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荻晔
2013年8月31日,91岁的台湾学者、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纂修蒋永敬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等座谈蒋介石与毛泽东对三大战役的应对,国共两党权威党史专家共同论述三大战役的胜败以及蒋介石如何检讨大陆落败。
天时地利人和蒋介石一个都不占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的战略性决战。当时国民党军队365万,相对共产党的280万,多出80多万人。“不光是人数,还有武器、装备……共产党(军备)虽比小米加步枪好一点,但和国民党的装备不能相比,军事力量相差很多。”金冲及说。
蒋永敬介绍,辽沈战役开始时,蒋介石颇有信心,但是四个半月里,从来没有打过类似大仗的共产党歼灭了国民党近155万人的军队。“这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蒋永敬认为蒋介石的失利,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如此败掉是必然结果。”
天时即时机,蒋永敬认为,共产党非常会利用时机,比如战败时就争取时间养精蓄锐,而蒋介石“有利时不利用时机,不利时想争取时机却没有机会了”。1946年5月林彪战败后,毛泽东建议其争取时间休备补充,恢复元气再作战。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蒋介石施压,林彪得到了时间。
在当时国民政府、美国与共产党的三方谈判中,马歇尔评论周恩来手段非常厉害,“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外交对手”。周恩来以此争取来了23天的时间。
时间一长,国民党的经济恐慌、士气涣散等都将爆发。周恩来曾在1946年11月评估:“半年之后蒋氏毫无办法。”
而地利上国民党的不利,在于其占领的都是城市。“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乡村是农业生产的地方,吃饭靠农村;城市是消费的地方,乡村粮食不来,城市没有饭吃。城市里拥挤着难民都要吃饭,于是发生恐慌。”
“至于‘人和,后来的蒋介石众叛亲离,没有人和。”蒋永敬曾统计,仅1948年8月28日到10月7日期间,毛泽东拜访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60人次,其中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民盟主席张澜,其次是宋庆龄,还有黄炎培、罗隆基、郭沫若等,而这些人之后“都替共产党讲话、替共产党帮忙”。
除了民主人士,蒋介石在亲信、国民党内也渐渐众叛亲离,冯玉祥、李宗仁等都站在了反蒋一边。蒋永敬介绍,三大战役失败加速了蒋介石的众叛亲离,当时200多人签名要他下台,也有官员当面指责他错失谈和良机,导致现在无法议和的局面。
蒋介石对真正的军事不太了解
金冲及分析国共在三大战役中的胜负原因,则是从军事着手。“毛泽东不是军人出身,他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总结经验。而蒋介石是黄埔军校出来的,至今台湾很多老人称他委员长多过总统,就是因为他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李宗仁曾批评蒋介石‘没有从排长、营长、连长当起,所以对真正的军事不太了解。”金冲及认为,蒋介石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之所以能打败冯玉祥、阎锡山等,并不是蒋介石的军事战略,而是政治分化。“内战快爆发时(1945年),蒋介石在8月召开了三年来军事问题的研讨会,他每天到会每天讲话,但在整个会上,对军事作战的考虑、主要的战场怎么进行以及具体指导都没有。”
金冲及表示,从文献上看,蒋介石每天的讲话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政治上打气,二是讲一些细节问题。8月时蒋介石还说:“现在战争比较稳定,重点要解决经济问题。”三大战役马上要开始,蒋介石却着重经济问题。
而在同一时期,毛泽东说的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要推翻国民党”,周恩来说的是“全国的重心在中原,而东北的重心在北宁路”,前者指的是淮海战役,后者指辽沈战役。
金冲及也提到国共对于“后方”态度不同,“辽沈战役中,国民党想到的是如果把长春丢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太坏,所以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而共产党连延安都可以放弃,因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金冲及介绍,淮海战役时,蒋介石本来判断在华北,根本没想到仗会在南方打起来。“共产党的指挥很高明,毛泽东摆出一个要攻徐州的架势,蒋介石匆忙地把军队调到徐州,结果解放军攻打的不是徐州,蒋介石完全没有准备,毛泽东的军队一下就进来了,先割断了邱清泉的军队,邱清泉兵团向东进想救黄百韬兵团。结果(共产党)把徐州的口打了,这不仅是包围黄百韬的问题,而是包围了整个徐州。”
毛泽东、蒋介石性格分析
蒋永敬认为,蒋介石内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八年抗战后,当时的中国根本不适合打仗尤其是内战。“民穷财尽,国库空虚,人民渴望和平,谁要打仗就是天下之罪人。”
周恩来在1946年11月就估计蒋介石只能维持半年。是年5月马歇尔就提醒蒋介石,共产党在军事上、财政上都占优势,无论什么条件,都要谈和,而且要快,不能慢,否则在军事上、财政上、经济上将陷入混乱状况。
蒋永敬介绍,共产党深知这点,所以谈判时提出条件。“重庆会谈时,毛泽东要的条件是划黄河为界,他要山东、河北、山西的一半、热河、东北三省。当时国民党内部也有建议蒋介石接受分江而治的,但以蒋介石的个性怎么可以呢?他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必须听他的。”
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铁健认为,蒋介石性格中有“软”的一面,并不似毛泽东坚决,这导致他很多决策的失败。“中央苏区失败,红军撤出时,很多国民党将领建议蒋介石在西边堵,但他觉得红军是强弩之末了,所以开了一个口子,让几万人往西边走了,结果到了四川又建立了军队。”
此外,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虽不满毛泽东提出的很多条件,本来可以扣下毛泽东,但他反复斟酌觉得不该这么做。而毛泽东来的时候就做好了坐牢的准备。
陈铁健分析,毛泽东的性格一直很坚定,不服输,“他的高度就在这里:意志非常坚定,所以从毛、蒋两个人的性格来看就觉得两个最高统帅性格完全不同,也就决定了最后谁胜谁负。”
(摘自《东方早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