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管理策略

2014-02-24 11:06刘晖
求知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矫正习惯教育

刘晖

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师生关系,破坏学校学习气氛,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我们课题组着力研究了矫正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管理策略,下面就进行重点分析。

一、提高对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认识

提高对不良行为习惯的认识,是预防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和正确处理不良行为习惯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明白消除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教育。不良行为习惯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常见、最棘手而又迫切需要预防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必将遗患无穷。

(2)全面了解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不良行为习惯大多发生在一些经常违纪的学生身上。班级里的坏学生,班主任是比较了解的,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应早已心中有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对这些累犯学生的行为要加以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去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想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其二,有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偶发现象。老师有也感觉到平时表现好的好学生,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不良行为。好学生产生这种情况时,老师处理措手不及、更难把握,更容易产生预料不到的结果,其危害性也更大。教师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要有充分的预料和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这样在制订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时,才能“百战不殆”。

二、制订有效的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与知识创新的加速

从这一方面来说,学校教育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一定要学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洞察、综合、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等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高尚的品德。因此,制订不良行为习惯管理策略时,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共同要求。

2.管理策略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准,这种发展必然对现代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促使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制订不良行为习惯的管理策略,必须以此为依据,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观,制订不良行为习惯的管理策略,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

三、关于不良行为习惯管理目标的构想

在明确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应制订明确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目标。它在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真正的教育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实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得到智力、健康、思维、情感、兴趣、劳动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争取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让全体学生学会以优秀的人格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减少直至消除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

四、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

1.运用先行应对策略,事先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一个中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矫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最好的管理办法就是采取先行预防策略。

(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控制方法。首先,大力宣传了新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宪法”。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框架内,制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纪律要求和课堂行为标准。我们制订行为标准时,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具有切实的可行性?是否有改变和修正的可能性?

(2)要尊重学生,学生犯了错误,虽然理不直气不壮,但并没有消失潜在的自尊,他们担心别人瞧不起,对他人抱有戒心和敌意,对老师的态度非常敏感,哪怕是轻微的轻视,都会有意无意地损伤他们。所以,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在情感上、生活上、学习上、政治上关心和感化他们,处理问题要注意态度,讲究教育方法,注意火候场合,因人而异,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从而接受教师的帮助。学生因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是某些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做到尽量适合各层次的学生,也让各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能有所展示,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对他们要求不要太高,否则就都会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保持建设性的班团活动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班团活动课不仅可以减少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还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不良行为。我们课题组成员注重保持课堂的整洁与雅致,增强学生的秩序感和责任感,通过每周的班团活动课,让各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取得的进步。另外,我们还注重把握班团活动的情境环境,即搞好教育策划。在准备阶段,我们不断搜索各种相关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活动时,合理安排好主持人,可以把平时在学生心目中的问题学生来当主持人,让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班团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好,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危害,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繁重的课业负担等,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生扭曲,行为出现异常。我们教师细心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耐心地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习惯。endprint

2.优化环境,净化中学生成长的土壤

(1)社会。①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②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2)学校。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化相结合,既体现五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②要努力让每一块墙、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成为向人们展示文明,警示愚昧的活教材;③校园的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及电视网络则更应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④坚持校园文化传统活动并结合形势和学生实际不断充实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保持很强的生命力。⑤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功能,重视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相结合,使中学生学会学习,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明辨是非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⑥开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⑦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育转化要点面结合,既要做好个别转化,还要重视群体教育,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健全的集体构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对个体转化,必须要坚持因人施教,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而面对整体教育,则要十分重视整体教育的作用。全校性、全班性的常规系列教育及结合形势和实际开展的专项教育,都是整体教育的重要内容;⑧引导实践,锻炼意志,帮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十分注意对他们的学习上的帮助,只有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并产生成就感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行为习惯中转移过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建立及巩固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3.运用行为控制策略,良好习惯养成的对策

