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颖
从汕头的新城区驱车去到老城,就像坐着时光机,一路从21世纪穿过20世纪90年代、8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光。在汕头老城的中心小公园,如今只见一仿古亭子,亭内外总三五成群地聚集着些老者,或打牌或闲聊。我们到达小公园时,亭子对面一家卖家居商品的小店外头,一个正对马路的大音箱里正放着爵士乐风格的圣诞歌曲,和老城骑楼街的西洋风格简直是绝配。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10处通商口岸,汕头是美国最先互换条约批准生效的“约开商埠”。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从此往来商船不歇,对外贸易繁盛。20世纪30年代,汕头的商业达到鼎盛,许多华侨纷纷回来投资工商业,并在老城修建大楼,老城迎来了它最繁华的时期。
汕头老城是一座以骑楼街构成的城市,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出了永安路、永和路、永泰路、永平路和升平路这些蛛网状的骑楼街道,这样的格局在全国的骑楼街中独一无二。20世纪20年代,汕头老城重新规划时,便是以法国巴黎的城市格局为蓝本,是以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蔡海松是一位对汕头老城建筑颇有研究的本地人,他告诉我们,老城的骑楼多为并肩而建,形成了连续的骑楼柱廊和变化多端的沿街建筑立面。虽然骑楼的外观各异,但整体结构几乎都遵守横三段构图法则。下段沿街为梁柱式廊道,且多用希腊柱式,因阴影效应显得沉稳厚重;中段立面采用形式多样的窗户,有的用凹阳台和开场的柱廊,使建筑立面构图变化丰富;上段则是精彩的山花女儿墙,女儿墙对骑楼建筑形态的建构和天际轮廓线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其造型多吸收西方那种追求繁缛雕饰、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构图上高低错落,进退有序,使得骑楼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动感。
老城建筑在装饰细节上,更是体现了汕头人追求极致的特点。我们在杉排路上一座不知名的骑楼前驻足许久,这栋上了年纪的老楼外表已经十分斑驳,一棵榕树沿着墙表的下水道一直生长到了骑楼顶层。但沧桑的外表掩盖不了其细节的精致,站在骑楼下仰头望去,其各层窗楣和窗裙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且造型各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潮汕积聚了一批优秀的工匠,他们在工艺上精雕细琢,并将潮汕传统特色的图案和异国风情的洛可可纹样艺术相结合。我们在汕头老城里信步游走,常常走几步就忍不住对骑楼上的某处细节啧啧惊叹。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皆被装饰有各式图案,繁复的花朵,苍劲的老鹰,体态表情稚拙可爱的天使,再或者只是简洁的几何线条……各种造型不一而足,从尺度、比例到形式,无不是那一代工匠们技艺的展现。
即使近在咫尺,汕头老城的生活却和新城截然不同。在新城,现代化已经给中国大部分城市涂抹上了千篇一律的色彩,你很难在短时间内辨别出它与其他城市的特异之处,而老城的生活,依然还带着浓浓的潮汕印记。
如今的老妈宫和与其毗邻的关帝庙依然香火鼎盛,这两座汕头老城里最具潮汕传统风格的建筑,除了本地人常来此祭拜,一些华侨回到汕头也要来此寻根。明末清初,老城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临海的沙滩,渔民在此形成聚居点。清嘉庆年间,人们修建了老妈宫和关帝庙,渔人出海或潮人远行,都要在这两座庙中祭拜以求前路平安。
