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要: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自然天成、生动纯朴、粗犷豪放的鲜明特色,是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块瑰宝。但是随着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迁,它们的生存趋于弱势与消亡,因而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鄂温克民族 原生态音乐 保护 传承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蒙古族原生态的音乐就有“长调民歌”、“短调民歌”、“呼麦喉音”、蒙古舞、马头琴等;鄂温克原生态音乐有民歌、舞蹈、器乐等;满族音乐有著名的民间乐器“八角鼓”、摇篮曲《悠悠扎》等作品;还有鄂伦春族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民族音乐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成为流淌至今的中华民族音乐的血脉,成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这些原生态音乐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但始终保留了最为原始的艺术魅力,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备受世人的喜爱。这些原生态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要么后继无人,要么人文生态环境受到了人为的破坏,要么因为进行所谓的变革创新而其原有的本质,从而加速原生态音乐的消亡。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保护与传承这些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
一、重视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艺术的挖掘与保护工作
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块瑰宝,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不断地发展、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色彩斑斓的民族、艺术特色,尤其是原生态民歌激起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热爱和关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因为失去扎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而成为“草根”阶层的文化艺术。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今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日益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逐渐趋于弱势与消亡。因此进行及时的抢救、保护这些原生态音乐,已经迫在眉睫。为弘扬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使其长盛不衰,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原生态音乐的挖掘、保护工作力度。内蒙古自治区以“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而著称,在其广阔的草原牧区、大兴安岭林区都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都具有原生态的性质,包括蒙古族音乐、鄂温克族音乐、鄂伦春族音乐、达斡尔族音乐等,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在全国都享有盛誉。近年来,蒙古族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民族地区高校也参与了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音乐专业声乐、器乐、舞蹈音乐等教学中安排了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教学内容。当地政府在一些少数民族大型节日活动中,安排了一些原生态音乐表演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鄂温克族的瑟宾开幕式演出,都运用了原生态音乐歌唱或舞蹈,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了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
二、保护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个性特色
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群众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然而,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原生态音乐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涵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如何积极保护这些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原生态音乐;面对在困难中求生存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我们又如何应对这种新时期的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研究课题。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具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风格纯正、原始粗犷、不经任何艺术加工提炼、也很少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如蒙古族的长调、短调、呼麦等民间音乐。这些原生态音乐通过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传承下来,与北方少数民族特定的民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浑然一体,具有少数民族的生活化、乡土化的艺术特质。这些原生态的民歌、民乐、舞蹈等都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在劳作和休息时哼唱的小调或表演的即兴舞蹈,是他们感情、情绪的宣泄,是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音乐音符。因此我们在对这些原生态音乐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它们原有的艺术个性,保持那种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性、乡土性,不能损害其最初的精髓。这些原生态音乐一般不适合改编成现代舞台剧表演,因为那样就会加入了很多的非民族特性的修饰,艺术性虽然提高了,但是破坏了原生态音乐的味道,得不偿失。既然是原生态音乐就应该放在原产地保护和发展,因为原生态音乐离不开养育它们的文化土壤。即使推上现代化的舞台也一定用“原生态”的歌手,不加任何商业化的修饰与加工。其实那些进入商业化市场操作的舞台表演和比赛的所谓原生态音乐,严格地说,已经丧失了原生态的味道与艺术个性,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都极为不利。当然也有做的比较成功的范例,如著名鄂温克音乐家乌日娜导演的音乐舞剧《熬鲁古雅》,很好的利用了舞台剧形式保护和传承了鄂温克原生态音乐。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在唱法、风格、语言、服饰、唱歌环境等都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最终能保住其原生态的艺术个性特色,才是真正地做到了传承,否则就是对原生态音乐的破坏。
三、保护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生态环境
