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勇
区县电视台要想担负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摇旗呐喊”的重任,得到观众的喜爱,必须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转型,做好民生新闻风格的平民化,做强战役性报道,拓展报道手法等方面改进工作。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全国上下转作风、改文风的氛围为时政新闻转变报道方式带来了契机,也倒逼着各级电视台转变报道方式。江宁电视台对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进行了调整,要求记者多做自采新闻,多下基层蹲点,多采制更加接地气的鲜活新闻。
首先,调整了考核办法,从以量考核转向以质考核,将自采稿件的级别设定为高于派单稿件。设定自采任务量,还设定了优质自采稿件任务量,引导、培养记者用心采制优质稿件。在派单采访的安排上,尽量少派单给主力记者,让他们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倒逼他们走出去,制作优秀自采稿件。在对选题的把握上,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以往,我们在报道街道、园区的新闻时,只注重控制会议新闻。现在,凡是街道、园区统一完成的规定动作一律不发,凡是街道园区自己组织的没有特色的活动一律不发,比如五一表彰;凡是接地气、有地域特色的新闻,我们均会给予充足的人力、时间和设备保障。
其次,从每一篇报道抓起,一点一滴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在审稿环节,大胆砍去空话套话,对成就类报道要求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说话;对没有事例、没有现场采访的稿件,在考核中给予差评。现在,记者在采访中已经从重点关注领导讲话,变成了重点关注活动、会议传达的核心内容,写出来的时政稿件不再有大段的领导讲话,而是跳出会议报新闻,真正写出了观众想知道的东西。在新闻播出的编排上,领导出席与否不再作为时段安排的主要依据,而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将新闻价值高的稿件往前排,使整档新闻更有可看性。
早在多年前,江宁电视台便在《江宁新闻》中为民生新闻单独设立了板块,占到新闻总量的一半。经过多年发展,民生新闻板块已形成了《美丽江宁人》《身边的感动》《记者调查》《777 新闻热线》等子栏目为主干,突发事件、新闻现场、百姓生活、新闻行动、阶段性主题报道为支干的节目架构。
《身边的感动》旨在挖掘寻常可见而又不平凡的动人事迹,着力弘扬社会正气、传统美德、时代风尚,开播至今已在观众中引起不小反响。例如《女子流浪10 年后遇车祸江宁交警助其踏上回家路》,讲述了在一起交通事故后,民警找寻了一个月,帮助精神失常且遭遇车祸的流浪女子找到了失去联系长达10 年的家人。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交警的事迹一时成为美谈,并被所在街道作为道德讲堂事迹在各社区巡讲。新闻《妻子用爱唤醒植物人丈夫》获得“南京市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一等奖。一个个具体而形象的小人物、小故事宏扬了新时期社会风尚,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江宁区委宣传部还依托《身边的感动》栏目,先后组织开展了“江宁·身边的感动”和“美丽江宁人”评选活动。
《777 新闻热线》以“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宗旨,以热线电话为载体,急百姓之所急,帮助解决百姓身边的实际困难。养蜂人蒋女士向777 热线求助,家里酿造了一千多斤蜂蜜,由于种种原因销售成了问题。节目播出后,多位观众打来电话希望购买蒋女士的蜂蜜。在记者的牵线下,蒋女士打开了销路。尿毒症患者陈小梅向我们求助,记者上门与区民政部门沟通协调,陈小梅很快拿到了第一笔低保金。这样的报道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媒体的公信力。
具有深度的战役性报道是锻炼区县台队伍,检验区县台新闻策划、制作能力的重要平台。从选题的确立、计划的拟订、人员的调配,以及报道进程中的调整和控制,都是按“计划单列”的形式运作,它可以让区县台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活力和魅力。
2013 年亚青会部分赛事在江宁举行。与上级台相比,江宁电视台在场内的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报道话题难以先声夺人。但我们积极寻觅最佳契机,发掘独家信息,发出独家声音,做到人无我有;在同一话题的报道中,我们寻觅独家视角,找准切入点,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整合信息,做到人有我新。射击项目开赛,记者在台下采访了国家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于是有了《射击“总教头”王义夫:只要孩子开心、高兴》这篇报道,通过王义夫的口述传达一个信息:亚青会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来感受体育的快乐和青春的活力;是谁在保证盛会的顺利进行,我们的记者把镜头对准了幕后的工作团队。比如《清废团队:亚青江宁场馆的“美容师”》《7479 次安全运行 保障好亚青的交通线》《宝供物流:每天3500 箱次亚青物资在这里中转》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群“亚青人”浓浓的参与感、自豪感和奉献精神。
在战役性报道中,我们还对报道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不断改进,努力让新闻更加灵动、富有可看性。倡导记者利用一切手段,抓拍现场。2013 年2 月19 日,暴雪袭城,我们在前一天,便要求记者在上班的路上,注意用手机拍摄值得报道的内容,要求有行车记录仪的记者,在上班的路上打开记录仪,虽然手机和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画面没有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好,但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本地新闻中增设民生板块是一种自我创新,它增强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贴近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界限已不再那么清晰。从政策层面来看,保障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那么,与此相关的新闻,究竟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该放在时政板块还是放在民生板块?时政记者报道了一条事关民生福祉的政策,如果民生记者跟进一组解读、典型事例,是应该紧跟时政的相关新闻播出,还是单独放在民生板块?当前,起于网络媒体的新闻“整合”,正在传统媒体中蔓延。这种新闻“整合”,早已不停留在新闻素材的集纳上,而是演化成一种为新闻素材注入报道思想的再创作。现在,江宁电视台也在积极探索,取消时政和民生的划分,做“大新闻”;对各类同质新闻进行排列组合、重新集纳,通过主题报道设置、标题改造、加评论等实现对新闻的多角度、大深度报道;注重策划,加强言论和报道的后续加工;开设“微江宁”微信平台,将电视新闻加工后,推送到微信平台上。此外,还以微信平台为载体,收集视频和语音、文字素材,在电视新闻中开设“微江宁”板块,将微信素材搬到电视屏幕上来。总之,区县级电视台改进新闻报道,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道路漫长、任务艰巨,但只要遵从新闻规律,紧跟时代步伐,小台也能做出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