老妈宫附近有一家卖老熟地和老香黄的店铺。店铺门口的展示牌上,是祖籍汕头的香港美食家蔡澜光顾这家小店后记录的文字,“拍摄老妈宫球时,在隔壁的升平路,看到一间小药店,非常古老,吸引我走进一看,竟有老香黄出售。它是把佛手瓜用盐腌制的东西,腌的愈久愈有药效,有一年、五年、十年的出售,全黑色,看起来有点恐怖,但能够化痰、解酒、开胃和消滞,哈哈,一方面让你有胃口吃东西,一方面又帮助消化,可真是神奇了。买了一包十年的,请药店帮我把整个佛手瓜切片,即刻试其味,比较我小时候妈妈喂的味道,有什么不同……看见柜台上有一个个古老热水壶,有玻璃胆的那种,里面装的是老香黄茶,加了白糖冲出来的,一定较为容易喝下去,就要了一碗,味道更佳……”展示牌上标明的时间是2007年3月28日,如今这家小店的风貌依然和7年前蔡澜描述的丝毫无差。
像这样的店铺汕头老城里三两步就能遇到一家,经本地人的推荐我们去到离老妈宫并不远的另一家——砂庄老熟地,小小的店铺里站着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中年女店员,一位在买老熟地的顾客大概看出我们是外地人,热情地跟我们说“这可是好东西!”小店铺的装潢就十分有老店的感觉,店铺正上方的招牌上,白底红字“老熟地”三个字,左边四个黑字“遵古法制”。店铺的柜台依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式,一些青花瓷罐和塑料罐整齐地陈列在后面的三面墙上,罐子里储存着老熟地、老药橘、老香黄、老黄檀、老陈皮等。可以买回去冲泡或食用,也可以在小店里要一杯现喝。我要了杯2元一杯的老熟地,尝其味略苦似中药,却听店员说去火有奇效,正踌躇着如何将它喝完,只见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经过,也要了一杯老熟地,几秒工夫就将其痛快饮尽。店员见我喝不完,就给我兑了些老药橘,说是如此就不会那么苦,又将其倒入塑料袋中,插上吸管,方便我边走边喝。
在老城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这些老店的不期而遇。位于一个丁字路口边的“福合沟无米粿店”是一家甜品店,店铺前宽敞的空地上摆满桌椅。我们遇到这家店时是下午一点多,却俨然座无虚席,并且多半都是本地的老主顾。这家店的冷热甜汤品种丰富,五果汤、百合汤、木耳汤、莲只汤、芋汤、番薯汤……还有一些潮汕传统的粿品。后来听本地朋友说,几乎每一个老城人都光顾过这里,很多老城人吃着这家店的甜品长大。店里生意虽然一直很好,老板却没有再开分店,他解释道:“如果店子多了,质量会相应变差,那是得不偿失的。”
汕头老城里的生活,有一种绵绵的情谊在。许多地方的老城在被旅游开发后,翻修一新的街道已经很难让人看到其本来的面貌,模样相似的店铺里兜售着相似的旅游商品,即使打着“百年老店”旗号的美食店,一走进去,却发现已经成了游客的天下。而在汕头老城,尚保存着一座城最真实的模样,它的生长和衰败,都依然还在此按照它自己的节奏演绎着。
在如今的汕头老城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能跟你说起相同的一段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百货大楼,非常美非常高,楼里带有花卉图案的彩色地砖,临街一侧造型具有艺术感的铁栏杆,楼梯拐弯处的哈哈镜以及当时还充满神奇色彩的电梯……位于小公园亭子旁边的百货大楼是昔日老城的地标性建筑,为过去汕头百货公司中的“四大天王”。1932年由印尼侨商李柏恒兴建,初建时为南生大楼。其一、二层为南生公司,三、四层为中央酒楼,五、六层则为中央旅店,大楼里甚至还安装了汕头埠的第一座电梯,多元化的经营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迅速成为当时粤东地区最大的商业场所。1956年南生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而其在百货界里的龙头地位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80年代末,随着汕头新城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从老城搬到新城,百货大楼的生意也江河日下,直到2003年百货大楼关闭。这座当年汕头埠的一道风景线如今已人去楼空,不知在风雨中还能支撑多久。和其他几座建筑一起,被围栏围起,禁止人们进入。
