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声充满课堂书

2014-02-24 08:31褚福兰
科技视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感感情文本

褚福兰

(巨野县十二中学,山东 巨野274900)

语文改革浪潮迭起,变换多端。其实“万遍不离其宗”,当我们把这些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语文改革这仍然是围绕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朗读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朗读教学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目标。

1 曾经何时,朗读教学这一基本目标在教学中已经缺失了

笔者曾注意到,无论公开课还是常规课堂,尽管都有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使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但很少有把朗读定为教学目标的,朗读训练少之又少。有的只是匆忙的感知一下文本,便进入文本研习阶段了,虽然也有读书活动,但只是完成其它教学目标而不是朗读目标。而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朗读也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手段,学生朗读却被忽视了。

课改之后,在《课程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各种版本教材纷出,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就局面,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仅笔者所在省区据说就有几种,其可圈可点之处也无须多言。而且也很难找到专门训练朗读的教材,这恐怕也是教材编写者不愿看到的吧。

朗读目标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尽管他们在晨读中也大声地读书,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能很熟练地背出文章,却无法把文章诵读出来。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也不能正确地读出一篇文章来。

2 朗读,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能力,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中学语文教法中,朗读分为三层: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正确朗读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感情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朗读其实就是对文字的触摸和把玩,有感情朗读就是把视觉文字转为听觉语言的一个创造活动。

在古代教学中,朗读被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读字读句和做示范朗读,其余便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现代鲁迅指出“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育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朗读能将这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当代上海的一位特级教师在给学生上《药》一课时,朗读一遍文本,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认为学生学到了东西。如果能够指导学生能够朗读出来,其理解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学到的东西也会更多。

3 朗读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训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众所周知,语感是语言运应中的高境界,不须要系统的语言知识体系。它和语言实践密不可分的。而朗读是语言实践的基础,没有成套成篇朗读训练做基础,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就如同沙上建塔一样。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基础环节。无论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要对文本进行感知,而朗读是感知文本的最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本,体悟文本,从而把握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像文学类文本可以通过朗读把握作品,例如散文《荷塘月色》诗歌《沁园春·长沙》就可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对文学当中审美境界的追求。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以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对语文根本不赶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其实这是没有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造成的,指导学生朗读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当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后,就会获得一种成功感,自然还要试着去读更多的文章,进而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意义重大,而朗读目标的缺失给学生学语文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朗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的观念树立起来,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猜你喜欢
语感感情文本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