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2013,用变化说明一切

2014-02-20 18:49
南方周末 2014-02-20
关键词:识别区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刘雨桦

“在美国有种说法,本世纪美国会衰落,中国会崛起,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原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上将参加中美高级退役将领交流活动时,美军退役上将欧文斯突然问他。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讨论经常见诸于学者的争论和报端。在美国高级将领中,认同美国在衰落、中国在崛起的人并非少数。

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2014年1月8日报道显示,根据美国甘尼特(美国报业巨头)防务新闻调查,大多数美国的防务领导人认为美国现在的实力弱于5年前。其中82%的人认为,今天的中国比2008年奥巴马胜选上台时更强大。

这项调查涵盖350多名美国军方高官、国防产业领袖、国会议员和顾问。在军方受访者中,58%的人为准将及以上级别将领。

“美国有个不能明说的问题,就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对它构成了威胁,其实中国首要的是维护领土、领海的安全。”李乾元上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更加有所作为

“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强大,你怎么看?”

2013年3月23日,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礼堂内,俄罗斯学生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问,习近平回答,“中国的发展壮大不是威胁,积贫积弱的中国才是威胁。”

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表达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看来,中国领导人的个人色彩能增加说服力。

2013年,习近平每到一地,必视察军队,强调军队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习近平先后数次视察海军部队,外界集中猜测:海洋安全利益在中国的战略构想中占据了优先位置。

有的人认为,中国崛起后一定会挑战现有“守成大国”,乃至威胁亚太甚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后,中国外交应放弃“韬光养晦”理念,放大“有所作为”的空间。

2013年,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很积极,比以前主动,也比以前自信。

“20年前,有一个专家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章,说十块钱国防费,应该用九块钱研究防御,一块钱研究进攻。我认为那九块钱防不住这一块钱的进攻,没有一个国家是全力防守的。”一位不便具名的解放军少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认为,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中国积极防御战略中由被动向主动方向的转变。“我国在军事上原来是被动防御,比如美国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就搞了防空识别区,六十年代日本也搞了,他们在防空识别区上是积极的,中国是被动的。”韩旭东说。

中国宣布建立东海防空设别区,扩大战略纵深,尝试修正传统势力在这一地区习以为常的游戏规则。“辽宁号”航母编队高调亮相,首次跨海区,经台湾海峡,赴南海演练,也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辽宁舰训练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的插曲。

2013年12月5日,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考本斯号”在南海海域监视侦测辽宁舰训练时,与辽宁舰外围警戒的中国两栖登陆舰上演“遭遇战”。

最终美军舰长与张峥经过无线电通联后,下令军舰驶离辽宁舰的训练海域。一位美国国防官员对此次中美两国海军舰队沟通评价说:“他们表现得非常职业。”

这一年,中国的尖端武器不断曝光,军事演习风起云涌,似乎表明中国正在为捍卫其核心利益,做好必要的准备。

“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就是发展自己。”

中国军事领域的“补课”式发展,却经常受到西方国家的指责。

“美国有个评估:对解放军装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感到担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美国的航母舰队来说,中国的东风21反舰导弹是个威胁;此外,中国的海军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带来了一定威胁。但总的来讲,目前美方认为中国的军队还不能和它抗衡。”李乾元上将介绍。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

“菲律宾之所以敢在南海问题跟中国叫板,主要跟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不断介入南海问题有关,因为美国想借这个机会,借助菲律宾、越南和中国的争议牵制中国,加剧紧张局势,可以推销美国的武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日本也在拉拢东南亚个别国家,构筑反华阵线,以减缓钓鱼岛的压力,制衡中国。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韬光养晦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框架”。中国该运用怎样的战略,有所作为?面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牵制,中国军事外交上是否需要战略?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一年多前,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提出的理念,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在充分表达中国共同发展、和平崛起的思想。

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用三句话作了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方法,就是发展自己。”前述不愿具名的少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3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愿意把握自身国情与世情的结合点,找准中方利益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我们更为主动、积极的外交实践,回应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在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具全球视野,更具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以维护中国“不断延伸的正当权益”。

“美国将兵力收缩在亚洲,中国应该做准备反其道而行,你收缩,我们就走出去。中国这些年跟德国、土耳其、南非、巴西走得特别近,这就是走出亚洲。有点像古代的围魏救赵,已经做了几年的事。中国和德国的关系非常好,欧洲国家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就是中德特殊的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林利民说。

在李乾元上将看来,美方在战略上“重视”中国,未必是一件坏事。

在中美高级退役将领的交流活动中,针对美方将领问到美国衰落而中国崛起的问题,李乾元回答:“不是说中国要崛起,美国就会衰落,也不是说美国衰落了,中国就一定会崛起,这是根本不相干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中国有中国的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问题。美国和中国会不会崛起和衰落,都在于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

“美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演双簧,实际上又一次激发着中国发展武器装备,提升军力。”李乾元回顾最近的一次中美高级退役将领交流活动时说。

中国由陆向海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非常清楚,在能力决定实力的今天,建立起稳固成熟的经济与安全秩序,至关重要。

能力决定实力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海洋强国”目标,进一步加快“富国强兵”的步伐,这一年注定军力喷薄。

“习主席要求,把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这是非常高的机遇。”金灿荣说。

2013年3月,中国改变了在钓鱼岛的行动策略,首次向这一存在领土争议的地区派出海监船和海监飞机。

2013年,中国对海岸防卫力量推行重要改革,组建了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海警局。中国在领土争议地区做出非军事回应的能力在提高,这一点在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举动中得到体现。

2013年11月,中国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在设立防空识别区后的一个月内,针对外国战机进入识别区一事,中国军队出动侦察机、预警机和战斗机51批87架次,执行例行巡逻警戒以及必要的紧急识别查证等任务。如此一来,在领土问题上,中国就掌握了对日本施压的潜在新工具。

接着,为了从顶层加强对中国国内和国际安全的联动协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期待已久国家安全委员会,在2013年11月,“安全”变成了热词,未来将大大提高应对国内外危机局势的能力。

有专家称,2013年亮相的无人机、大型运输机、预警机等先进装备不仅让中国空军的信息化作战水平和体系作战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而且还赋予中国空军执行核心军事任务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并能够支持国家利益向外拓展。

中国核潜艇成功试射“巨浪”-2洲际导弹,一批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测试加快了进度。军队列装轰-6K轰炸机的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歼-15歼击机开始量产,军队管理体制也启动大规模改革。

在韩旭东眼里,今后一些年上述改革的成果将逐步显现,影响将波及全球政治和军事形势。

2014年,中国的军工产业将出现“爆炸”式增长,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军事装备及军事技术增长和发展最快的国家。

2014年,在中国周边不光是资源之争,也有军事、安全的争夺。未来五到十年内,亚太地区的战略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中国的精力和资源。

中国的目标是,通过对军队实施机构改革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完善紧急事态应对,阻止周边海域“不断而凶猛的挑衅”。

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会是中国2014年的核心战略议题,这考验着中国决策层的智慧,此中拿捏非常不易。

许多专家呼吁要改变东盟某些国家“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格局。“通过将某些国家的激励和中国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中国将寻求同一些重要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最终,甚至会延伸到给某些国家提供安全保障。”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说。

现在,中国依旧践行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乐于在现有秩序中追求自身的发展,以改变多年以来军事装备和军事理念落后的局面,

解放军在世界外交舞台上逐渐高调,向历史寻找解决纠纷的钥匙,中国试图变成海陆兼备的国家,“变得更加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识别区
韩炒作中国军机“入侵防空识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