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成:流水带不走光阴的故事

2014-02-19 22:27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成百姓总书记

美丽

印记

跟很多人一样,张文成也喜欢听罗大佑那首《光阴的故事》。

已过花甲,但从他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得到如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在村党委书记的职位上,辛苦了大半生,回首时,他总有无限的感慨。

借力国家的好政策,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在他的带领下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而他,近40年的辛苦,如他在日记中记载的那样:“几乎没有过休息日,自己记不清有多少次腿拉伤摔倒在工地,记不清有多少次汗水和泪水交织一起……这一切,只为了让信任自己的乡亲们走向富裕!”

这铿锵的告白,是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张文成用他厚重的事实向世人证明,有一种精神叫做奉献与担当……

一个积贫积弱的小村庄,一段顺口溜:“四家 四家,缺吃少花;光棍成帮,穷得叮当。”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摘自张文成日记

缘定今生

1947年3月15日,张文成出生在素有渤海明珠之称的兴城市四家村,这座辽西古城浓重的文化底蕴渗透在他的血脉中,从小小年纪开始,他就在心中树立了要改变家乡面貌的志向!

1974年9月,28岁的张文成担任了四家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艰难历程。好心人劝他:“文成,你为啥放着六级瓦工长不干,偏偏当这个受罪的支部书记!”张文成不是没有想过:当时瓦工一个月的收入少说也有300来元,而当支书一年的收入也只不过100多元。

为啥?为啥?!还不是为着让群众早一天能过上好日子吗?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有人说,张文成为四家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他自己的最大财富是得到百姓的信赖。谈及当年创业的艰辛,已是60多岁的张文成半晌不语。

当年,张文成出任村书记时,面对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全县出了名的穷村,村集体负债已达13万元。张文成硬是不理那一套,心里只想着两个字:脱贫。他悄悄地安排几辆大车和精壮劳力去外地“拉脚”,为村里挣些收入。同时,组建一支40多人的工程队,由他师傅任工长,到外面揽工程挣钱。

不久,县里召开了“批党内资产阶级”大会。会上,四家村受到了重副轻农点名批评,并被勒令停止“黑包工”,解散“工程队”。张文成渴求发展的满腔热情被打入了冷宫,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村民们也很失望。张文成立即召开党员群众大会,会上他斩钉截铁地说:“他们批他们的,我们干我们的;拉脚的车不能停,工程队也不能散,咱们尽管大胆地干,挣点钱有什么错误,天塌下来,由我顶着!……”

如今岁月的沧桑早已刻进张文成深深的皱纹,但是,直到我们采访他时,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能有闲暇回顾一下从前,而这之前,记忆早就被工作的快节奏占去了。

改革开放之初的五年,是四家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年,当发展经济成为一切工作重心的时候,张文成决心大干一场。他根据四家村靠近县城,濒临海滨的实际,将目光瞄向了旅游和建筑业。他一方面不断地壮大建筑工程队,另一方面用“滚雪球”的方式发展村办企业。继建起冰棍厂之后,还建起了饮料厂、皮件厂、水泥制件厂、棉织带厂、码头装卸队等11家企业。蓬勃发展的工副业为四家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到1984年,四家的新村规划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街道规整了,村容整洁了,破矮的房子不见了,一幢幢整齐气派的“北京平”矗立起来了。辽西第一个“北京平”村、第一个电视村在这里诞生了。张文成说,苦也罢,难也罢,总算我们经过艰苦奋斗,让集体经济一点点地壮大起来了。他永远感激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他说:“有了改革开放,才有农村的发展”。

30几年,我在家乡的热土上付出的太多太多,和百姓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感情,多少次调出、挣钱的机会我都放弃了,因为这里的乡亲们还不富裕……

——摘自张文成日记

百姓情结

从1987年成立辽宁省四家子实业总公司到2000年组建四家村企业集团,再到“辽西第一村”,张文成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这些年来,虽历经了数次变迁,但是张文成始终保持着原来的艰苦、朴实、谦虚和谨慎,即使已经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群众,他深深的百姓情结像冬日里的火焰,温暖着四家村每位百姓的心。