老城里被归入危楼的建筑有不少,从繁华到破败,他们的命运几乎和百货大楼如出一辙。本地人告诉我们,这些楼房在早几年前还并未如此,只是随着新城建立,大部分人都搬离老城,一些楼房空置后,才开始加速衰败。而那些一直在使用中的楼房则大部分保存尚好。一些老楼坍塌了大半,一些老楼闲置成为空房,一些老楼里依然住着人,老房子的命运千差万别。闲置还是使用,这是决定如今汕头大部分老建筑命运的关键因素。
胡文虎大楼并不像其他几座地标性建筑一样那么容易遇到。如今的老城,一些靠近新城区的地方已经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老城东北边的十字路口有一座被当地人戏称为“牛肉丸”,实则是汕头市花金凤花的雕塑,由“牛肉丸”往南走,一路都是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突然一座老建筑出现在十字路口边,这就是汕头老城区地标性建筑之一的胡文虎大楼。
华侨中的传奇人物胡文虎,是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他还有另一个更让人觉得亲切的称号——“万金油大王”。他以虎标万金油等成药致富,发家后回中国投资并办公益事业,其中汕头是他在中国大陆创办报纸最早、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兴办公益事业成绩显著的地方。1927年,永安堂制药厂即后来被人们戏称为“胡文虎”的大楼建起,为当时汕头老城最高的建筑。
胡文虎大楼是三层扇状骑楼,第四层至顶部有一圆柱体望楼,和老城区绝大多数的建筑一样,也为中西合璧式。它的窗棂、屋檐、望楼外壁等部位皆饰以浮雕,细腻精美。站在斜对面的马路上注视大楼,某一刻,仿佛时光回转,眼前恰是七八十年前,老城最荣华的时代。如今大楼一层多为临街商铺,资料上介绍说望楼内部有螺旋式楼梯通往顶层。我们拉开一扇虚掩的门,试探着走进楼里,欲上楼一窥大楼内部。忐忑地走上二楼,却再难往上挪步——通往三楼的楼梯上拴着一条狗,气势骇人。走进二楼的大厅,如今这里竟是一家皮鞋厂。一个年轻女人看到我们,不由分说地喝令我们下楼出去。
在几年前的旧城改造中,胡文虎大楼因尚未被列为文物险被拆掉,引得争议一片,在各方努力下,最后才得以在这一片新楼的夹缝中保存下来。而在这之后要何去何从?这座承载着汕头人近百年记忆的老建筑能够留存至今,理应得到更多的善待和珍重。
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汕头老城适合青年人来此废墟旅行。”如今的老城简直具备满足文艺青年口味的所有元素。废墟、老店、传统手艺、西洋风格的建筑、小巷子里慢得几乎要停下来的时间、时不时从角落里窜出来吓你一跳的野猫……汕头老城若是挪移到文艺青年聚集的帝都,恐怕早成为文艺青年们消耗菲林和城市探险者们蜂拥而至的地方了。
作为游客,我们看到的是老城过往繁华和今昔苍凉的交织。而这样一座满载历史的城要何去何从,或许是每一位信步老城的游人都难免要想到的问题。
我们第三次走进老城是去拜访一位当地学者,他约我们在香园的茶楼见面。同行的汕头本地朋友告诉我们,香园也是老城一处有名的建筑。20世纪30年代,一位在海外发迹的华侨建立了这座二层别墅,由于时局混乱,香园一度荒废。后来归抽纱公司所有,再之后被承包给了幼儿园,门柱上甚至被漆上了各种鲜艳的色彩,而许久没来香园的她还不知道香园里已开设了一个茶室。
走进香园的院子,一片幽静,门口的走廊里坐着一位老太太。进门是宽阔的大厅,两边对称分布着好几间房。这些房间已不再作为幼儿园使用,而被建成了画室。厅后就是通往二楼的木楼梯,沿着楼梯走上二楼,等待我们的是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
二楼即是被改造的茶室。冬日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斜斜地落在窗边的中式木桌上,每个木桌上都摆放着一套潮汕工夫茶的茶具,茶具边多立有一盆绿植,清淡雅致。偌大的空间里,大概因为额外添置的东西不多,老建筑本身的韵味丝毫未被遮掩,彩色地砖和深红砖墙更增添了老房子的年代感。我们要了一壶茶,等来了学者,在这儿一待就是大半个下午。朋友告诉我们,她上一次来香园时,二层尚是荒废,只凌乱堆砌了些杂物。由老房子改造成的茶室或咖啡馆,并不需要主人过多花费心思刻意营造气氛,只需简单稍加装饰,不经意间就是一个绝妙的休憩闲聊之地。老房子里的时光嘛,从来都是慢的,即使时间流转几十年,有些气场经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