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华
中原地处国之腹地,横跨陕、鄂、豫、皖、苏五省,南临长江,北枕黄河,东起运河,西迄伏牛山和汉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卷。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决战淮海,既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也是邓小平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既能领略到世纪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的丰功伟绩,又可从中感受到这位历史伟人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坚贞不屈的政治品格和敢于担当的人格魅力。
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国民党军队主要集中部署于中国北部,并深陷于山东、陕北两个主战场,在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防线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形布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变化,决定不待完全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就组织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战略进攻,以国民党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间突破,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自豫北地区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寻歼敌军,然后向豫皖苏和大别山地区进击。
邓小平说,我们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减轻两个战场的压力。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就愈有利。
黄河是横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一道天壑,蒋介石曾趾高气扬地认为它可抵40万大军。
1947年6月30日24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大炮向黄河南岸的敌军阵地开火,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千百只木船一齐冲向南岸。
有人把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大军,称为“神兵天降”。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壑,踏上黄河以南的土地,蒋介石号称抵得上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被刘邓大军—举粉碎。
刘邓大军飞渡黄河,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连连惊呼:这简直是惊人的事件,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突破!你们(指国民党)花着平均每月3000万银元的美援军费,使用着世界上头等的美械装备,竟然一枪不发,号称足抵40万大军的防线被突破,国军力量,日见式微!
蒋介石更是震惊,急忙调兵遣将,开赴鲁西南,逼迫刘邓大军背水作战,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运河间的三角地带,或者将其重新逼回黄河以北。
背水作战,兵家大忌,但也让人生出百倍的勇气。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刘伯承、邓小平胸有成竹。邓小平说: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的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
刘邓大军直插鲁西南,连续作战28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个半旅,5.6万余人。
蒋介石对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毫无觉察,亲自坐镇开封,并从豫北、豫皖苏等地调兵遣将,集中5个军事集团30个旅的强大兵力,向刘邓大军合围。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以来,连日大雨下个不停,黄河水位猛涨,波浪涛天。有迹象表明,国民党军企图破坏黄河大堤,用黄河之水淹没刘邓大军。
蒋介石用黄河进行水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侵略,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北移改道,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44县,造成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丧生的人间惨剧,制造了一片灾荒年年的黄泛区。
一旦黄河再次决堤,十几万大军怎么办,黄河沿岸数百万群众怎么办?邓小平回忆说: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水要来,自己的心脏怦怦地跳!
危难险情一波接着一波。此时,刘邓收到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说陕北“甚为困难”。毛泽东指出,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东临南京、西逼武汉的大别山地区,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减轻陕北的压力。毛泽东要求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邓小平后来回忆:我们看完后立即烧掉电报,当时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大别山,实际上不到10天,就开始行动。那时搞无后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
这时,刘邓大军已连续作战一个多月,部队没有休整,新补进的战士来不及训练。各纵队才下战场,还未对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具体准备。部队所带物资严重不足,需要补充。这种情况下,立即进行军事行动,困难重重,险象环生。
黄河涨水,没什么可怕;蒋介石要决堤放水,也吓不倒刘邓。本来,刘邓考虑再打几仗,多歼灭一些敌人。但中央有困难,刘邓便义无反顾地尽早行动了。
刘邓把主力分成左、中、右3路,突然甩开敌人,从敌人还未来得及造成的合围圈口一举突破,开始了向千里之遥的大别山挺进。
收到刘邓电报后,毛泽东连续复电:决心完全正确。同时指示:在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置。
鲁西南至大别山,相距千里之遥,既有一道道天然路障,又有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蒋介石判断,刘邓是北返不成,向南逃窜。
黄泛区,是蒋介石曾经放水淹没的地区,遍地积水淤泥,浅处及膝,深者至腰。没有道路,没有人烟,远远望去,只能看到损毁的房屋和几根残留的树干。刘邓大军在行进的征途中,车不能开了,所有的重武器和辎重改为牛拉人推。推不动的,卸下用人扛;扛不动的,全部销毁。
这些重型武器,是战士们用鲜血从敌人手中一件一件夺过来的,被视为珍宝。听到一阵阵炸药的轰鸣声,许多指战员痛心地哭了。但他们知道,不是敌情严重,不是怕影响行军速度,上级是不会如此命令的。
冒着酷暑,邓小平拄着棍子,深一脚浅一脚,和所有的指战员在黄泛区中共同跋涉。敌人的侦察机和轰炸机飞来了,一切都成了无法隐蔽和伪装的目标。在枪林弹雨中,刘邓大军以最快的速度,涉过了黄泛区。