(1)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高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长期性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譬如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然后再把这三方面再细化。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有了多方面教育力量的保证。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老师经常抱怨5小于2现象,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如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相矛盾的缘故。 在农村高中,我们应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农村高中学生进入“两室一吧”,防止他们涉入一些不健康书摊,受不健康书刊的侵害,应经常性地与当地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不断地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这一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充分利用农村高中学生不良习惯矫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机制。 ①科学量化管理策略。即科学也认识学生的习惯结构,把学生的习惯要求分化、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②家校联系策略。促进家校沟通,使教育同步一致,也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再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效果。提醒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 ③学科定位策略。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④常督促、勤反馈策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离开评查、监督,那么再好的计划都将落实,而评查监督的结果对反馈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公布上墙,这是提高效率的可行之举。

4.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不良行为矫正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步骤,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遵循矫正原则。首先是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实践证明,奖励对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罚对于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将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对错误的行为产生负面的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不良行为,而且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不良行为。其次是一致性原则。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不能仅仅考虑课堂内部因素,还要同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等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形成一种合力, 以免各自为战,相互抵消矫正效果。再者是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常发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大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只是被动地顺“事”而为,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难免不良行为习惯的再次发生。所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方式,了解其态度倾向。然后找出良好的方式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心理障碍,使不良行为真正转变。

(2)掌握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有效步骤。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不可随意而为,而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地,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应包括六个方面的环节:①觉察不良行为习惯和潜在的不良行为;②运用智慧分析其原因所在;③判明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④确定矫正目标,确立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⑤改正不良行为;⑥强化不良行为矫正的结果。只有按照步骤,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反复抓,抓反复,真正达到教育目的。endprint

(3)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才能减少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是减少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从所讲的教材内容引发学生思维“导火索”,也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减少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

(4)团结协作,共同施教。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彻底矫正,必须多方面通力合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要经常互通信息,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沿着正确 的发展道路前进。总之,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避免和得到控制。

5.掌握有效方法

(1)消除心理障碍。首先,要消除不良行为学生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 不良行为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 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于会“迫害”自己,误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以致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老师发现和抓住品德上 的“闪光点”,发扬其优点来克服其缺点。如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方面大都有活泼机智,胆大好胜,性情爽直,爱动脑筋的特点。 同时老师应真诚地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热情而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的真心、真诚、真意,把教师当成知心人,从而运用激励效应,榜样效应来启发学生觉悟,打动他们的心,激起上进愿望。

(2)培养自尊意识。当学生有品德不良表现时,要注意不要以损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个人自尊心的缺乏是由于过多受到指责与惩罚所造成的。为了培养个人自尊心,应当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使其在人格上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可以消除疑惧,融洽感情,防止对立情绪。

(3)提高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是使学生自愿改正错误行动,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具体做法是: ①要求严明教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定并严格执行,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优缺点,形成对自己的分析态度。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要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确并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和高尚的行为,应当怎样严格要求自己,怎样使自己言行一致; ②舆论导向是积极健康的舆论则是对学生行为是非辨别的最有效的“清醒剂”,有组织的舆论不仅对学生的行为起着提醒,督促的作用,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对行为的评价能力与形成是非观 念的重要手段;③奖罚分明 奖罚是在实践中增强学生是非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讲,得到大多数的鼓励的事情,人们愿意继续去发扬,而且总是把它当做正确的,而受众人谴责的事情,人们就会设法回避它,并总把它当作错误的。

(4)增强意志锻炼。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一定的考验方式,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意志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运用教育机智。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或不理解行为规范准则并出于好奇而引发的。对于他们应该坚持正面教育引导,通过实践、集体活动,运用激励机制来 教育他们,效果可能较好。而高年级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则不完全是他们对规定不了解或不理解,有时则是明知故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以理服人是根本的教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富有成效的师生谈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6)家校联合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中时期是一个喜好交往,迫切需要朋友,迫切需要友谊的时期。家长和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需要注重的是,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必须防微杜渐,坚持“三抓”原则,即 “抓紧、抓早、抓彻底”,而且,学生在改正不良品德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重犯原来的过错。要明白,“反复”是正常的,只有针锋相对,不怕反复,耐心地抓紧教育,才能使不良行为学生不断改正不良品行,最终形成良好品格。(本文作者系该课题主持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矫正习惯教育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好习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