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翰
如果你对老年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群大妈跟着神曲跳健康舞的阶段,那么不得不说,你绝对已经out了。如今的老年大学,是一群资深才子、才女的“MBA”,从烹调、茶艺、编织,到中医养生、瑜伽课程,从阳春白雪的国画、书法、散文写作,到最热门的智能APP美图秀秀应用,老年大学中课程的丰富程度足够让你眼花缭乱。
找到自己的圈子
拜访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街道的老年学校,是在一个飘着绵绵冰雨的下午。元旦过后,上海市内的很多老龄教育组织也陆续结束了一个学期的课程放假。平凉街道老年学校校长张立清告诉记者,这里有几门课程尚未结束。
穿过校区铁门,沿着室外楼梯走上二楼,便是平凉街道老年学校的所在,进门的一刹那,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教室里的暖气开得很足。
记者先进入了编织班的教室,视线所及之处满是亮红、水粉等鲜艳的色彩,在阿婆们的飞针走线中,一件件纹饰复杂的毛衣、披肩渐渐成形。坐在门口的谢阿婆,手中大红色的披风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谢阿婆告诉记者,自己来平凉街道老年学校学习编织已经是第二个学期了。
“我打算织好以后送给我姐姐,老年人喜欢颜色艳的。”说话间谢阿婆打开自己的衣领,拉出里面玫红色的毛线颈套给记者看,“这个颜色也很好看吧?”谢阿婆是班里的“活雷锋”,“她织了好多东西,大多数都送人了,我们好多人都收到过她织的东西。”
校长张立清告诉记者,下午是编织班的小组沙龙时间,所以老师没有来,学校提供教室让学员们交流。“这是我们的课程表,部分课程除每周上一次课,另有一次沙龙活动时间,主要针对手工制作类课程开设。”
在张立清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满满两箱的手工艺品,包括各种串珠的挂件、布艺画和毛线绣等。张向记者解释,这是手工艺班级的义卖小组为募捐准备的义卖品。
延续儿时梦想
走进平凉街道老年学校的另一间教室,一股墨香夹带着宣纸特有的芬芳令人瞬间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在教室的最前排,一位青年男教师,正在对阿公阿婆上交的作业加以指导。“你的这幅牡丹勾边勾得太死,你这一簇花没有注意上色彩的前后顺序浓淡变化而缺乏层次感,你的梅花加白加得太多了……” 张立清向记者介绍,正在授课的张翰老师,上海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杨浦画院办公室主任,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显然,能请到专业老师为老人们做指导,张校长心里很是自豪。
国画花鸟班的班长,是60多岁的小个阿婆高霞华。班长的书法已经学了两年,字写得很好。张立清校长要给高霞华的字拍照,这位可爱的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羞赧,就像刚刚受到表扬的小姑娘。高霞华告诉记者,她很小的时候就羡慕别人能写得一手好字,但那时家庭情况不允许,后来结婚生子有了家庭更无暇培养自己的闲情逸致,梦想一搁置就是50多年,直到退休才在老年学校中得偿所愿。除高霞华外,国画花鸟班的其他很多学生向记者提到,如今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和儿时的梦想有关。
张立清告诉记者,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大部分老年人是为了消磨退休时光,希望在老年大学里找到自己的圈子,动动手,找点事情做,这部分老年人通常会选择手工制作或者唱歌、跳舞一类的班级;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学习中医保健、营养烹饪及瑜伽健身一类的专业,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注重健康养生;另外,就像今天在国画班中看到的,很多老年人在年轻时都有过梦想,对艺术心存向往,钢琴班的老人们尤其如此。很多学钢琴的老人,先是让儿女学钢琴,完成自己的心愿,现在儿女长大独立生活了,留下一架旧钢琴,老人们就开始到我们这里学习。”
与平凉街道老年学校相比,上海市老龄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齐全。其中,散文写作课和中国文化史两门课程,更是受到了很多老年知识分子的欢迎。
“在这个课堂中,我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许多老年人对各种社会现象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他们想表达、想发出声音。但很多人因为不会上网,而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获得交流的平台。在我的课堂上,老人们可以通过散文写作针砭时弊,抒发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上海市档案馆文史学者、作家陆其国描述了学员们的心态。