过了黄泛区,刘邓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其不意地渡过了沙河,继续向南挺进。接着又越过涡河、洪河。
美军驻南京顾问组的魏德迈将军直言不讳:这一个月来,我在中国看到了什么呢?看到共军一枪不发就攻破了足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他们连续28天作战,消灭国军9个半旅。说他们西窜,他们实际上是在南进;说他们失踪,他们实际上是在反攻。
到了这时,蒋介石才觉察出解放军并非“溃不成军,向南流窜”,而是有计划地战略行动,于是急忙调动大批部队,星夜兼程赶往汝河南岸,拚死也要挡住刘邓大军的南进之路,与尾追刘邓大军的20个旅南北夹击,企图歼灭刘邓大军在汝河一带。
邓小平向部队提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他和刘伯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进一步轻装,加速南进。
汝河两岸的船只已被国民党保安队砸烧一空。南岸公路上敌人黑压压的队伍向岸边疾驶。身后尾追的国民党军3个师距刘邓大军后卫团队仅20余公里的路程。
能否强渡汝河,是生死攸关的一步。
“千钧一发啊!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过,就打!”邓小平用一贯简练的语言斩钉截铁地说。
天刚微明,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六纵强渡汝河。战士们冒着炮弹炸起的冲天水柱武装泅渡,强行夺取了南岸滩头阵地,与敌人展开激战。
浮桥架起来了,工兵战士用身躯撑起一座横跨汝河的血肉长城。开路部队跑过浮桥,在纷飞弹雨中奔向对岸,突破国民党军的汝河防线,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条生死通道。
淮河,既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天险,也是中国南北地理的自然分界线。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流湍急。当刘邓大军到达淮河边上时,天赐良机,淮河水位开始下降,深不及膝。
刘邓大军迅速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
说来也巧,刘邓大军刚渡过淮河,上游就下来了洪峰,河水骤涨。敌人的大股追兵到了河边,看着刚刚远去的刘邓大军,只好“望河兴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车轮向前推进了1000里,使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我们的战略反攻,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车轮。我们击破了蒋介石的反革命计划,使之由进攻转为防御,由外线转到内线。而我们则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
原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起义将领郭汝瑰回忆:刘伯承、邓小平进军大别山,那是纵井救人。跳到枯井里去救人,自己是很危险的事情。刘邓进军大别山,把整个状况都改变了。国民党所有人马,大别山一部分,徐州一部分,华北又分了一部分,济南又分了一部分,国民党的军队都分散了。
中国革命从此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刘邓大军长途跋涉直驱大别山,只是赢得了整个战略行动的第一步胜利。能否在敌战略纵深地带迅速展开,尽快创立根据地,关系到解放战争整个战略局势能否根本改变。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的前途作了三种估计: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地区,高山峻岭连绵巍峨,山林野莽郁郁葱葱,既可以成为生存据守的良好天然要塞,也可以成为吞噬军事劲旅的虎口险地。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要诞生地。刘邓大军的主要来源——红四方面军,就发端于此。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创建了新四军第五师。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从这里开启。
大别山革命斗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红旗不倒”之称。由于国民党军队多次残酷的“清剿”,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时,这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多股游击队在活动。刘邓大军孤悬敌后,能不能站得住脚,实现毛泽东提出的三种前途中最好的前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邓小平曾经这样描述过大别山: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
毛泽东致电刘邓,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困难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在江河之间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后,方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就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起草了《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向进入大别山的部队提出了“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光荣任务。
既要开辟根据地,又要打击敌人,刘邓抓住国民党军尚未形成围攻的有利时机,制定了“北线牵制、南线展开”的战略方针。一纵、二纵在大别山北部钳制尾追之敌,三纵、六纵迅速向南部出击,抢占南线诸城。仅仅一个月,刘邓大军在鄂豫皖地区解放县城23座,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
刘邓大军主力长驱直入,逼近长江,大有挥师渡江之势。蒋介石一边命令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坐镇九江,封锁江面;一边督促第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不惜一切代价向长江边开进,阻止刘邓大军过江。
国民党在大别山的兵力大都被钳制在皖西和豫南,只有整编第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一直尾随刘邓大军南下。在蒋介石的驱使下,该部孤军冒进。刘邓大军网开一面,随后在高山铺峡谷地带设伏,将其全部歼灭。
高山铺大捷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国民党军1万多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在那里站住了脚跟,倘若10万人的冬衣能够解决,就是天王老子也赶不走他们了。
在这之前,周恩来曾致电刘邓:冬衣如何解决?如困难过大,准备派十纵队护送。
刘邓认为后方也很艰苦,缺乏棉花布匹。从老解放区运送棉衣,山高路远,千里迢迢,而且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他俩商定,自己动手,就地解决。
毛泽东看到回电,连说三遍:刘邓有气魄,不简单。
高山铺战役后,大别山已是秋未冬至,部队也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冬衣问题再次提上重要日程。刘邓和后勤部门的负责人商量此事,后勤部门的同志说:棉花、布匹可就地解决,但裁缝难找。
没等大家把话说完,邓小平接过话头:不能把眼睛盯着群众吗?我们的指战员来自于人民,有许多能工巧匠,把部队中能弹花、染浆、裁缝的集中起来,以他们为骨干,在每班、每排开起裁缝厂、被服厂如何?
