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洋
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二者在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价值上达成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在国防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内涵,探寻高校国防教育新形式,全面推进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迫切需要更强大的民族精神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90后大学生是支撑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人才,但是总体缺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这就使得我们担心在国家的危亡时刻,能否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国防教育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应该承担起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国防教育的价值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种伦理性实体,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对精神本质的追求过程中,外化出由遵守各种价值合理性的规律的伦理世界。它是民族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又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通过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三观”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有着自身独有的外部特征,如团结勇敢、爱好和平、勤劳努力、自立自强等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通过历史实践凝结出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促进功能,蕴含在其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统摄力,深深的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行为实践标准,它发挥着统一、协调的整合作用,将中华儿女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同时,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风气,也使得浮躁的气息弥漫在大学校园之中。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别有用心的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递给我国的大学生,已经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国家意识淡漠、民族虚无主义等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这种文化侵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高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到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所以高校应当主动的承担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防御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和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有计划的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的,最终指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和国防教育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作为同属于历史范畴并不断发展的两个概念,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精神和国防精神从不同维度共同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从而达成了两者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国防教育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培育因子
1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国防教育教学目标的体现
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目标是通过国防教育,使广大高校学生在掌握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其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强化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适应等等。这些目标是与“团结勇敢、爱好和平、勤劳努力、自立自强”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外部特征相吻合的。
2民族精神的培育因子渗透在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中
在国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培育的各项因子。如,军事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而军事训练的教学课程一般都安排在每年的九月份,恰逢高温天气,让一群以考上大学为目标,缺乏体质锻炼的大学生顶着烈日站军姿、走正步,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一枯燥而又艰苦的训练,最能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战胜苦难的毅力,培养组织纪律性,这些正是一个民族遭遇困境时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再如军事理论教学,教师向广大学生教授中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际安全环境知识,这种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最便捷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培养危难意识。这对于提高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的自觉性都有着巨大的推进意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
3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也能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
我们正身处一个网络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性的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他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国内和国际国防安全知识的同时,也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干扰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从而影响民族精神的培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国防教育也已经全面多媒体化了,认可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将网络中大量的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内容分类整理并加以甄别,向广大学生呈现大量的影像资料。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抽象的军事理论,同时能够去伪存真,将虚假的、不良的国防教育内容剔除出去,使其能够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如讲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既可从以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例,讲授为国献身精神,也可以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为例,讲授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讲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时,可通过国庆阅兵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国防教育视域下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总体思路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二者在内在价值目标上高度统一,国防教育实践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培育因子。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并推进国防教育,使高校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
1遵循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理念
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高校国防教育的落实,都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和教育方针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从而实现全民族的素质提升。美国未来学家施赖贝尔指出,在信息时代,人类将摆脱自然的拘束,因为人类掌握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形式:信息、知识和精神。知识经济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以创新为灵魂的新兴经济形态,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战略部分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国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坚持将国防教育贯穿于民族精神培育的全过程
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不仅要在高校重点开展,还需要拓展教育阵地,开展全民化、终身化的国防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所以,国防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样,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国防教育一样需要融入到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实现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博客、微博、QQ、人人网、微信等主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仍然以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在开展,还没有有效的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如若不能及时的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我们就有可能处于国防教育的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要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军事科技成果、国防法制、经典军事案例等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浏览的信息,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教育所引起的学生情绪,有效的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更好的接受和消化理解国防教育的内容。
4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培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防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充分吸收民族精神培养因子,开拓教育新路径,实现民族精神培育与国防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果生硬的采用统一的国防教育内容、形式,教育效果会由于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大打折扣,所以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并对民族精神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以达到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社,1989.
[2]施赖贝尔.世界面临挑战[M].北京:三联书社,1984.
[3]余文利.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