陆其国在上海老龄大学讲授散文写作课程。“今年,我推荐学生们阅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得奖作品。很多学生读过之后,都对书中描写“夹边沟”右派劳改所的细节感同身受。”在陆其国看来,老年学员们正是因为经历了特殊时代,才会对《寻找家园》这样的作品产生共鸣。“如果我的学生是一批年轻人,我的教学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与陆其国一同任教于上海老龄大学的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向老年人们讲授中国文化史时,也有同样的感触:“历史属于文科,说到底是要与社会阅历挂钩的,我在高校中接触的年轻学生,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在讲到历史问题时,老龄大学的学员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尤其是讲到一些涉及时代政治的话题,比如1949年以后国内的一些运动,经历过的人都十分熟悉,而年轻人就会有隔膜感。”
为了读书而读书
在上海老龄大学的学员中,记者挑选了两位拜访——75岁的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原所长居乃琥,和居住在张爱玲故居中的58岁阿姨邹慧兰。
邹惠兰告诉记者,作为散文写作班的学员,她至今还未交过一篇文章。“我觉得一旦要写、要交,就要把它当作一个作品来认真完成,我现在的文笔还一般般,我要再学习一段时间才考虑写作。写的内容我都已经想好了,我从小就住在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里,这栋建筑因为独有的历史背景而成为了一座富有文化意义的处所,我从小就经常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到这里参观,拍照留念。我们这些老住户偶尔也会把聊得投缘的人请到家里坐坐,这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想把它们整理一下写成一本书。”
在邹惠兰看来,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才是老年大学最重要的意义。“我觉得我们国家现阶段的老年教育很有必要,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小孩子都是由祖辈抚养,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其实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一代人的整体素质。”endprint
与邹惠兰不同,居乃琥在班上是一位高调的同学。课堂上布置的每一份作业,居乃琥都会按时上交,并且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一写就是几千字。
在上海老龄大学,居乃琥学完摄影、PHOTO SHOP和动态电子相册的制作后,对散文写作课程产生了兴趣。“我读书时就对写作有兴趣,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曾动员我去学文科,上学时我的作文还经常被老师拿来当作范文。但我当时觉得写作这种才华不是课堂能够培养的,你看大文豪鲁迅、郭沫若都是学医的,雨果是学法律的,所以还是填报了北京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并且在这个领域一钻就是几十年,现在倒确实想学学写作了。
采访时,居乃琥展示了打印好的几篇作文,还有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青春的北大》。这本书中收纳的短文作品,出自陈翰笙、雷洁琼、张中行、季羡林等名家之手。在居乃琥的指点下,记者在目录中间偏后一点的位置看到了标有居乃琥名字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母校的教诲》。“文章的排序是按照作者的入学年份决定先后顺序的,并不是按照社会地位排的,我是1957级1963届,所以排在这里,在李克强前面。”
“同年轻人带有功利实用主义的学习相比,我们老年人学习的目的更加单纯,有的仅仅是与兴趣爱好,出于对知识的追求。我们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浮躁,他们要为生活奋斗,选择学习的技能当然要综合就业率、升迁机会等一系列因素考虑。”居乃琥感叹道。
还老人纯净校园
“老年大学并不是营利机构,不是靠着办学赚老年人的钱。以我们学校的收费为例,最贵的钢琴班,一学期只要200元学费,一些便宜的课程,一学期学费只要80元。学校不靠老年人盈利,却并不代表一些外聘的老师不会有此想法,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老师的聘请上严格把关。”随着老年大学的火爆,老年大学里各种不规范行为的传言也时有所闻,平凉街道老年学校校长张立清解释了其中的原委。
张立清告诉记者,曾有老师主动找到她,毛遂自荐当老师,并且不求回报。“我一开始还觉得社会上这么多人关心老年教育挺好,但几节课之后,我发现有点不对。”张立清透露,那位毛遂自荐的老师,教授的科目是摄影课,开始两堂课,他只是在课上分享优秀的摄影作品,内容大多是世界闻名的景点,有点像世界地理赏析。慢慢地,这位老师开始向学员们推荐起旅游产品,有国内游也有国外的邮轮之旅。“这是明显的商业行为,这个老师肯定是和旅行社挂钩的。经过考虑,后来我还是‘请走了这位老师。”
“还曾有讲授中医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为老年人试用所谓的‘神油,号称有风湿、肩颈疼痛一类病症的老人,涂上之后可马上止痛。”张立清说,“我们学校明令禁止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买东西,但很多老年人相信老师超过相信校方,对我们的规定很不理解,并且还会私下联系老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