大家哈哈大笑,没有再言困难。
邓小平着重强调:在筹集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就是地主、资本家的店铺,也要按价付款。人逃亡了的,可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自制棉衣棉被的行动,迅速在全军展开。
部队采购来的布五颜六色,战士们用锅灰、草木灰把白布染成灰色,做面子,把那些色彩鲜艳的花布做里子。买来的棉花,多数是籽棉,没有弹花机,战士们就用树条抽打,用手撕,用手剥。
半个月的时间,十几万指战员就穿上了新棉衣。
为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在大别山以西的伏牛山区机动作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陈毅、粟裕的率领下,挺进豫皖苏地区,在大别山以北扩大解放区。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黄河、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原战场的失利,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对战局的这种变化,国民党统帅部惊恐不安。1947年11月下旬,蒋介石决定成立 “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任命国防部部长白崇禧为主任,统一掌管豫、皖、赣、湘、鄂5省军政大权,要以“总力战”与共产党争夺中原,并调集了33个旅全面“围剿”大别山,大别山的军事斗争又骤然紧张起来。
邓小平由衷地感叹:敌人对大别山的疯狂进攻,是垂死挣扎的表现,是死亡前的回光反照。大别山是敌人的要害区,敌人越接近死亡,越要拼命争夺。为此,刘邓大军分成两个指挥所,刘伯承率一纵转出外线战略展开,邓小平率主力坚持内线斗争,在大别山与强大的敌军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作战。
围困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依据绝对优势兵力,从南到北对大别山压缩堵击,并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摧毁新建立的民主政权,疯狂捕杀地方干部。中央军委为缓解大别山的严重局面,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兵团会合,沿平汉路直迫武汉,以吸引调动一部分敌人出大别山,减轻大别山的压力。
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在大别山的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但是,在其他战场上,我们的兄弟部队已经开始“吃肉”了!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我们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就越大。
邓小平把3个主力纵队分遣到3个地区机动作战,采取以小部消耗大敌,以大部寻机歼灭弱敌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的“围剿”部队巧妙周旋在大别山上。
由于敌军重兵“围剿”,多路进攻,刚刚建立的大别山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已经解放的30多座县城相继沦入敌手。地主反动势力猖獗,公开逮捕、杀戮地方干部。
1947年的最后一天,邓小平和李先念翻越30多里山路,来到金寨县漆店区楼房村检查地方工作。邓小平对急忙赶来汇报的地方负责人说:先听你们讲讲,群众发动得怎样?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都可以谈。
县委书记、县长们汇报了金寨各区发动群众建立农会、清匪反霸的情况,特地提到在分田、分浮财、打土豪过程中出现了过左行为,应予以纠正。
原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为迅速发动群众,开始了 “急性土改”。有的地方对地主不分大、中、小,一律乱打乱杀,甚至错杀了一些红军家属,致使少数贫农也逃向了敌战区,个别地区变成了无人区,少数地方的群众在地主、富农的挑动下,拿起武器反对解放军。
邓小平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重视。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不一样,过去我们在策略上犯了打击面过宽的错误,不但不利于发动群众,反而脱离了群众。今后,在中心区应暂不动富农的财,在游击区暂不动地主的财,务求团结多数,孤立少数。
李先念接着说道:群众发动起来了,根据地才能坚持。
邓小平把取暖的火拨旺了些,接着说道:我们艰苦一些,在大别山多背敌人几个旅,二陈和刘司令员在外线就能多歼灭一些敌人。倘若今后战略需要,再抽一些主力部队去外线作战,你们能不能挺住?
“困难会多些,但能坚持。”县委书记肯定地回答。
“承认困难,不怕困难,战胜困难,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有你们这几句话,我的心里更踏实了!”
1948年1月,邓小平经过详细调查和深思熟虑,向中央写了一份综合报告,提出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应把握的政策界限。他在电报中说,大别山的特点,经历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左,抗日战争时期的右,在本地各个阶层发生了很深的影响。鉴于大别山有两种区域,即巩固区和游击区,在巩固区可进行土改,在游击区则不能急于平分土地。
随后,邓小平又给中央去电,强调土改要分区域进行。对于邓小平的几次来电,毛泽东高度重视,并亲自复电: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为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过火行动纠正了,根据地形势开始好转。群众说,过去80%反对你们,今天80%赞成你们。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协同作战,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抽调13个旅去应付其在中原各地的被动局面,宣告了蒋介石“消灭”刘邓大军及其创建的大别山解放区狂妄计划的破产,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在中原站稳了脚跟。邓小平电告毛泽东: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