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小镇崛起

2014-02-18 09:57黄志杰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田园养老小镇

黄志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归田园居》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在几千年的耕读文化传承之中,田园情怀深植于国人基因。

今日中国,一场史无前例规模的城市化浪潮澎湃向前,城镇化率以最短的时间历史性地突破了50%,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在2013年底突破2亿。老龄化中国与城市病问题交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老依何处”的问题。

此时此刻,我们注意到,一场复归田园传统的浪潮已经萌芽。

广西巴马,迎来了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候鸟人”。他们在这里的“百魔洞”排队打水、排队呼吸空气。百魔屯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外来投资者或国际财团注入资金,养生公寓到处耸立,电梯房的密度竟不亚于繁华的大城市。

宁静的巴马,被扑面而来的热情和资金卷入了纷繁芜杂世界。千百年来所崇尚的“消灭杂念、远离名利、规律生活”,前所未有地受到冲击,一波又一波。

江西西部山区小镇温汤,吸引来数千上海中老年人买房置业。上海人在这里的规模,转眼之间就已经大到足以组织“千人泡脚大会”的程度。

温汤人有一句谚语,“白米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越来越多在温汤的上海人意识到:“神仙心态比神仙水更重要。 ”“温汤镇的一天,是从把脚放进温泉水的这一刻开始。”才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天的花甲夫妻张达财和万福妹,去年刚在温汤买房,今年8月初完成装修后在温汤生活了十几天就已经变为“汤痴”。

每天晚上,来自上海的阿姨大妈会准时跳排舞,这里的麻将馆里流行的是上海规则。每一两个月,数百名上海人会往返于上海南站到宜春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上。这个上海人发现并且“深耕”的“世外桃源”,正在吸引多家五星级酒店、大型游乐场进驻。

到2015年,上海老人将超过430万,显然,一个温汤镇远远不够。

受此感染,2013年,上海崇明县陈家镇规划了2000亩地,试图打造中国知名的“养老小镇”。政府方面已经和太保、泰康等保险企业进行了相当密切的接触,以求为上海发展养老产业提供经验。

在另一个老龄化城市—首都北京,平谷区开始建设“养老小镇”夏各庄,这个小镇规划了2至3个养老社区,占地3000多亩,平谷区区委书记张吉福宣称“生态有为”。

最为极端的例子发生在中部大城市武汉的周围。

2013年6月底,武钢退休老员工谌鄂湘等5人来到新洲道观河,找到了闲置的民宅,租了十年。发电机、电钻头、伐木机……谌鄂湘等人搬来工具,自己建起了“别墅”,归隐田园。

而且,真的养起了十几匹马。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群武汉人,自力更生,组团过上了海子诗歌般的生活。

顺势而为,方为大道。2亿老人的渴望,已经逐渐汇聚成为一道道洪流,其中的一道,就是回归田园、落叶归根,在与天地自然的交集中,把自己的生命安排妥帖。

于是,我们看到了养老小镇崛起的萌芽。

在这期“东方口碑·报告”栏目中,本刊记者黄柯杰,通过《上海人在高坪》一文,向您介绍了他在浙江丽水一些新兴小镇的所见。这是全国第一个把生态文明作为发展战略的地级市。endprint

猜你喜欢
田园养老小镇
养老生活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穿毛衣的小镇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