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伟奇
摘 要:人口变化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陕西省图书馆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西安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西安 人口特征 人口问题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 年来西安常住人口增加 100 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为大型城市的西安在人口特征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易导致人口发展中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拟通过“六普数据”和“五普数据”进行对比,找出 10 年来西安人口变化的特征,并着重分析西安人口问题,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1西安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
1.1西安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常住人口为 846.78 万人,户籍人口为 739.61万人。 “六普”常住人口数与“五普”时的 741.14万人相比,增加了105.64 万人 ,增长率为 14.25%,年均增长率为 1.34%。 而 1990—2000 年 10 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23.19万人, 增长 19.93%, 年均增长 1.77%。 “五普”时户籍人口数为 651.94 万人,近10 年来户籍人口数只增加了 87.67 万人, 增长率为13.45%,年均增长率为1.16% 由此可见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从全国范围来看,10 年来人口总数增加了近739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0.57%。[1] 西安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1.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
由于研究的学科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西安的地域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本研究采用的是行政区划法中的地域范围。由“六普”可知,西安市九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排名是长安区(98.08万),雁塔区(79.31万),碑林区(73.25万),临潼区(69.76万),莲湖区( 64.09万),未央区(51.70万),灞桥区(50.86万),新城区(50.36万),阎良区(25.24万)。四县常住人口分布情况排名如下:周至县(66.56万),蓝田县(64.36万),户县(59.71万),高陵县(29.45万)。
从区县增幅的角度看,中心区:新城区(3.41万),碑林区(12.22万),莲湖区(6.61万),近郊区:灞桥区(7.76万),未央区(13.73万),雁塔区(23.54万),远郊区:阎良区(1.51万),临潼区(2.37万),长安区(8.45万),蓝田县(1.44万),周至县(4.19万),户县(3.41万),高陵区(6.16万);中心区共增加22.24万,近郊区共增加了45.03万,远郊区共增加了27.53万。通过对各区县人口数量的分布变动分析,西安市常住人口分布重心由中心城区转移到近郊地带并且逐步向远郊区转移。
1.3.常住人口性别比略微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西安常住人口中,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由“五普”时的 108.51下降为 105.18 “六普”时,男性人口为434.08 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51.26%;女性人口为 412.70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48.74%。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西安市常住人口性别比却持续下降。 全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 118.06,比“五普”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116.86 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 而西安市性别比却下降了 3.33 个百分点。 “六普”与“五普”数据相比较,10 年来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六普” 时 0-14岁的人口为 109.13 万人, 占总人口的 12.89%;“五普”时为 20.69%,比重下降 7.8个百分点。 “ “六普”时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71.64万人, 占总人口的 8.46%;五普”时为 6.32%,比重下降 2.14 个百分点。
1.4人口素质快速提高
10 年来,西安人口素质快速提高,“六普”时,西安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6.33 万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74.96 万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02.03 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23.93万人。 同“五普”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7174人,文盲率由 3.55%下降为 1.60%,下降了 1.95个百分点。
二、西安市人口主要问题
2.1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与分布状况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六普”数据显示,2010 年来西安市流动人口144.64 万,占常住人口的17%;其中流入人口126.02萬人,外省流入人口为58.55万人。目前,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外来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 外来流动人口给西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也给西安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生产、城市社会综合治理等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2人口过于集中于市中心,近郊区承担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强
从人口密度的角度看,市中心人口密度很高,郊区人口密度很低。 中心区的密度高达 22137.67人/每平方千米,特别是碑林区人口密度达到33297.55 人/每平方千米。 近郊区人口密度为2923.33人/每平方千米,远郊区人口密度最低为 643.87 人/每平方千米,特别是周至县的人口密度最低,为 225.19人/每平方千米。西安常住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仍然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投资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空间等,尽管近年来随着郊区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但在郊区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3“人户分离”增加,人口管理难度增大
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生产要素的加快流动,跨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西安“人户分离” 现象也越来越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十二五”期间,西安着重新城的建设将引发人口空间分布重构,“人户分离”现象将比“十一五”时期更趋严重,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人户分离”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到户籍管理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人口统计管理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不仅给街道、镇等的小区治安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而且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等。
2.4户籍人口老龄化加剧,向高龄化方向发展,不利于人口均衡发展
