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式善良教育

2014-02-20 01:36唐若水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德国人德国动物

唐若水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

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和发育,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

孩子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

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

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作,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而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以成为爱好和平的人士,至少难成慈善家。

[怦然心动]

德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善良教育纳入其中,并细致具体到生活的点滴事物中,从喂养小动物、拯救濒危动物、给弱者以尊严到宽容教育、惩治教育,无不体现着他们对德育的重视。这种善良教育不禁让我们反省自身,重庆电梯摔婴女孩身上的暴戾之气更让人痛定思痛,由此反思我们教育的缺失,并思考教育的本来目的。当前,教育在我们的印象里只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成绩永远被放置在第一位,至于品德修养,只是形而上的东西,抽象而模糊。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说过,“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为了培育执著善念、追求美好价值观并具有幸福能力的人,这才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在。

【文题延伸】教育之我见、最好的教育、爱的教育……(天天)

猜你喜欢
德国人德国动物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弃煤的烦恼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