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菁
我想,这世间注定有一些风景,总要穿越千山万水的辗转流离,才能获得短暂的缠绵与绮丽。相遇时,那些等待与流离,都只为了最初那一眼的惊艳。
初见书屋,是在网上的一个帖子。细读之下,发现这真是一个清心的好地方。于是着了魔一样地搜索关于这个地方的信息,却发现,关于这里的信息少得可怜。这更激发了我想去的冲动,恨不得立刻就出发。可是,这个书屋只在每年5月到10月期间的节假日才开放,而彼时,才是刚要入冬的11月,心里那团熊熊的小火焰立刻熄灭的只剩一粒小火星了。
转过年的5月,蛰伏了半年的想法又开始悸动,于是打电话过去询问,确定开始开放了。我们背着大包小包直奔那里,奔赴我心心念念了半年多的书屋。
篱笆书屋位于北京郊区的怀柔雁栖湖镇,接近群山的交界河村,这里有舒适静谧的阅读空间。书屋所处基地背山面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景象。
跟着导航一路顺利地找到了村子,经过询问得知书屋在一进村的地方右拐就可以。我们下车步行,步入一条幽静的山谷,谷内湍急的河水不断与山石碰撞,溅起朵朵水花,迸发潺潺之音。走了约1公里,道路两旁河水流动之声渐缓,突然山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河面上一座小桥横架南北,桥的另一端是一栋清舍雅苑般的建筑,这就是篱笆书屋。书屋前还有两条蜿蜒的水中栈道,道路上面铺满了细碎的鹅卵石,踩上去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让人有一种突入清净之所的感觉。
据资料介绍,篱笆书屋总投资160万元,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选址设计。两年前,李晓东来交界河村访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山环水绕、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但他也发现,虽然村民依靠秀美环境搞农家乐,物质上日渐富足,但文化生活普遍比较贫乏,就萌生了为村里建个书屋的想法。
2011年初,经过李晓东积极筹措和当地政府的努力协调,篱笆书屋终于动工了。书屋秉承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的设计原则,力求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几易其稿后,李晓东最终将设计方案确定为钢架结构,外侧用4万多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洋槐木、桑木等数十种木棍密密匝匝地包裹。这些木棍都来自村民们日常做饭的柴火;书屋里侧镶嵌通透明亮的钢化玻璃,这样既遮阳又透光,打造出一种斑驳柔和的光线效果,使人感到舒适自然。
篱笆书屋的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将大自然的空灵清净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情景。场地前的水面、水边栈道以及篱笆(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混)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浑然一体。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屋也因此取名“篱笆”。
管理员来开门。等候的人们慢慢地进入到这栋奇特的建筑里面。因为里面是木质结构,进门的时候要把鞋子脱掉。形形色色的鞋子,形形色色的主人。
赤足进到里面,恍惚间似乎到了一个童话世界。脚下是温柔的木板,鼻息里都是书香和木香,目之所及也都是暖暖的阳光和满满的书。脱离了鞋子束缚的脚丫子在木板上尽情舒展着,轻轻地踏在篱笆书屋的木地板上,人们以最贴合自然的方式融于这样一个纯粹自然的环境。
书屋分为两层,采用合成杉木板装修,中间有90厘米的空当将整个书屋从中截为两半,用于连接一二层的大台阶既是书架又是楼梯,上下两层的两端各有一个下沉式围坐、讨论空间。整个屋内空间极其简约,没有摆放任何家具,书籍摆放也很随意,读者可以随手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就近找一个舒服的地方,或坐、或躺、或半卧,静心阅读,体味书香绕梁带来的欢乐与忧愁,也可以在潺潺水声与山间美景中慵懒地任思绪轻舞飞扬。
管理员跟我们介绍说,每一位对书屋有兴趣的人都可带几本书到这里,也可以在离去时携一本书走,这样图书馆的藏书量不仅可以增加,也带动了书屋藏书的流动性和人际交流。于是,这里的书,每一本都似乎有着不同的故事。它们的摆放随意而易取,可以随手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就近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杆将窸窣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的空间,明亮而温和,微煦和风在室外将室内的影子吹动得婀娜婆娑。
人们来到这里,静静地找个角落,选一本心仪的书。在柴棍间隙中透过的阳光下,静静地看书,或者想心事,也或者拍几张照片。因为书屋没有水电,所有的取暖和照明都是靠自然光线,所以这里到下午4点多钟就要关门了。而我,跟那本看了一半的书也要告别了。不知道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后来是怎样的情形,是喜是悲,是爱是恨……随着书屋的关门,也只能留个悬念了,也罢,下次再来吧。
来这里的,有很多是一家三口,一起享受一个与书为伴的下午;也有很多是情侣,亲近了自然,也亲近了彼此;还有很多朋友结伴而来,或许不为读书,只为来观看一下这个奇特的书屋。
拍完照,进村溜达溜达。这个小村庄,也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很有清新文艺范儿的小山村。村庄里农家小院的门,很有茅庐的感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怀疑写诗的人,以前住的就是这种房子。逛了一圈小村庄,天色渐晚,于是原路返回,带着满足感和更多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