有人说张文成的记忆特别好,凡是答应老百姓做的事情,没有一件遗忘的。只是人们不知道在老书记的心里为老百姓办事,他从来都是说话算数、板上钉钉,唯恐有半点闪失。群众的事儿他每天都要写在纸条上,办完一件划掉一件,他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啊。

在四家村房地产开发业红火鼎盛时,张文成要求干部守诚信,不要忘记每一个业主的切身利益。阳台渗水了,墙皮起鼓了,声控灯不亮了,对讲铃不响了,如此琐碎事,只要拨通了张文成的电话,他准会在第一时间安排修缮,甚至会出现在维修现场。他说:“业主的小事都是大事儿。”

2003年8月26日,坐落在四家村境内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破土动工。这可让张文成坐卧不宁了,他寻思着:村民的土地减少了,就必须想到就业,保证村民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当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辽宁财贸学院校区楼房刚建好,张文成便赶紧与校方磋商,想为乡亲们承揽两所大学的部分后勤服务工作。校方领导被张文成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张文成着紧安排举办妇女学习班,对140名四家村的中年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和礼仪培训。承担了大学后勤服务,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好评,同时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回顾从前,张文成心中充满感慨:“农民在想啥?农民最需要啥?生长在农村的我最了解,对于农村、农民的困难我有着切身的感触,所以我的想法也总和老百姓想到一起。”

他如此说,亦是如此做的,几十年来,张文成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每到春节,张文成都亲自带着村干部为病残户和五保户家送去慰问金,到改革开放初期做过贡献的老党员、老生产队长家问寒问暖,征求工作意见。村里青年结婚、老人去世,他都到场帮忙料理,但从不吃百姓一顿饭。

藤生林里援树成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他胸怀赤诚,肩扛责任,尽心履职。正是有这样一颗爱民心,才让张文成浑身充满了正气,才不愧为连续六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13年3月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作为农村基层代表的张文成的发言,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

“你今年多大岁数了?”总书记拉家常式的发问,张文成答:“66岁。”习近平微笑着说:“66岁,你是1974年当大队书记的?”张文成说:“对,1974年9月任大队书记,一直干到现在。”总书记风趣地说:“咱们俩是同一年当的,我是1974年1月当的大队书记。”

听着习总书记的话,张文成很感动:“总书记,我在农村已经工作了39年,目睹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为农村带来的变化……”张文成继续介绍,“我所在的四家村原本非常贫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已致富脱贫。2006年还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村民作为股东,每年都能分得红利呢。”

喜讯使得习总书记频频点头,之后总书记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四家村集体经济发展及群众住房等情况。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村书记对话党的总书记,无疑是一段佳话。而总书记的讲话,正是对张文成这样一位俯身为民谋福祉的基层党员多年努力工作的总结和希冀。而早在几年以前,张文成与他的四家村企业集团就已经对总书记的希冀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2013年1月8日,北国大地还被严寒笼罩着,但是四家村村民,却在感受着异样的温暖:一年一度的村办企业股份分红正在进行中,通过村民介绍,记者了解到,2006年四家村根据《公司法》、《企业法》,党员、百姓经过半年的讨论,借助外地企业改制经验,对企业集团产权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四家村的集体村办企业资产量化审计评估后,改制为股份公司,实现了村企分开,产权明晰,村民成为股东,成为辽西第一家股东村,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股东,村民都有自己的股份和稳定就业收入。知情人告诉记者,自2007年底起,村里就开始为2140名股东每人每年分红派兑3000元,村里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6000元,基本上解决了老人生活费用。该村迄今累计已为村民现金分红超过5000万元。增值股分配近一亿元,股权分配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据统计,村集体企业改制7年来,四家村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由改制时的5000万元激增到现在的12亿元,整整增加了20多倍,每名村民股东的财富,也因此从当初的每人2万多元增加到50多万元。改制7年是四家村发展最快的7年,是百姓收入最实惠的7年,成为兴城市纳税第一大户。2013年,四家村加快了发展,加大了投入,年初与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合作共同投资5.6亿元建设兴城大红门物流商贸城,占地700亩,现已初具规模。投资3.6亿元开发建设兴城滨海经济区260亩小微工业园、1.8万平方米的商务酒店和金融大厦、小坞码头8000平方米海浪屿假日酒店。同时开发建设20万平方米万象家园现已开盘销售。加入葫芦岛银行6800万元、兴城农村商业银行2000万元股权,提升了企业集团对外发展实力,四家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辽西第一村”。

