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管理中的示爱

2014-02-24 08:31:20刘晓亮
科技视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老师孩子教育

刘晓亮

(定西市安定区福台路小学,甘肃 东西 743000)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他认为:人的智力不是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并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 教师只有坚持从学生的自生发展特性出发,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转变观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进行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在将近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我走过了从自失到自思,进而自省的阶段。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尝试了很多班级管理的方法,从成功的案例中我得出一条结论:教育的艺术是打开“问题生”心灵的钥匙。 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应该如何帮助问题生找到他们进步的“金钥匙”。

1 尊重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生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他(她)“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雨露”。

很多问题学生在感情方面是有缺失的,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关爱、得到温暖,如果他们所得到的是冷漠、是鄙视、甚至是敌视的目光和行为等表达方式,他们会感到亲人、老师和同学们离自己越来越远,从而越来越自暴自弃,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对同学们进行教育转化的前提是尊重他们,建立感情基础,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我们老师要放下架子,站在同学中间,既当指导者,又当学习者,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研究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倾听学生心声,以心搏心,以情换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学生的悲欢离合。 这也是许多优秀班主任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之谈。

尊重他人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尊重“问题学生”是做好教育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尊重,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和选择等。 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批评。

关爱学生,需要关爱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关爱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关爱学生的为人处世和心理健康。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 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温暖他们的心灵。 教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老师和学生结成一种互相信认的关系,这是开展教育的前提。

尊重每位学生,“以人为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让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问题学生,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作为长辈去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亲情去感化他,用语言去鼓励他,从而让他获得了上进的信心和动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放心吧! 手中高举的教鞭,尊重他,就像尊重我们的同龄,尊重我们的朋友,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赞赏,用尊重去点燃差生心中那盏希望的灯!

2 宽容锤炼,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学生”往往因为家庭的因素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复杂的家庭背景下难以避免的情况。 在一次对某市城乡的调查中显示:城镇42%“问题生”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长大;农村67%的“问题生”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寄宿学校。

在农村由于生活不稳定, 生活条件有限, 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入学,而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亲属,其中一部分孩子则被托付给了学校。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很多时候只能从电话或汇款中感觉父亲的存在,回味母爱的温暖。 长期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使这些孩子出现了性格缺陷、情感缺失、行为偏差等心理问题,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

本班学生李刚长得斯斯文文,平时不太爱和同学打闹说笑,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 有一天他在寝室里和同学发生口角,竟然一改往日的斯文样对前来劝解的生活老师拳脚相加。 我为李刚判若两人的表现大吃一惊,气愤之余提出要请他爸妈来学校。 这时,一直倔强的李刚泪水像决提的洪水奔涌而出,抽动着两肩哭泣起来。 经过交流,,才知道他父母在广东打工, 他妈妈因晕车竟然出去四年未回过家。 因为赚钱不多,往返车费较高,他爸爸只回来几次,平时电话也很少打,把他完完全全地丢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了。李刚的行为在寄宿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性格孤僻、自私任性、心理逆反、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

而班主任在这个时候,万万不能因为这样就对这些学生或斥责,或冷眼,或其他种种消极态度。 要知道,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深究问题的根源,然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去找孩子身上的缺点。 孩子远离家人寄宿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老师相处,老师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了。 孩子出现了情绪波动,有了过分淘气行为时,老师的爱就是抚慰他们最好的良药。 西方哲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 应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 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和快乐,让他在快乐中感受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 要包容孩子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问题的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循循善诱,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依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 ”作为老师,首先要的了解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开出有效的“药方”,以求“药”到“病”除。教师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为他们创造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猜你喜欢
老师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