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它要求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辨别内容的真假好坏,区别品级的高低文野;欣赏作品的美好之处,领略其中的韵味,得到阅读的愉悦和享受,并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所以说,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体现。鉴赏的含义是“观”,即身入其境地用整个心去感受;鉴赏的态度是“玩”,即把玩、品味、揣摩;鉴赏的本体是“我”,主张读者的主动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层面,很少深入去品味鉴赏作品。如在小说教学中,往往是抓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几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揣摩语言——推敲精彩之笔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归纳,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也就是说把注意力放在言语表达的意味、意义、意思上的才是文学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个逐渐积淀、积累的过程,好的文学作品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和新的感悟。要激励学生能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丰富的世界和美好的人生。通过揣摩语言,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实现与作者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把握文本的内涵,探索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旨。例如,《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几乎完全重复地叙述阿毛的死,文中完整引用了两次的那一大段催人泪下、惨不忍听的独白。学生除了可以体味祥林嫂那在重复形式包裹下一颗受伤哀痛的心,更能品味出精通医学、心理学的鲁迅先生精心刻画出了祥林嫂丧子之后的那种疚恨如碎的心理 ,以及借这种血淋淋的人间惨剧激发人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再将承载这惨剧的故事放到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中去,以暴露那个社会人情的冷漠残酷,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那个社会中的人何以会变成这样,又如何来改造这样社会的创作目的。
二、捕捉细节——品味神来之笔
以细节造境,可以创造出深远的境界。细节描写是小说的一个常见手法,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如果学生能领略到它的魅力,对小说鉴赏是非常有利的。
在《宝玉挨打》中我们发现,在宝钗探望宝玉这个情节上,有一个细节的描写:宝钗看到宝玉被打得厉害,不觉动情地说:“……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了半句,忙又咽住,红了脸,低头不语了。通过讨论鉴赏,可以品出宝钗看到宝玉被打,她心疼,但不像黛玉一样只有哭,而是带着药物来探望宝玉,显得大方得体。当看到宝玉确实伤得厉害,她真情毕露。却又立即想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的古训,而及时收口。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宝钗心思细腻又颇具城府的大家闺秀形象。再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也更写出其愚昧麻木可悲。
三、以已度物——感受预留之笔
小说人物具有性格的模糊性特征,这就决定了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空白”和“未定点”。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小说预留空间的品鉴。品读小说人物形象,就要有效地对其进行思考和填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丰富、重建小说文本意义,利用学生的阅历、个性和情感来多元品读小说。如在《老人与海》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为了分析老人——桑地亚哥的形象,结合小说隐含性的结局,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在你看来,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衡量?”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在思考过后,明显产生以下几种答案:(1)桑地亚哥作为渔夫,一无所获,是失败者;(2)桑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虽然在物质上一无所获,但精神上获得了胜利,是成功者;(3)他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过程决定成败,只要你努力拼搏了,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一个成功者。”“我认为应以结果论成败,拼搏和努力就是为了好的结果,结果好才能说明你成功了。”等等,学生在对小说文本的品读基础上,对于笔者提出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考,充分利用了小说的预留品读空白,进行有意义的思索。
四、探意释象——品析精深之笔
小说作品里的文学意象,是很难捉摸的。作者通过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间的衔接,在字里行间巧妙地铺陈开来,一点一滴,小心翼翼地展现作者着力营造的小说意象。名家的小说意象,比如声音意象,除了能在听觉上感受到之外,还能通过声音的意象感觉到画面,具有可触性和可视性。自然界的万物都能发出声音,泉水丁冬,虫鸟低鸣,散发着清新暖人的气息。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作者借助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这种现代感极强的主旨,被作家表现得含蓄委婉。作品那内蕴丰厚的展示,完全得益于寓意丰富、内涵精深的“意象”。特别是在作品最后,以香雪“夜归”最为精彩: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富于变化的夜景与香雪的内心情感相互融合,渗透出浓浓的人情味,清丽而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淳朴,淡远的审美意境,将酝酿已久的感情推向高潮,透露出对落后农村未来的期望,发出了来自大山的呼唤。
五、关注闲笔——品味意蕴之笔
大家文章无闲笔,虽说有绝对化的嫌疑,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看似闲笔的语句,往往藏着作者的命意。《为了忘却的记念》写柔石及冯铿女士后,另起一段:“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记念刘和珍君》写杨德群君遇害,写“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全都似闲不闲,值得再三咀嚼鉴赏。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写林黛玉弃舟登岸到进入荣国府见到老祖宗,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就是一箭之地,大约150步),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轿子进入荣府,短短的一段路程,竟然换了四班人马,这不仅说明了贾府的气势非凡、生活奢华,贾母对林黛玉的宠爱,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极严明的等级观念和封建礼规。真是“无一处是闲笔”(鲁迅语),“字字看来皆是血”(脂砚斋语)。
六、评论作品——撰写读书随笔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对每一个高中学生都是有益的启示,在文本话语、教师话语、专家话语中寻觅文学的真谛与美丽,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文学评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改变了“有言无论”的语文课本旧有的体系,让学生进入“识文——赏文——评文——习文”的良性循环之中。
不过,高中生写的文学评论,是微型的文学评论,一般是一两百字,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撰写时,可以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当然,也可以降低要求,写读后感,即读了作品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如学生读了《骆驼祥子》后,写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小说展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名家的评论。如金圣叹点评《水浒》就有很多精彩的评语:“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学习其中的点评方法。通过这些形式的评论,可以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更是由素质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要求所决定的。所以说,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如何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如何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教研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
参考文献:
[1] 王石泉《从“阿毛之死”解读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名作欣赏·文学鉴赏》 2008年第09期。
[2] 陈曦钟等《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单位:阳山县阳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