我决定这届退出村党委书记的担子,完成承上启下的任务。我年纪大了,也给大家带个头儿,让年轻人快速担起重担锻炼……

——摘自张文成日记

你是传奇

张文成在百姓心中是一位难得的好村官儿,因为担任村书记这些年,他勤勉清廉,一身正气,用踏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段坚实的人生。只是,没有人能够算得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失去的机会和面对的诱惑究竟有多少。

当年放弃每月300元的收入甘愿做一名一年仅拿100元工资的村支书,张文成说:“做个好村官,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那一刻,他所放弃的是个人的财富,承担的是全村百姓的重托。

1986年,有一位百货经理求张文成办事,悄悄给他女儿送来一台立凤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紧俏货,女儿读书又需要,托人都买不到。可张文成没有犹豫,硬是给退了回去;1994年有个私企经理为了日后有些关照,给他送来了10万元。当时怎么也没退回去,张文成只好让他司机把钱给那个人存在了银行,一年以后,经多次催促,那个人的妻子才取走了存折……

最让人信服的是2006年四家村企业集团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带头人,按当时市政府的意见,张文成本人可以享有20%的股份,领导班子享有10%的股份。面对巨大的利益,张文成说:“改制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乡亲们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光我们富了,脸面无光,对不起百姓对咱们的信任和重托,能富得安心吗?”就这样,全体村民经过5个月的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原始股分配方案:2140名村民占股84%,村委会占股6%(用于村福利和公益事业),管理干部股占10%。这种管理者份额的比例分配是当时全国企业改制管理者占股最小的。这一刻,不仅张文成放弃了个人的利益,他更带动了班子成员承担起了全村百姓共享富裕的重担。

“不与民争利、权力股不入、企业红包不收、高报酬不拿、高标准房不住。”这是张文成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就对班子成员提出的要求。为了这样的承诺,他们一干几十年,说到做到。四家村开发近百万平方米房子,张文成仍住在村里老平房里,直到2007年老伴重病手术他才住进117平方米的普通楼房。至改制前他和班子成员每年工资均没超过五万元,每年奖金只拿很少部分。

十几年来,按市里规定近一百多万元的奖金,他和班子成员全留给村里做积累。他不会打麻将,也没有去过歌舞厅。张文成说:“当干部就是要做出个样子,不坚持勤政、俭朴,光图安逸享乐,哪会干好事业?”这么多年,他没休过星期天,生病实在挺不过去了,就在办公室打针、挂吊瓶,甚至在他右脑动脉支架手术出院需要静养期间,他还是偷偷地跑去工厂检查工作,悬着的心才能放下……

根植于农村基层,连续任六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文成肩负责任,当代表26年来一直为农村、农业而奔走呼号,他先后走访调研省内外近百个村庄、单位,共写下了达20多万字,一百多条议案、建议。他深感肩上使命重大,作为人民代表,不但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及时反映民声和建议。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医疗、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投入、如何保护农民利益、防范粮食风险等议案、建议都及时提交国家及各部门,得到重视和解决,他先后接受焦点访谈、代表专访等栏目采访,称得上是基层优秀的老代表。

2013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闭幕后,66岁的张文成感到年龄已大,为了事业接续发展,在村党委换届中果断地把党委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让给了35岁的大学生张新担任。无私无畏的老书记再次让村民们动容,在大家的一致挽留下,张文成最终“妥协”了一回,他决定兼任村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将年轻干部扶上马,再送一程。

张文成,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勤勉如同老黄牛,行得东风化春雨,他用自己青春和汗水,用他“勤”“廉”的坚持,在四家村这片土地上写就了不凡的进取传奇。

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四家村,在寒梅绽放、万象更新的季节里,我们执笔写罢张文成的事迹时,眼前仿佛有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那是在四家村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的未来,那其中我们看到的是新老交接后更加恢弘壮阔,多彩多姿的康庄胜景!

猜你喜欢
文成百姓总书记
背诗学写话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靳文成作品欣赏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百姓看家“风”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