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于历史地段型滨水区环境保护的独特性在于它同时集历史和水两大要素于一身,是滨水特定地域形成的历史风貌,也是滨水区最具特色、最典型的地方,既有历史性,又有景观的特殊性,对此进行挖掘和开发利用常会得到惊人的效果,人们在获取自身使用要求的同时,也得到了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为此,本文就以聊城徒骇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依托进行分析,从规划理念出发,对一系列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城市、水环境、滨水景观 、景观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水】
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微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漏层因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
——《园冶》
城市整体水环境发展规划建设与城市的整体空间发展规划呈现密不可分的关系,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规划就是在综合协调历史遗留的城市水体环境空间、城市开放空间、城市绿化景观体系等所确定的发展基调的基础上,制订出新的更具有挑战性的未来发展计划。
城市滨水环境(Waterfront),其范围为江边,湖边,海边,尤其指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边界区域,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因子,具有导向明确和渗透性强的空间物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城市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同时包含城市人工化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
滨水环境区的形态主要发源于城市河湖江流水岸边界的处理,从最为原始的自然岸坡,硬质护坡,到其次的垂直驳岸,滨河园地以及防汛高堤,则完全变成一种人工的景观。滨水环境研究包含城市中对水边驳岸,滨水场地,含水岸森林,滨水保护区,水体净化工程等各项规划设计内容的研究,以及如何与城市市政、绿化工程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
本文作为案例分析的徒骇河也是城市的一条主要的河道。并且将对徒骇河景观工程规划设计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徒骇河现状概况
禹河故道《尔雅》记九河的名称为徒骇、太史、马颊、胡苏、简、钩盘、鬲津等。徒骇之名的由来是,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名徒骇。徒骇河景观工程南起南外环路,北至高速北路北500米,长17公里。本次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工程从湖南路至南外环路,长度约6公里。
徒骇河规划区域内总体地势平缓,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8-35米,自然条件良好。河床为自然形成,堤坝也未进行大规模的混凝土浇注。由于河流依然保留自然河道的状态,因此河堤堤坝较高,局部高于周边地块3米以上。整个片区的绿化景观系统未经规划,也未形成完备的绿化系统,堤坝内存在大量的防护林带以及部分的农田。
(总平面图) (现状照片)
二、总体规划理念
聊城的城市发展历史与运河息息相关,作为著名的江北水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卓越秀美的水城框架已经初具规模;运河古都的形象定位已初具规模;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内涵,扩充深度和广度。因此,徒骇河景观工程的规划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徒骇河作为展示古运河文化的长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聊城作为“运河古都”的内涵;城市的血脉灵魂所在之处也注定成为城市重点水域综合开发建设的龙头。第二,徒骇河及其沿岸的开发;将带动周边近20平方公里土地的建设,聚集了居住、商业、旅游、教育、公共设施等多种功能,带动整体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全面腾飞。徒骇河滨水景观带状公园建成后,将成为聊城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之一。同时,徒骇河形态自然舒展,恰如凤凰展翅,舞动在古老的凤凰城之滨,寓意为聊城带来吉祥气息与时代活力。
三、徒骇河水域空间规划
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相衔接的特殊地段,拥有水域与城市的双重属性。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空间的灵魂所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环境的敏感地带,具有共享性特点。
(一)滨水空间景观优化
1.城市规划功能向自然水域的延伸
城市功能向河滨绿带空间的渗透,充分考虑城市路网结构与河滨绿带分区功能的衔接,保证徒骇河滨水绿带与原有空间结构的相互呼应。
2.将河滨空间纳入到整个城市的开放空间体系
将城市河滨绿带开放空间的建设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开发完善的契机,强化和拓展滨水及河滨绿带景观,完善整个城市水岸景观体系,从而提高徒骇河整个滨水旅游区的地位档次。
3.分层次打造宜人空间尺度
按徒骇河滨水绿带按游赏方式的不同分区,突显各层级间注意视线的组织,将徒骇河和滨水绿带现有的优美自然景观进行保留与景观优化设计,通过植被,景观栈道,特色景观构筑等将空间加以分割,使外层开敞空间尺度得以控制,并保持空间上的通透与连贯,并与城市尺度相协调,完成自然空间向城市空间的渗透。
景点功能的串联
在整个徒骇河滨水绿带贯穿各个景点功能,通过打造不同的水景形态,或动或静,拓展水景元素的类型和价值,突出湿地景观带中“水”的主题。结合徒骇河原有水景地貌特色,努力打造一个风景宜人的城市风光带。
滨水生物带设计--旨在保护和恢复滨水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廊道。
(1)植被缓冲带应当连续贯穿整条河流,保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缓解人类干扰和影响。
