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茜
摘要:《吉格舞曲》与《恰空舞曲》是巴赫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第二首,d小调(BWV1004)的最后两首。本文笔者演奏《吉格舞曲》与《恰空舞曲》之后,带来的一系列思考。文章主要从创作手法、曲式结构、演奏方法、风格的把握,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吉格舞曲 恰空舞曲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音乐史上一名伟大的音乐家“西方音乐之父”。一位多产的艺术家,除了歌剧以外,巴赫创作了当时一切体裁的音乐作品。写有大量的钢琴、管风琴、康塔塔音乐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此类作品有200多首)。另外,还有很多不朽的杰作,如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两部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册、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三首奏鸣曲与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等等。本文所分析的两首乐曲就是来自于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其中第二组d小调(BWV1004)的最后两首。
《吉格舞曲》、《恰空舞曲》两首作品创作于1720年的克腾,这一年也是巴赫的第一任妻子去世的一年,陷入极度痛苦的他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在他生前都没有被人们尊重与认可,而是在他过世60多年以后,被人们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奶油店发现。由德国著名演奏家约瑟夫·约阿西木首演并推广,流传至今。今天这两首曲目甚至成为小提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近来,在笔者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笔者演奏了这两首乐曲后,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作手法
小提琴是以主调音乐为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单旋律。多声部的演奏对小提琴的演奏难度很大。而巴赫恰恰在创作《恰空舞曲》的时候运用了多声部的创作手法,推广了小提琴复调演奏法。这不仅需要作曲技术理论功底,更需要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熟悉掌握,在这首作品中,巴赫借鉴了管风琴、室内乐的创作技法,在这方面充分显露出巴赫的才能。他创造了一种和声的对位织体的幻觉,通过要求演奏者同时按下几根弦,暗示了独立声部之间的互动。《吉格舞曲》同巴赫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方法,全曲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典型的三拍子舞曲风格。在简单的单旋律线条上隐含着多声部的进行,可谓精妙绝伦。
二、曲式结构
巴赫的组曲一般是四个乐章,而d小调第二组曲却出其不意的设计了五个乐章,可见这一组曲在巴赫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吉格舞曲》的结构采用了古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连续的八分音符构成,乐句划分不明显,为一气呵成的一句一段式,主题乐思单一,运用了统一的速度与织体,具有流畅性。调性上比较保守,第一部分由主调转到属调,在第二部分的最后回归主调。《恰空舞曲》是一首变奏曲,整首乐曲的结构式固定和声进行中不断演变而来的。主题乐思既有横向歌唱的旋律感又有纵向和弦的丰满感。全曲共变奏30次,规模之宏大。
三、演奏方法
《恰空舞曲》难度很高,在演奏方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和弦的进行中,如何巧妙把握主要声部与次要声部的力度区分。这需要演奏者具有多声部织体的意识。演奏时尽量区分声部进行,让旋律具有层次感。另外,对于其他更多精湛的创作技法,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吉格舞曲》的演奏最重要的是在力度与音色上的区分,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更好的诠释巴赫的音乐内涵。正如曾经一封来自一位旅行的音乐家对巴赫的评论。“如果他不因过分追求艺术性而使其作品中的美黯然失色,这位伟人将会受到所有国家思维钦佩。由于他是按照自己的手指来进行评判的,所以他的作品演奏起来十分困难。”①
四、风格的把握
巴赫的音乐融合了许多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风格的把握,尤其是巴赫风格是我们经常会提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演奏巴赫的乐曲会有不同的风格,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对乐句的划分与力度掌握都有所不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演奏风格,这是小提琴演奏艺术领域里相当自然的问题。尤其是巴赫的《恰空舞曲》手稿没有标明任何的速度、力度、表情记号。因此,想要正确理解他的风格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巴赫这位音乐史上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可以用埋葬与复活来形容,因为当时他的音乐作品是不被人接受,不被人喜欢与尊重的,而且他死后也很快被人忘记。虽然他的作品没有被人们接受,但是他的复调思维却完美的呈现给所有人。他创作的领域之宽广,也是我们所有人值得学习的。尤其是这两首小提琴音乐作品,流传至今。《恰空舞曲》甚至成为国内外小提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这两首舞曲性质的作品,深深吸引了笔者,让笔者增强了对巴赫研究的信心。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感受巴赫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张毅.概述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J].广东艺术,2003,(04).
[2]刘昭.巴赫和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J].黄河之声,1996,(01).
[3]洛秦.主编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注释:
①沙伊贝主编:《音乐评论》,1737年5月14日,第338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