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钟文渊
“2014品牌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9月4-5日在北京举行,该论坛主题为“品牌红利:信任创造价值”,再次重申了品牌化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会上表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大国、农业强国几乎都是农业品牌大国、农业品牌强国;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离不开世界,世界农业品牌建设也需要中国的参与。
无独有偶,9月10日,多利农庄、尚作有机等生鲜宅配大佬和近百家农企负责人齐聚上海,参加由品牌农业组织的新农堂,共同探讨以生鲜宅配为代表的农业品牌化发展。
现代农业到底该如何做好品牌化,这是所有农业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有位企业高管说过这样一番话:企业有两种活法:养羊和养孩子。做生意如养羊,再爱也是送屠宰场一刀杀肉换利润;做品牌如养孩子,不为短期的利益,只为他能健康成长光宗耀祖。
“拿做农业品牌跟养小孩相比,这句话说得很贴切。”杭州闯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新农堂创始人钟文彬指出。
他说,“做农业品牌和养小孩,都是和自然生长规律打交道,快不得,慢不得;投入特别大,风险特别高,产出特别慢;都需要一点一滴和他交流,一点一滴地积累品牌,绝无速成;有时候他的一点点小进步,都会让你惊喜得不得了,有时候他又哭又闹,让你要上蹿下跳;爱他的可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他,恨他不争气,你再咬牙也只能干瞪眼;纵使他作恶多端、千疮百孔,也不抛弃不放弃;全家人呵护他,围着他转,都想为他架起一道城墙,但是在病魔和自然灾害面前他又是如此的脆弱,叫人心疼。做品牌就好似养大自己的亲骨肉。”
钟文彬说,如果每个农企负责人能把农业品牌真正当做自家的孩子来对待,那这个企业肯定能做大做强。具体来讲,做农业品牌的人必须尊重三大原则:
首先是尊重规律原则。既包括自然规律,也包括社会规律。“农业是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行业,它有最强的自然属性。比如一只鸡,明明是养殖6个月后才能正常食用,你非要它45天就出栏,最后大自然只能扇你一个耳光。”钟文彬指出,运用工业思维,无限制地提高生产效率,所谓“与天斗,与地斗”,只能换来自然的嘲笑和惩罚,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无法超脱于自然;农业不是与天斗,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农业的社会规律,就是这个行业是一个长投入,慢产出,持久发展的业态,一些投机倒把、急功近利的手段都会被淘汰。
第二是专注原则。“我们不得不承认,做每一件事,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农业行业来说,这一切更显得不足。认识到力量的有限性,就只能在刀口上下功夫。压强=压力/面积。“个人认为,再小的力量,只要刀口锋利,就能切出一块市场来。”钟文彬指出。
第三是诚信原则。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之处,在于这是和温饱、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行业。人对于它的需求,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基础端:温饱与安全。人可以没有iPhone,但不能没有饭吃,不能吃毒食!所以人们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最高的诚信要求。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昧着良心的行动或失误,都会带来排山倒海式的报复,消费者用脚投票,百年基业将毁于一旦。
上述三大原则也得到了很多农业人的认可。多利农庄方面即表示,要想做好有机农业,必须严格遵守有机农业标准,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放心的有机及天然蔬菜。
多利农庄基地的总经理丁亚萍在新农庄第六期论坛上介绍说,多利在过去的10年只专注于三件事——花钱、研究、读秒。
所谓的花钱其实是对于土地的改良,要做有机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而土地改良需要3-4年时间。“2000年的时候,上海有机的种植面积达到3.5万千亩,而到2014年8月份真正的有机种植面积只有7,000亩左右。从这里你可以看得到,一路走来,只有20%的公司或者20%的种植面积留了下来,有机种植走完这一段并不容易。”同时,多利农庄在2009-2012年对水质也进行了改良,花费了6,000多万元。而研究指建立有机蔬菜标准。读秒则指确保新鲜直达。在过去10年中,多利农庄在有机蔬菜品牌创立方面一直处于资本积累的过程。
正因为多利农庄在有机蔬菜上长达10年的投入,才可以厚积薄发,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得到了品牌价值的回报。
“创新”是近几年各个行业里都很火的词汇,农业领域自然也少不了它,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农业品牌的塑造更需要讲究创新。这种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对新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
尚作有机公司的创始人龙淼则认为,当前农业品牌的经营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做好渠道创新。在创立尚作有机之前,龙淼在IT行业待了七八年,做软件开发。后来误打误撞地跨界进入了农业圈。
他说,食品安全问题给新农业带来了商机,但在今天的互联网革命下,新的生活方式给农业发展也带来了挑战。因此,该怎样把新农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体验,这是新型农业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尚作有机的特色在于定制服务。
