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霖 李美臻 金辉
摘要:本文重点结合了我国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原则,给出了一些建议,给我国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P641.8 文献标识码: 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共同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持续发展。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体现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治水文明,也正是因为重视水的价值,中华文明才能绵延数千年,不断繁荣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也将无从谈起生态文明。
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形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二)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
(三)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 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四)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根据各地水资源天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三、给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建议
(一)加快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形成覆盖全省、州(市、地)、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硬约束指标体系。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各行各业用水的准入门槛。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明确各流域、区域水功能,构建出最严格的管理目标体系。
(二)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水保生态建设,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基本口粮田等重点水保工程建设,加大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力度。
(三)切实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
规划建设一批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示范工程,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争取到2015年末,各项节水指标有新的突破,流域用水效率有较大提高。加强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建设,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力争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到2030年水质基本达标。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开展水库等三处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初步建立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四)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今年起用3至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省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三大监控体系,保障“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进一步优化现有水文站网布局,提高水文监测、监控预报能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境内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加快完善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充分借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水文化,加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宣传教育。
(五)准确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发展并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思想上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总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规划建设的主题,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从节约、爱护每一滴水做起,全力建设好水生态文明,为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彭金平.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01:46-48.
[2]陈明忠.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3,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