中国既然永远无法偿清,那么日本也就可以永远“暂时占领”。按照这个建议,日本得到占领辽东半岛的实际,还通过这场交易从中国赢得更多赔款。
这个建议深刻启发了伊藤、陆奥,4月30日,日本政府向驻俄、德、法三国公使发出指示,让他们通知三国政府,日本对三国友好劝告进行了慎密思考,决定在交换条约批准书后,同意以另外方式,作两点修改:第一,日本对于辽东半岛永久占领权,除金州厅外,完全放弃。但日本与中国商议后,当以相当款项作为放弃领土的报酬;第二,日本在中国完全履行条约义务前,有占领辽东作为担保的权利。
驻三国公使接到指示后,立即与三国外部交涉。至5月3日,俄国答复说,俄国对于日本的建议不能满意,认为日本占有旅顺口颇有障碍,所以俄国维持最初劝告,不可动摇。根据日本公使观察,俄国认为日本一旦在辽东占有优良军港,那么其势力就不会局限于辽东,终必吞并朝鲜、满洲,危及俄国。
参照这些观察,日本必须作出自己的决断。日本既然无法在军事上战胜俄国,那么就必须接受俄国的忠告,不能硬顶,仅凭外交折冲、劝说、请求是没有用的,而且,中国此时已以三国干涉为由向日本提出延迟批准换文的期限,这更促使日本必须尽快决断,否则中国悔约,再与三国冲突,结局不堪设想。鉴于这样的判断,陆奥认为,日本外交到了一个重要关头,必须对俄、德、法三国完全让步,先割断外交纠葛;另一方面,毫不犹豫执行交换批准书的手续。
5月4日,日本内阁接受陆奥的建议,决定接受三国劝告,放弃辽东半岛。俄、德、法三国获悉后,表示满意。
日本摆脱三国纠缠,有条件集中精力对付中国了。
在日本与三国交涉过程中,中国也一直与三国沟通,争取帮助,到头来方才知道各国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只是顺便帮了一下中国的忙。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加强了与欧洲国家的联系,俄、德、法三国干涉联盟大致形成后,中国对他们充满了期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4月21日,朝廷电询出使钦差大臣许景澄仔细了解俄国的立场、态度、条件。第二天,总理衙门大臣徐用仪奉命前往俄公使馆打探消息,了解三国干涉具体进展。三国干涉使中国产生了希望、幻觉,相当一部分大臣开始考虑延缓条约批准,而且想着在辽东半岛回归后,再接再厉将台湾一并要回来。中国人在做着天真的梦,一时间将俄、德、法三国奉为救星、恩人。4月23日,朝廷获悉三国干涉开始,派遣恭亲王、孙毓汶、荣禄等,以最高规格前往俄使馆致谢,顺便打听三国干预的具体条件,期待三国利用强势,通知日本暂缓条约互换日期。
然而,让这些大臣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是,日本在三国强势压力下让步了,但只是对三国让步,把条约规定割给日本的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是日本对三国的让步,但对中国却是一步不让。更为吊诡,更令中国不解的是,三国获得满意答复后,不是帮中国尽快无条件将辽东半岛收回,而是不断催促中国尽快与日本换约,因为辽东半岛问题,三国认为是他们与日本间的问题,与中国无关。德国公使绅珂非常严肃告诉徐用仪,中国如不尽快与日本换约,德国什么事情都不能帮。俄国虽然没有像德国那样催促中国与日本换约,但其意思也是一个样的。
按照中国的想法,日本既然宣布接受三国要求,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那么中日间已谈妥的条约势必就面临修改,所以中国在日本宣布归还辽东第三天(5月7日),心存侥幸急电已在烟台等候换约的伍廷芳、联芳,让他们耐心等候进一步通知,不要急于与日本换约,以免生米做成熟饭。
日本的方针是对三国让步,并不意味着对中国让步,而是一步不让,所以中日间不存在换约展期问题,更不存在延长停战时间问题。这是日本已商定的政策底线,只是中国不明白不知道而已。
5月8日中午,是中日两国原先商定的换约时间。然而到了此时,伍廷芳、联芳不愿换约,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到进一步通知。日本换约大臣伊东已代治派员通知伍廷芳、联芳,强调如果今天不换约,那么日本代表当即回国。伍廷芳、联芳闻讯有点着急,立即赶往伊东已代治住处,劝其稍候。伊东已代治表示,今天停战期满,必须期内换约,伍廷芳答称,他们在等待朝廷最后指示。伊东说,那就再宽容一点时间,下午四时为最后期限,如你们届时还不愿换约,那我们就真的要走了,咱们还是战场上见吧。
眼见和平终结,战火重开,伍廷芳、联芳心急如焚,急电李鸿章请教。李鸿章接电后急电朝廷,劝说朝廷不要犹豫,心存侥幸。朝廷当即回复,通知伍廷芳、联芳换约。[6]当夜十时,中日双方办妥相关手续,一场虚惊成为过去。
换约手续还没有办完时,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发来一份电报,表示日本现已遵照三国相劝,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三国自必心满意足。至于日本弃让辽东半岛究竟应该怎样善后,这是中日必须从容协商的事情。[7]日本第一次直接暗示,放弃辽东不是没有条件的,至于条件如何,日本并没有说。