按照联合国关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划分类型标准,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 7%, 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 按照此标准来衡量,西安早已步入了老年型人口结构的行列。老年人口增多将对西安市社会保障、家庭结构模式、劳动力就业等各方面问题。
3 西安市人口发展对策
3.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特别是在制度上下功夫,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们进出西安的环境
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应该在户籍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供给与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各项服务、控制人口规模的矛盾中寻找平衡,不断提高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水平[4]。
第一,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 统筹协调各职能部
门,建立标准一致、互为补充的统一的西安市流动人口综合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全市流动人口
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率,降低流动人口的管理成本。
第二,在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场所的管理和服务,特
别是城郊结合部地带,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在流动人口居住地
实行集中建设和集中管理,最终达到“以房管人”的目的。
第三,对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 流动人口为西安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流动人口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之间是不对等的, 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 做到寓调控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
3.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综合应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合理调整人口分布
第一,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引导作
用。 中心城区的工业继续向郊区扩散,保留部分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相容的工业点;内外环线之间,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区集中,改善生态环境并解决工厂与居民区“犬牙交错”的现状;总之,促进城市功能、产业和人口向外科学合理的疏散,在更大范围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
第二,综合应用行政调控和市场调控手段,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郊区城镇建设,完善城镇
体系,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区域人口分布的导向性、科学性的作用,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试点城镇和郊
区新城。
3.3实施以居住地为立足点的属地化管理,着力解决人户分离问题
第一,建立以居民现住地为管理立足点的属地化管理模式。 当前,西安市建立以居住地为立足点的属地化管理的模式是一种有效解决人户分离问题的重要措施,属地化管理对本地居民的子女教育、就业服务、居家养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服务与管理,并且就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属地化管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把握人户分离的发展趋势,做好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要准确把握人户分离的发展趋势,
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户分离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要在加强人口分离信息采集和监测工作,建立统筹协
调管理人户分离人口的工作机制,在准确把握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加
强对人户分离数据的信息挖掘和政策研究,并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决策参考[5]。
3.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障机制,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第一,完善现有养老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在社区兴办社会
化的养老机构,发展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助老为老服务,在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老年服务体系,可以考虑在西安市选择若干郊区、县,适当建造一些大型老年社区,从而将市中心的部分老年人吸引到郊区养老[6]。
第二,完善现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障机制。 对西安而言,目前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
系的关键是拓展养老保障金的渠道。 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西欧各国养老保险体系实施的
职业养老保障基金机制很好的解决了一部分资金的来源问题。 近几年,西欧各国更是通过财政激励和
与有关合作方达成协议来提高职业养老保障基金,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
第三,最大程度发挥老年人口的优势,实行老年人口与高龄人口一对一帮扶的机制。 当前西安户籍人口预期寿命很高, 大部分 60-70 岁之间的老年人口身体素质完全可以自理,甚至照顾他人。 因此可以建立完善的机制, 实现 60-70 岁之间的老年人口照顾 70-80 岁之间的高龄人口,他们之间在交流、照顾等方面有着更多的默契和理解。 这样既解决了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又能让他们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
3.5适度调整和放宽生育政策
当前,西安市面临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都与当前的一孩的生育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西安的极低
生育率将对未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生育率的不断降低,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
减少和提高企业用工成本,不利于西安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生育率的持续降低,还会减少家庭的消费需求,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生育率的持續降低还意味着将来青年人口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不利于就业人口的数量增加和人口素质、创新和应变能力的提高[8]。 因此调整和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对西安而言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介绍
[4]吴瑞君.大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以西安为例[J].人口研究.1999(6):16-20.
[5]王桂新等.西安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现象考察”[J].城市规划汇刊.2008(5):43-51.
[6]李梅.关于西安市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2):69-73.
[7]骆勇,赵明强.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影响及对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9(6):72-76.
[8]李琪,高向东,魏乐霞.现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安全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7(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