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华
学生作文已日趋模式化,基于可操作性的原则,教师平日主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观点,中间摆上几个烂熟于心的论据,结尾重申观点。这样的文章,学生怕写,老师怕读。而常规的作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审题,然后赏读范文。等到了考场,换了题目,学生又有审题之苦,仓促之间往往立意浅薄,论据不足。
我们能教给学生什么?是日复一日的强调模式,还是输送感动中国之类的素材?从应试的角度看,写作文固然需要掌握可模仿的清晰的框架,这也是老师最容易教授给学生的。为了内容的充实,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个可以通过背诵来实现。有固定的框架和丰富的素材虽能建构有匠气的作文,却难出有才气的作文。要写好作文,最需要的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模式也好素材也罢,都是皮毛,思想才是作文的灵魂,而会思考问题,有思维深度恰恰是最难培养的。
教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思考素材可用的角度,不盲目屈从他人对素材的分析和运用,要有自己的认知。平日要求学生做到深度积累,力求深度思考、深度写作。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深度积累
积累素材,并非越多越好,不可大面积撒网。市场上有大量作文素材书,学生喜欢直接摘抄或背诵,一味求多,到了考场上反倒一个都想不起,或者不知道如何结合论点运用。正因为摘抄时对素材只是一知半解,并未抓住这个人物精神品质的精髓,不知道适用于哪些话题。写作时才搜肠刮肚,为如何摆论据耗费了时间,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贴标签的嫌疑。
有效积累素材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无我有,当大家还在写感动中国榜样人物时,可以写写当下热门政治人物。以摘录曼德拉事迹为例,要教会学生摘录他的主要生平事迹,他为南非黑人追求平等自由忍受了二十七年的牢狱生活,他在狱中思考创作,在狱中学会坚忍、宽容等等。学生要多次摘抄,大量占有曼德拉各方面材料,还要了解他人对曼德拉的评价,最后要有自己的认知并形成文字批注。只有对曼德拉各方面事例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结合题目观点信手拈来。
当大家都因韩国第一个女总统朴槿惠的上台而关注她时,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摘录她的生平事迹,简单引用他人定论。可以根据她少年、青年和中年的不同境遇,去思考人生的多样性。她的少年幸福圆满,是粉红色的;青年历经丧亲之痛,是黑色的;中年坚忍自励,是紫色的。从色彩的角度描述朴槿惠,以显人有我精。再如梁思成,可以从他对奈良建筑的保护,对林徽因的包容,写他是沉静而有大爱的,爱建筑超越国界,爱妻子不去束缚。
二、深度思考
深度积累就要求做到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让作文更具现实性。针对时事要去深度思考,不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不可人云亦云。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课前做演说,每天课前安排一位学生发言,展示当下热点事件,提供多方观点,综合他人思考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作文要写深刻,得学一点辩证法。
以韩磊摔婴案为例,不要仅随大流指责他凶残,要试着结合他个人经历来解释这个事件。由于他从小到大多次犯罪,长期生活在监狱,可追问监狱这样的环境是否起到思想改造的作用,周围的同伴对他有没有恶的影响?韩磊的冷血是人性本恶的暴戾人格作祟还是长期缺乏善的感染所致?
对于以上问题要让学生学会站在更客观的立场,多方占有材料,多质疑,多分析,只有这样他们看问题可能会少一些偏激,多一份深度。
三、深度写作
深度积累和深度思考都为了实现深度写作。考场作文限定题目,限定时间,仅仅训练考场作文,学生难有发挥的空间。为了我手写我口,可为学生提供随笔这个平台,常写随笔可以独抒性灵。
例如有学生写关于行乞者的专题,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写自己施舍时的心态,写同情的价值,写慈善不分大小。有学生写三国人物系列,写男性有的智慧、有的残忍、有的仁义;写女性有的彪悍、有的美丽、有的哀愁。有学生写军事系列,写二战优秀将领,写我国海军的建制,写我国空军的战斗力。有学生写英雄系列,如项羽、格瓦拉、曼德拉。有学生写不文明现象,写中国式过马路,写乱扔垃圾,写插队,写在景区乱留言……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热点,形成随笔系列,去深度抒发对一类人物事的感想。
“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灵魂不足以谈人生。”同样,没有深度积累、思考,写作者不足以写出佳作。思想是作文的灵魂,也是文学最动人心的东西。“文如其人”,先要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而后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师在平日的作文教学时应将思想的启迪作为训练重点。设计专题,每个阶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享受思维的快乐,那么,写作不再是苦事,而是展示思考成果的乐事。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昌区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