据了解,尚作有机在新生活方式上作出了探索,于今年夏天设立了一个社区店进行O2O的尝试。
龙淼指出,开这个社区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发展会员,二是基于线上的下单,会员可到社区店取货。“我们设计了一个APP,这不是单纯的电商零售,而是怎么给客户定制方案的APP,这个APP更多是以解决方案的方式给客户配菜。”
而他也表示,新农业的创新不可盲目求成,必须要有成熟的时机,否则会影响自身品牌的发展。
龙淼说,“如果一家星巴克旁边突然开了一家新咖啡馆,这个咖啡馆的装修看上去比星巴克还要高大上,那你会去星巴克买咖啡还是去新开的咖啡馆呢?我相信基本上90%多的人都会去星巴克,因为这是品牌的力量。同样,你新进入这个行业,开店卖菜,别人不会轻易光顾,因为是一个新的品牌。并且开店的话,必须要装修雇人,有成本的投入,否则没有品牌的吸引力,别人都不会跨进来。除外,真正花时间去逛菜店买菜的人大多是老太太和保姆,他们不会进入价格相对高昂的有机菜店买菜。”
他继续说道,“因此,我们当时就做了论证,决定先不开店,即初期不开店。但到了今天,我们在成都已有几千个固定的家庭会员,还有两万多买过我们农产品的人,知道尚作有机品牌的可能在十万个家庭以上。这个时候开实体菜店,他们会说尚作开店了,我们进去看一看。开店不是不可以,什么时候开更重要。”
因此,有机农业在渠道创新上,要考虑时间的积累及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品牌认知的沉淀。
龙淼说,“尚作有机成立四年来,我们既小心但又有一点贪心。我们不敢起步太快,因为尚作毕竟不是一个单纯的平台,所以只求每年翻一个小番,做到稳扎稳打。同时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管控的环节越多,成本也越大,所以有些规模化也是必须要走的,要做大,就要做好大投入的准备。这也是我们对尚作有机这个品牌发展的基本规划。”
然而,龙淼也认识到,做好农业品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说,农业有两大痛点,种不出来,卖不出去。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如何实现品牌的产销。因为农业不在于脑力的高低,而在于你种出来的菜卖掉了多少,卖不掉的就是损耗。
“相信很多农业人都有这个历程,整车整车的菜被扔在地里,没有菜贩子收你的菜,你找人采收都费劲,因为种菜规模太大,即使几百个员工都拿菜回家吃也解决不完。这对企业来讲是很大的考验。即使已经干了几年的农业,哪怕再做五年、十年,每当要在一个新地区开拓新基地,或者要去投放新品种,都是很谨慎的过程,因为有风险。气候、自然灾害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难题。因此,未来平台化的运营是终极的趋势。”
龙淼说,虽然一些有机农业的小庄主们,在一个几十亩最多一百亩的庄园里,搞循环经济,发展立体农业,搞得有声有色,但若让他们扩大规模到十多个庄园,可能就做不了。真正的农业人不仅需要能在小地盘上把产销、农业风险等问题都解决掉,还需跨城市、跨区域经营后也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专业的人必须做专业的事。
“现代农业中涌现出大量品牌农业的专业生产者或机构,形成有影响力的大型品牌,才是整个农业产业化成功的一个符号。”龙淼如是说道,“无论是做有机农业,还是做生鲜产业链,希望各个农业人能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得更专业,更有个性,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才是一步步走下去的道路。”
天安农业总经理林源对此指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加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进到了农业,关注、参与农业的人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却不像以往那样专业了。“他们对农业更多的体现在兴趣方面,或者说投身农业是为理想或抱负。这一点固然是好,但因为农业生产,尤其是有机农业等新农业的发展依赖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光有兴趣是做不好农业的。”
他说,在农业品牌的塑造上,要纠正一些有失偏颇的思想。经营农业品牌,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根据市场需要对产品做专业化定位和布局,而非完全跟着政府的一些扶持、补贴政策走,否则一旦政策失效,企业就会因为缺少自我造血功能而受重创。
钟文彬则表示,农业投资确实是个热点,基本上都奔着土地资源、政策补贴、品牌机会三个方向而去。无论是哪个,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中国农业的现实,是每个企业的选择。“但最可怕的是,很多企业这三样都想拥有,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企业浑浑噩噩,可以天天陪领导喝酒的企业家,绝做不出受消费者市场青睐的品牌。”
“农业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其中的品牌机会不计其数,但大部分与你没有关系。农业人更多的应该抓住单品类农产品的品牌机会。”
他说,把力量聚焦于单个产品,往往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如广为人知的几个农业上市公司,好想你是做枣的,獐子岛是做海参的,阳澄湖是做大闸蟹的。因为专注才能培养竞争力,如果哪一天阳澄湖要做其他水产品了,那就是它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做农业品牌的人,不要去艳羡服务房产的多金,不要去学别人在各个行业的“游刃有余”,而是要在农业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注定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