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产生于北方这块肥沃的土壤,来源于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各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经历了千百年风风雨雨的洗涤冲刷,保留下许多音乐经典,这些音乐自然天成、纯洁质朴、粗犷豪放,是一曲曲人间天籁之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的灵魂。正是因为这样穷乡僻壤的幽静之地,才会酝酿出如此纯正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生态音乐,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极富民族风情和韵味,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传达出他们真正的思想感情。因此原生态音乐离不开它的出生地,离不开养育它的家乡。我们要想保护好这些原生态音乐就必须去保护好它的生态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原生态音乐具有独特的本土地貌特征,这些依附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音乐,一旦离开了原产地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质,虽然音乐还是原来的音乐,但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就有所不同了。如蒙古族长调、短调就离不开美丽辽阔的大草原,熬鲁古雅人的舞蹈离不开兴安岭大森林。这些纯天然的生态环境要得以妥善的保护,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旅游业、采矿业的开发与兴起,人为的破坏了草原与森林环境,给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破坏作用。因此我们要想让原生态音乐生长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里,让它持久地“活”在北方民众的生活中,就需要很好地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要给原生态音乐一个自由的人文环境发展空间,不去过分地宣传,也不要毫无原则的“溺爱”。近年来,有些组织总是想办法举办一些原生态音乐大比拼,或则把原生态音乐推上现代化的舞台进行展示,当然对于宣传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已经改变了它们本身的生态了。endprint
四、保护与传承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措施
关于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一般采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的方式、“原生态歌手”到现场演绎的方式。这三种保护方式各有利弊:“博物馆”式起到了抢救性挖掘工作,但是保存下来的音乐只是“死的”音乐,因为不是真正的传承,仍然无法保证原生态音乐的生存;“传习小组”的保护方式保证了原生态音乐的“活的”形态,但是过于束缚年轻人,还会遇到许多诸如组织、人选、资金的困难;“原生态歌手”舞台展示或赛场演绎的方式能够极大激发广大群众对于原生态音乐保护热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使得这些演绎的所谓原生态音乐变味了,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保护原生态音乐了。无论保护方式利弊如何,总比没有任何保护好得多。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的保护原生态音乐还是不行,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1.激励原生态音乐艺人培植更多的新人。原生态音乐艺人生活在本民族的大地上,他们承载着本民族文化艺术最为精炼的文化信息,他们身上体现着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智慧。随着现代发达的传媒兴起,原本相对封闭的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淳朴自然的原生态音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对于内蒙古这块相对安宁的生态环境,还保留着一些原生态音乐艺术,靠的就是那些原生态音乐艺人们还在不断传承着,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一代和孩子们,已经很少人喜欢这些原生态音乐,他们不在传承本民族的音乐。岁月无情,随着老一代民间艺人一个个相继老去,不少优美动听的原生态民歌、舞蹈等随之消亡,这是中华民族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当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一批原生态的老艺人培育更多的下一代原生态音乐传人。给以他们资金上的扶持、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积极挽救原生态音乐艺术。
2.加大本地区中小学和高校原生态音乐教育力度。原生态音乐不能仅仅靠那些老艺人的传承,还要在当地的中小学和高校开展原生态音乐教育,不断拓展原生态音乐教育的空间,开拓原生态音乐教育的资源和手段。如蒙古族原生态的长调、短调、呼麦都可以引入音乐教学课堂,既培养了少数民族音乐歌手又能很好地传承了原生态民族音乐。把原生态歌唱方法引入本地区艺术高校的声乐课堂,培养更多的原生态新歌手,形成一种少数民族高校的声乐教育的特色。在保持原生态音乐前提下,借鉴一些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对蒙古族长、短调进行一定的创新,既保留长调、短调、呼麦的特殊技巧,又提升了演唱水平。培养出来的歌手们既能演唱中外艺术歌曲,也能演唱本地区本民族原生态民歌,从而弘扬蒙古族地区各民族原生态音乐。本地区高校要积极引进原生态音乐教师,增强原生态师资力量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在招生工作中尽量招收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对原生态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基本功也比较扎实。
3.把原生态音乐原汁原味地搬上现代化舞台。中央电视台于2006年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把原生态民歌歌唱推上了舞台,很多原生态歌手演唱的民歌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由著名鄂温克族艺术家乌日娜导演的原生态歌舞剧《熬鲁古雅》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歌舞剧以诗化的音乐语言,以原创的原生态的器乐、民歌、舞蹈向世人展现了鄂温克驯鹿、狩猎生产生活场景,展示了鄂温克人聪明智慧、坚毅正直、勤劳质朴的品格,歌颂了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信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精神追求。这台歌舞剧利用现代化舞台很好的传承了鄂温克民族原生态的音乐、民歌与舞蹈,也激发了熬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信心。
总之,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保持着人类原初生命情调,呈现出质朴、生动、粗犷的鲜明特色,它们是历史赐予我们的“精神植被”,是中国多元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只有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原生态音乐,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那么荒芜。
参考文献:
[1]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2007,(01).
[2]杨丽.对“原生态民歌”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04).
[3]吴静.离开原生环境的原生态民歌是不是真正的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7,(03).
[4]余冰.对音乐遗产“原生态保护”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