(2)遵循生态原则,避免单一物种,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和多样性的形成。
(3)选用乡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引入。
(二)滨水区生态塑形:
1. 恢复河边低洼滩涂地的适宜生境
设计尊重场地条件,合理利用低洼区域,有助于当地蓄水和净水的需求,使地区的雨水径流和溪水最终进入设置在低洼地区域,这些河滩和湿地内的水生植物可以大量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并为鸟类提供食源地甚至栖息地,其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河道生态设计策略:
(1)生态河道设计——河道流路及河床物理特性进行改造与恢复
避免过分直线型的河道形态。
避免断面形状的单一化(导致流速单一化),恢复和促成有深槽、浅滩变化的河床横、纵剖面形式。
避免河床材料的单一化
(2)生态河岸设计——河岸作为水路交界带,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频繁,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
避免河岸的固化和护砌
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的自然河岸
对需进行堤岸防护的河段选择采用多种人工自然型河岸,维护河道与河岸的水文联系,保护滨水生境。
(3)生态驳岸设计
增强滨水湿地区的可达性
首先在视线上对绿带与道路相交的节点进行重点设计,增强对外的标识引导性;同时在重要出入口处增加基础服务设施的密度;在徒骇河滨水绿带内部通过各级园路结合水上栈道进行连接,提高从城市空间到公园景点的通达性,将城市生活引向滨水区域。
提高湿地滨水区域的亲和性
在保证徒骇河满足河道防洪标准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亲水驳岸措施以及绿化种植,亲水台阶、栈道等休憩游憩设施的布置,形成遮荫、避雨、观湿地、观鸟等区位游憩空间。
增加滨水湿地区的吸引力
首先,通过设计充分展示河滩湿地动植物本身的魅力及游赏价值;其次通过精心设计策划的休闲服务设施的配置和针对性的景观节点放大设计,吸引大量的市民日常活动,使这种滨水绿带开放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民俗风情布局策略
1.湖南路至聊位路西岸,结合市民广场和河滨绿化带,打造城市滨水动感的律动;东岸以漫步带和游船码头,形成城市休闲游憩空间。
2. 聊位路至聊阳路西岸,结合亲水平台和趣味游步道,呈现天然的市民亲水空间;东岸结合城市广场和市民休憩中心,打造四河头滨水文化的浓烈氛围;
3.聊阳路至南外环路西岸,分布众多的河滩和湿地公园,打造自然流动的生态呼吸空间;东岸结合游船码头和水上木栈道,打造水天一色的和谐景观。
整体风貌体现连续性与一致性,强调各个区域之间的对话与景观联系,通过色彩统一的游步道、简洁大气的沿岸小品与景观设施设计,体现完整有序的景观风貌体系。
(四)、游憩设计策略
1.滨水湿地生态科普游
发掘和利用徒骇河的生态资源与水资源,塑造城市滨水湿地景观带,开展湿地游赏、生态科普、体验生境等丰富的滨水湿地体验活动。
2.滨水城市开放空间活力游
通过结合徒骇河水上游赏动线和水工构筑,创造徒骇河城市门户开放空间,结合完整的滨水游步道和一系列的亲水广场及平台,开展城市活动、文化展览、户外教学、社团活动等市民户外活动,营造健康活力的都市生活环境。
3.世界运河风情体验游
结合徒骇河现状,在滨水景观中融合异域景观元素、世界风光、形成包揽万象的文化博览,打造运河两岸的世界运河风情旅游胜地。
(五)、植物设计
绿色城市自然空间的主要标志就是植物。风景园林美的深层次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优化、流畅之中。我们应以生态环境进行美的构思,在生态环境中进行美的创造。
本次充分调研了聊城本土植物群落,采用“适地适树”的种植方法,结合当地水位变化资料,根据适水性进行垂直分带,在设计中以层次性种植作由水面向堤顶的过渡,使得种植趋向“缤纷野趣”的效果,同时也消除了因为乔木种植数量过多而影响过洪的隐患
同时,保留基地内有价值的现有植物, 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注重植物四季的变化,多应用春季开花的植物,增加秋季色叶的树种。适度增加常绿植物的种植,使之在冬季也能保持一定的绿视效果。种植细部设计注意利用色彩、质感、形状的变化来创造丰富的环境。避免有毒的、玷污性的或产生大量花粉的植物。建立区域环境特色树种及低维护管理的树种。
根据场地特征和方案主题,在基调树统一全局的前提下,采用多种配置手法,营造不同的景观感受,或整齐有序的树阵,或错落有致的自然群落。整体风格大气、简洁、纯净、自然。考虑异龄树种搭配。多采用有益身心健康的芳香保健植物和色彩丰富的色叶、多花植物。
四、结束语:
当代滨水环境建设籍由新兴城市开发,大型产业开发,工业转型而促成的大规模重建与改造,和在城市重点地段,工业港口改造,滨水公园,历史文化地段等滨水场所所进行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实践而蓬勃发展。未来发展中,更应关注城市岸线水环境整体规划的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力求在城市滨水地带实现水、地、绿与建筑规划环境高度整合,在此,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完善的界限将更为模糊,一切以良好场所的创造为准则,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名副其实的“运河古都”。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将徒骇河展示出运河文化的长廊延伸和深化聊城作为“运河古都”的内涵。要以人为本,以生态恢复为目标,将徒骇河建设成为聊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提升聊城独有的,时尚活力的滨水景观形象,实现河流与城市共兴。
参考资料:
1、《园冶》
2、《滨水景观设计概论》⊙陈六汀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生态与环境》⊙王祥容东南大学出版社
4、《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李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生态园林研究和实施报告》 ⊙程绪珂园林杂志社
6、《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沈清基 同济大学出版社
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黄卓,女,汉族,198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99级,现工作于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