李鸿章将伊藤来电向朝廷报告,朝廷一片惊恐,因为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还没有着落,现在又突然出来一笔赎辽款,尽管现在不知道具体数额,但可预料不会是笔小数。朝廷能想到的又是俄、德、法三国,于是委派要员向三国疏通,一方面感谢他们在还辽谈判中鼎力相助,另方面恳请三国帮忙帮到底,鉴于中国实际困难,务必让日本不要或少要赎辽费用。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辽东原本就是中国的,现在日本慑于三国威胁而放弃,凭什么要向中国要钱呢?张之洞建议朝廷,在辽东问题上必须坚定立场,不能与日本开议,而是继续委托俄国与日本谈判。日本不能占有辽东,主要是因为俄国的威胁、恐吓,并非日本主动让与,所以也就不存在中国去感谢日本的事情,也就不必考虑增加什么费用。据张之洞判断,日本不敢继续盘踞辽东,而俄国也肯占有辽东,日本无计可施,中国只要略微敷衍,辽东即可仍归于我,即使俄国不能代我要求日本减少费用,日本也必自图了事。若为日本所愚,开口轻许,又要耗费巨款,中国更不支,祸患也就不知何时才能到头了。[8]
张之洞的分析自有道理,只是日本人根本不会这样想。日本不认为这件事与中国有关,三国干涉让日本放弃,日本答应放弃,但条件必须与三国协商,而不是与中国协商,当然买单的一定是中国。至于三国,他们在中国一再请求下,也答应帮忙,承诺在与日本谈及辽东问题时,会临时酌助,但究竟有多大把握,三国心中都没有数。
日本发现吃到嘴的肥肉还要吐出来,心理上自是不平衡,所以日本想方设法在赎金上狠狠宰一刀以解心头之恨。6月4日,日本内阁就辽东归还作出决定,强调作为永久放弃辽东的补偿,中国必须支付库平银一亿两作为赎金。这个要价显然出乎三国预料,三国中没有一个认为这个要价合理,或有根据。
其实,日本自己也意识到这个要价太过情绪化,并不现实。7月19日,日本临时代理外务大臣西园寺约见三国驻日公使,主动将要价降低至五千万两,理由是日本注意到了中国的困难,也注意到了与各国的友谊。西园寺同时提出一个条件,即日本驻半岛的军队只能逐步撤离,其节奏与中国赔款速度成正比。中国偿清赎金五千万及媾和条约规定的第一次应付数目后,日军撤至金州;待中国交清第二次应付数目,及交换修订通商行船条约后,日军从辽东半岛全部退出。
为了换取三国同情,日本同时宣布台湾海峡为国际公共航路,并不归日本管辖,亦非日本独自利用。[9]
日本即使将赎金降为五千万两,俄国也认为开价太高,以为最多开价一半,即二千五百万两。而德、法两国同情日本,以为日本要价比较合理,并不过分。法国略感不太合适的只是日本不该以辽东驻兵为他项条件的担保,更不应在中国支付赎金后继续占领,以作为其他赔款的保障。法国认为,日本应在收到第一次赔款后立即交还辽东半岛全部。而且必须明白的一条是,日本放弃辽东,并不是对中国让步,而是对三国让步,所以日本不能因此而对中国再有要求。
德、法两国既然都同情日本索款要求,日本对于俄国“最多为两千五百万两”的主张也就不以为意。日本抱着能要多少是多少的方针,继续与三国争辩不已,反复述说日本报价并不多。
对于日本的扯皮、拖延,三国有点不耐烦。经协商,他们决定迁就日本,在两千五百万两基础上上浮五百万,凑成一个整数为三千万两。9月11日,三国将这个数字通知日本,并要求日本在接受同时,确定一个尽早撤兵的日期,并在三千万两赎金交付后立即撤兵,一切都不必再啰嗦。
日本在三国压力下只好让步。10月7日,西园寺宣布:一、将交还辽东半岛的赔款减至三千万两;二、不以缔结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为半岛撤兵条件;三、日本收到三千万两赔款后三个月内撤兵。至此,还辽问题全部解决,剩下的只是中日直接谈判,商量交接细节。
10月14日,中国仍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谈判还辽事宜。20日下午开谈,但有关“还辽”的实质性谈判还在日本与俄、德、法三国间进行,李鸿章与林董的谈判并不具有实质性内容。李鸿章要求林董在三千万两基础上向下减少,理由是这个数额是日本与三国间的谈判,中国没有参与。现在中日直接谈判了,所以日本应该有所让步。这是典型的中国办法。
对李鸿章的要求,林董表示为难,因为这是三国与日本达成的数字,现在日本擅自减少,肯定在三国那里通不过。如果因此而节外生枝,恐怕对中国也不好。
其实,中国也从其他渠道获悉,还辽事宜既经三国与日本商定,不可能再因中国提议而重新讨论,更不可能由三国出面再让日本减价。三国已在日本要求下给予外交回复,中国如果现在不愿承认三国与日本达成的协议,肯定会得罪三国,将来许多事情更难办。一旦中国没有三国作为凭借,那么和日本的直接交涉肯定更加困难。
鉴于此种困境,中国只好接受三国与日本达成的原则。11月8日下午四时,李鸿章与林董签署《辽东半岛收还条约》,约定原《马关条约》第二款规定的中国让与日本管理的奉天省南边地方,即从鸭绿江口抵安平河口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以南各城邑,以及辽东湾东岸、黄海北岸奉天所属诸岛屿,在中国支付赎金后,日军一律撤回,该地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交还中国;约定中国为此向日本支付赎金为库平银三千万两;自交款之日起三个月内,日军从辽东全部撤出。
11月29日,中日双方完成换约手续;30日,日军退出牛庄、营口;12月2日,退出盖州;10日,退出复州;21日,退出金州、旅顺;25日,退出大连湾。至此,三国干涉还辽以中国增加三千万两赎金而结束。
列强的干预帮助了中国,但其真实目的并非为中国而中国。很显然,列强担心日本扩张太快,担心日本有朝一日成为列强中的霸主。这才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意。
泥模艺术——打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