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鹏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红桥本来只是扬州一座普通的桥,它的盛名来自文人的修禊雅举。
开红桥修禊先河的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顺治十七年(1660年),27岁的王士禛踏上扬州大地,就任扬州推官之职。据载,王士禛进京会试时,一路诗兴大发,每逢柳亭旅店,必题诗壁上,显示了诗性人生的无限潜力。时人曾担忧,士禛会不会因做官而废诗?幸运的是,他一生游刃于官吏与诗人的双重角色之间,共写诗4000余首,汇于《带经堂集》中。在扬州任上5年,是他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仅康熙元年(1662年)至三年(1644年),他就写了300多首。
王士禛来到扬州以后,虽然官职不高,但由于才华、风度、学养、门庭等方面的因素,俨然成为扬州诗坛的中心人物。康熙元年春,王士禛与扬州诸名士第一次修禊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兴不息。此次修禊,王士禛作《浣溪沙》3首,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三日,王士禛再次与诸名士修禊于红桥。王士禛一连作了《冶春绝句》20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间,“红楼齐唱冶春词”,其盛况足与王羲之的兰亭修禊比肩。几年后,王士禛为其诗集作序时说:“红桥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盛事,当使红桥与兰亭并传耳。”后编成《红桥唱和集》3卷。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王士禛因申告一案失误被罢官,出京回乡。归家后的王士禛不问世事,埋头诗文,7年后逝世,享年78岁。乾隆年间,扬州百姓为感恩这位好地方官,立“三贤祠”,把王士禛与欧阳修、苏东坡并立,共同祭祀。
时光荏苒,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治水广陵的孔子第64代孙孔尚任,邀24位名士再次在红桥畅饮。与宴者纵情山水,歌咏吟唱,“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笙歌也易醺”。微醉之时挥洒墨毫的潇洒,落目之处情景交融的快意,使之成为扬州文坛的修禊佳话。因为参与者籍属8省,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
孔尚任在《红桥修禊序》中记录了这段文学雅事:“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怀着对王士禛极为崇敬的心情,孔尚任诗兴大发,在这次修禊日写出了大量佳作。如《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杨柳江城日未矄,兰亭禊事共诸君。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逗引泪纷纷。扑香十里浓花气,不籍笙歌也易醺。”后人甚至根据诗中的“酒家只傍桥红处”一句,在原址附近修建了“红桥茶肆”,后改名“冶春诗社”。
袁耀《扬州四景》一方面取景于现实,另一方面又有画家自己对于画面构图取舍的处理。在画中,作者将人的活动加入了自然山水里,并以舟船点景,使画面生机勃勃,完全突破了传统界画的刻板形象,更加符合江南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此页图为《平流涌瀑》,左页图从上往下依次为《万松叠翠》《平岗艳雪》。
孔尚任主持红桥修禊70年后,王士禛的山东老乡、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主持的红桥修禊活动蔚为壮观,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修禊的高峰。卢见曾为官颇有政绩,且为人正直,喜好诗文,在扬州结交了一批名流,并在盐运使衙门内建起“苏亭”,经常召集诗人文士,吟诗作画,一时名声盛于江南。金农、陈撰、厉鹗、郑燮、高凤翰、汪舟次、金兆燕等数十人,都是他家中的常客。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瘦西湖畔,登船、喝酒、作诗、作画、高歌、狂舞,俨然成为文人的狂欢节了。他自己作七律4首,其中名句有“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等,金兆燕、郑板桥等人都有和诗,相传各地依韵相和者竟有7000人,编辑出的诗集有300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记其胜。此次修禊影响极大,可说是乾隆诗坛的一段佳话。亲历此会的王昶记载了当时的盛况:“乾隆丁丑,余在广陵,时卢运使见曾大会吴、越名士于红桥,凡六十三人,篁村与焉。有诗云:‘谁识二分明月好,一分应独照红桥。’为时称颂。”红桥修禊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两淮盐引案发,卢见曾入狱病死。虽设法为其昭雪,但从此官员诺诺,红桥修禊故事再无鼎盛之景。卢见曾去世后,赵翼写了一首悼念诗:“虹桥修禊客题诗,传是扬州极盛时。胜会不常今视昔,我曹应又有人思。”表达了对这位在清代扬州全盛时期组织文宴活动、声名远播的两淮盐运使的敬佩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