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特约记者 李长风
在2013年短暂的小阳春过后,A股再次沦为“熊市”排行榜的常客。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上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创业板成了A股涨跌的风向标。这样的变化或许可以反映出资金对中国改革的渴望,新的结构企业成为主流,老的制造企业走向没落。
中国媒体似乎从来没有把改革看得如此重要,不久前,专栏作家鲁国平在其文章《各位捂好现金,准备过三年紧日子吧》中写道:今年下半年,是中国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管理层的不同选择,将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选择:霸王硬上弓,延续4万亿2.0版本,甚至启动4万亿3.0版本。好处是,确保地方债继续扩容,房地产价格继续上升,确保经济高速增长,确保就业继续增长。坏处是,拒绝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高端产业无法形成,中低端产业向外转移,提前结束工业化进程。结论是,在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完成调整后,中国经济陷入全面危机直至崩溃。
第二种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坐视流动性极度短缺,任由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好处是,所有的资产泡沫一次性破灭,要素价格开始回归合理水平,各类资源开始重新分布,产业升级重新启动,经济结构开始调整优化。坏处是,房地产价格崩溃,金融机构承受重创,地方财政陷入困境,经济增长陷入衰退,就业状况急剧恶化,社会保障压力剧增。结论是,国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管理层可能面临下课的危险,但国民经济尚有复苏的可能性。
第三种选择:有选择地调整,有先、有后、有保、有放,先改税政而后改金融,保障财政金融而严控不动产投机,坚决调整要素价格并努力稳住资产价格。好处是,封死总负债增长,避免泡沫继续膨胀,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逐步理顺要素价格,促进资源回归工业部门,继续产业升级,维持工业化进程。坏处是,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地产商要大规模破产,经济增速有所降低,就业情况未如理想,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结论是,大家集体捱苦日子,一起努力完成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生产率水平,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促成国民经济再次高速增长的机会。
他在这三种预测后,写出了这样一段结论:显然,应做出第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下半年将有一次小阳春,明后年将陷入大萧条;第二种选择,下半年开始进入大萧条,明后年会在滞胀中挣扎;第三种调整,下半年陷入衰退,明后年逐渐走出衰退,2017年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预测是否能够准确,但这篇文章在微信上频频被转载。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鲁国平经济功底不强,但安信证券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在社科院《为什么我对中国经济看法如此悲观》中给出了和鲁国平一样的答案,只不过程定华认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杠杆见顶,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真正严重的问题,既非总量,也非政府,而是企业。
以上市企业为例,通常,上市企业总体来说是债务较轻,因为它可以通过股票融资来降低债务杠杆比例,但即使如此,中国上市企业(非金融业,金融业的债务杠杆大都是90%以上)的债务杠杆依旧从2000年的40%升到现在的60%,在这其中,整个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的债务杠杆最低点2,000是43%,目前在62%。这一上升速度和水平与饱受诟病的铁道部是一样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A股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占大盘比重最大的国有企业正处在危险的边缘。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除非是被动配置,否则都在观望。”不过,世事有时就是很奇妙,这位基金经理把希望放在了IPO重启上,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打破胶着的契机。
实际上,今年5月份的振幅仅有上下70点,这在A股历史上实属罕见。而在市场上,中国政府也正在对A股投以更多的关注,例如不久前,IPO重启和MSCI决定暂时不将A股纳入MSIC新兴市场指数刚刚对市场形成利空,央行就在其《中国人民银行年度报告2013》中表示,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取消资格和额度审批,将相关投资便利扩大到境内外所有合法机构。不仅如此,让很多人浮想联翩的是,央行宣布再次定向降准与证监会核准10家企业IPO发布是同一天,对此,市场的反应是,大盘在6月10日上涨了1%。
而从新上市企业的盈利表现来看,其状况并没有预想那么糟。在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的《2014年48家新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及其与招股说明书披露情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2014年新上市48家公司有33家净利润增长,占比68.75%,其中,增长幅度超过30%的11家;而创业板24家公司2013年净利润均为正数,其中,增长幅度超过30%的5家。这一数字,要好于固有市场的盈利水平。
很多人都知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很多人都忘记股市是企业业绩的称重器。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后工业化时代,原有的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向新型制造业的难题,这也是世界转型的一个大的方向。可以预知,未来服务型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根据中国商务部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48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275亿美元,增长19.5%,服务业外资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也继续攀升达到56.2%。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国内服务业市场规模扩大、需求潜力增长,对外资的吸引力客观上加大。
这一趋势与新股发行中服务型企业越来越多的趋势相吻合。对此,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认为,虽然实体经济好转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股市供求关系的缓和也需要一个过程,但IPO重启很可能成为股指打破胶着的契机。不过,笔者认为,随着国有企业的盈利不明朗日益严重,未来个股与股指可能出现分化,符合后工业化趋势的服务型和新型企业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而在这之前,A股股指依旧难以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