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南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设计与开发研究

2014-02-21 03:44纪宝玉裴莉昕陈随清董诚明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文化

纪宝玉 裴莉昕 陈随清 董诚明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且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原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医辈出,中原文化浸润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东西南北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和种植,使河南成为中药资源大省。

同时河南也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家,其中5A级10家、4A级74家、3A级113家、2A级56家;星级饭店共有 503家,其中五星级 11家,四星级 76家,三星级263家,二星级149家,一星级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总资产7.7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0430人,营业收入23.15亿元。

由此可见,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前景广阔。河南的中医药和旅游产业的潜力业非常巨大。应该大力挖掘潜力、激发潜能,通过整合优化、借鉴先进的经验,让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本研究能够给广大行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从业者等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 研究思路

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层面,全景式调研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2],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系统诊断,把河南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这个两个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梳理形成解决和加速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希望它能够成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相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起航的历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够早日跻身中医药文化旅游强省行列,为中医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内容

为弘扬河南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依托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大力开发以中医药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实现中原梦。结合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可提供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等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示范基地主要分为: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中医药工业旅游基地、中药材市场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类。

2.1 中医药生态旅游

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两个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伏牛山龙峪湾森林公园、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太行山万仙山旅游风景区)建立几条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撷百草乐趣的专线,沿途对常见、常用、道地的中药挂牌,详细介绍其植物名、科属、中药名、入药部位、地理分布、功效、临床应用等,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主要因为此处中药物种丰富、蕴藏量大、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多样性、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3]。如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岭为界与洛阳市栾川县、嵩县相邻,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为20.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占92.9%。总计植物约220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600种以上,隶属125科516属,占河南省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胡桃、水青树、黄连、金钱槭、领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华榛、秦岭冷杉、紫茎、天竺桂、红椿、猬实等 20种;省级保护对象有红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椤树、大叶三七、金钗、七叶一枝花、贝母、河南海棠等。区内分布的中药材种类几乎涵盖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属,盛产黄芩、黄精、连翘、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参、党参、柴胡、栀子、银杏、天麻、瓜蒌等大宗中药材[4]。

根据规划,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品,规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两条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线路,开创集文化体验、养生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渐向周边辐射。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时,抓住中药材种植这一传统强项产业,以药材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药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断加大对四大怀药的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力度,广泛利用网络、影视传媒、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开辟专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成功运行焦作中药网,全面介绍焦作怀药产业化工作,强力宣传怀药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将“焦作中药网”建成四大怀药产业的大型网络平台;先后六次邀请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乡村大世界》、《走遍中国》、《健康之路》等栏目拍摄并播出四大怀药电视节目,在《河南日报·中药材版》开辟专栏介绍“四大怀药”,在 《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大公报》、《健康时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焦作日报》 等报刊上发表的大块通讯报道40余篇,利用报纸大力宣传四大怀药[6]。使怀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怀药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众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组织游客到药材的种植基地参观,让游客在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入园探宝”,切实体会什么是“四大怀药”。其他诸如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封丘的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种植基地、济源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都可以体验药农采摘药材的乐趣,还能领悟“药材好,药才好”的深刻内涵。

2.2 中医药工业旅游

首先,可以建设一座以发展历史、药材标本、诊疗器具、中医古籍、名医名方介绍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中医药展览馆[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医药文化[8]。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参观、观赏、休闲之中认识、了解当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

其次,与中医院、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建一座展示当地中草药的中药房,同时应用传统方法现场制作精优小包装的中药饮片,游客不仅能直视传统老药公的制药工艺,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张仲景大药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医药工业企业、药市或商业场所等参观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等的传统和现代制作过程。如在宛西制药的西峡生产车间,笔者亲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加工流程:在国内最先进的中药制剂生产线上,从原料搅拌到丸粒成型,从精准检测到灌瓶包装,一切都是那么的规范严谨。消费者感叹:这样的六味地黄丸看着放心,吃着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槟榔”“制蒌仁霜”等百余种中药炮制精品驰名中外,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除每年的药交会外,游客也可以到开放性的饮片加工企业参观。

2.3 中药材市场旅游

河南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历史优势可以开发药材市场作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和加工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教民治病;唐朝时,一代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吸引了全国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自然形成了中药材、饮片、丸散、山货四大市场,药帮组织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名气较大的有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呈现出“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复举办禹州药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中医药交易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增长到20多亿元,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商及医药界同行参展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禹州市还与韩国山清郡结为友好城市,为禹州药业走向世界、扩大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谊的桥梁。2007年,“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药会”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禹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渐成庙会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之主,庙会也正式演变成药会。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2.4 中医药养生旅游

以中医保健养生为支撑,大力打造养生保健服务区。充分发挥温泉、水库等自然资源,开发药浴、沙疗、泥浴、中药浴、名花汤、盐浴、名酒汤、名木汤、奶浴、石板浴、天体浴等特色系列项目。如河南省卢氏县的汤河温泉,俗称“汤池”。汤河温泉绿山碧水,俊峰峭立,环境青幽,温泉天然溢出,水温达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钙、铁等多种元素,可治疗常见的一般性皮胜病。长期洗浴对慢性胃炎、肠道炎及失眠等症有辅助疗效。当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风俗,逢阴历单日为男性,逢双日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见泉水之优、民风之淳朴。现已建成露天浴池、温泉疗养院、人工湖等设施,还组建了具备中药热敷、中药熏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九贴、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服务的国医馆。游客在登山劳累之余来此惬意小憩,身心怡爽,不胜美哉,确是澡身沐德、强身健体的新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

2.5 中医药文化旅游

通过建造一定规模或独特的中医药人文与自然景观,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能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伏牛山的中药文化旅游近两年热度持续增高,除了天然药库的自身吸引之外,医圣张仲景自然成为其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更是被称为“众方之祖”,宛西制药的拳头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正是源于此书演化而来。进入南阳,才真正感受到医圣文化的浓厚氛围:南阳市内的医圣祠[9],西峡伏牛山上高达16 m的医圣像,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仲景之光紫铜文化浮雕强,都深刻记录了这位前世高人的风采。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曾经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的消费者在医圣像前合影留念,在医圣祠前的羊头旁流连忘返。

再如,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通过建立旅游通道,成立专门组织,培训导游解说人员,把中医药历史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现代制药工艺工序、绿色环保药品来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观者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3.1 创新性

目前关于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此类研究,特别是把中医、中药和旅游的综合研究更是空白。这也成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当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

3.2 应用价值

3.2.1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是资源共享的强强联合,是旅游市场的需求,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也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11],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普方面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从国内发展看,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从国际市场看,到中国旅游,体验“望闻问切”,必将为越来越多国外游客的最佳选择。

4 小结

通过笔者全面、多视角、回顾和前瞻兼具的系统研究,能摸清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症结所在,辨证施治,提出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案。加强河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既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2]。总之,本研究可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借鉴,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地健康发展。

[1]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6):372.

[2]许东升,尹丽,张顺超,等.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医学报,2012,(7):18.

[3]纪宝玉,陈随清,裴莉昕,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40.

[4]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0.

[5]李秀明,姚峥嵘,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传播之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1,10(24):15.

[6]张晓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怀药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30):140.

[7]江海燕,李培春,宁小清,等.加强展馆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的推广[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503.

[8]高婷婷.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17(9):134.

[9]叶立军.公益性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典范—评十大中医药文化基地[J].中医药导报,2012,2(18):5.

[10]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6):101.

[11]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

[12]虢剑波,冯进.湖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现状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6(10):213.

猜你喜欢
中医药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旅游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