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林
统一战线20多年来,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参与毕节实验区建设,共同帮扶一个贫困地区,为解决制约岩溶地区的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彰显了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先期探索的价值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作为成员单位之一,民进中央贯彻落实“同心”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智力帮扶为主线,深入研究制定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围绕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发挥优势,搭建平台,集智聚力,借助中国林科院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优势,联合推进实验区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开启了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作为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中国林科院,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在荒(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西南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12个省份之一,贵州省就是中国林科院科技服务主阵地之一。
早在2002年,贵州普定县就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石漠化治理科技示范县,由中国林科院率队攻关;2003年,中国林科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从此拉开了科技助推贵州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序幕。2008年国家林业局正式确认毕节地区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同年,民进中央、国家林业局、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州毕节联合主办了“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中国林科院为主要承办单位之一,与会领导和专家还为草海的保护、利用与发展问诊把脉、建言献策;2009年,民进中央和中国林科院倾力携手,在金沙县建立了“石漠化治理科技示范园”和“智力支边科技大院”。2010年,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引智聚力、支边扶贫”制度化、长效化。
多年来,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合作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引领、科普惠民、长效机制”为核心的 “金沙模式”,着力开展智力支边,科技助推生态毕节和美丽金沙建设。
科技创新驱动 试验示范先导
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目前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治理石漠化,实现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当封山育林、生态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增收致富产生矛盾时,要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业,把经济发展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与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调动当地群众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从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入手,把治理石漠化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群众增收双赢的奋斗目标。
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民进中央联合中国林科院,结合毕节当地实际,组织专家经过认真探索和反复的科学试验,摸索出了“核桃+金银花”模式,即以核桃为主栽树种,配以在较大石头裸露处种植金银花,短期内以金银花创收。近年示范区农民种植金银花的年均每亩收入超过8000元,有效地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达到了“以短养长”的目的。相关专家每年都会因核桃不畏路途遥远与艰辛,翻山越岭赶到毕节,现场指导当地林农解决核桃发展中的技术和知识难题。“十二五”期间,在中国林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毕节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种植核桃475万亩,增加了核桃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了核桃产业附加值,并建成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核桃种植示范园。目前毕节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贵州省首位。
2012年,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与毕节市林业局签订了核桃发展合作协议,建立起了长效而稳定的科技服务机制,将科技与生产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双方的目标是:通过长效合作,不断提高毕节核桃产业集约经营水平,力争把核桃产业建设成为毕节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特色产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林科院完成了对贵州省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构建了适合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价值损失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当地情况,中国林科院专家在树种选择、模式配置上以既能恢复生态环境,又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为目的,紧紧围绕“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档次提高、产业链延长”的总体要求,将石漠化治理与特色经果林、草地畜牧业、风景区绿化结合起来,积极而有效地探索出了以下石漠化治理模式: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林草结合模式);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林药结合模式);与有机茶产业发展相结合模式(林茶结合模式);与特色经果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林农结合模式);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林旅结合模式)。2005年至2010年,毕节金沙县共实施石漠化治理面积927.16公顷,荒漠化治理试点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7.77%,石漠化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3年5月,中国林科院科技惠民小分队赴毕节进村入户进行调研,重点考察了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在毕节金沙县共建的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内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种植的核桃树,已绿树成荫;昔日的石头山,已满目新绿,郁郁葱葱。
科普进村入户 送“鱼”并授“渔”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一道,开展送“鱼”授“渔”并举,从省地县三级开展科技服务。协调组织,连续6年派出科技专家组到贵州毕节,进村入户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活动。
2008年,中国林科院被确定为毕节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与石漠化治理的技术依托单位之后,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与之加强合作,结合试验区建设对林业科技的需求,协调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现场咨询指导,传授实用技术。在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的支持下,在石漠化防治方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荒漠化所专家在毕节金沙县等地建立试验示范点;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湿地所专家在草海等高原湿地方面启动了科研和定位观测等工作。2009年,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在毕节金沙县共建“石漠化治理科技示范园”和“智力支边科技大院”,捐赠图书8800余册建立村图书室,捐助全光喷雾扦插育苗装置4套、轻基质网袋育苗容器生产设备1套,以及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每年定期派林业技术专家到“科技大院”开展培训,指导核桃嫁接等技术。中国林科院成立了以张守攻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石漠化治理和经济林专家等组成“科技支金专家特派团”。近年来,中国林科院先后邀请林业碳汇、核桃培育、石漠化防治等相关专业的院士、专家50多人次,对贵州省、毕节市和金沙县各级林业管理人员、林业站技术人员及林农等,开展石漠化治理、核桃良种繁育、良种化集约种植以及育苗、栽植、丰产、加工利用等培训500多人次。不仅送“鱼”入户,还传授林农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批“靠得上、留得住、离不开”的乡土人才,靠科技和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
构建长效机制 打造合作范式
2010年,民进中央与中国林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引智聚力、支边扶贫”制度化、长效化。有针对性地为贵州毕节试验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巩固、发展合作共建,为科学研究与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平台,积极应用推广已有科技成果,共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年,在贵州毕节举行林业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活动,先后召开了“中国林科院支持毕节发展特色经果林座谈会”和“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专家咨询座谈会”。民进中央协调中国林科院专家到毕节金沙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科技对接,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加速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强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毕节地区的现代林业建设、生态建设和林农增收致富。
在协议框架指导下,中国林科院积极与毕节地区有关方面做好对接和落实工作,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团开展科技周全方位服务,切实为毕节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科技帮扶和科技兴林树立了成功范例。金沙模式证明,石漠化可防可治,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快试验区的发展对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石漠化地区的发展具有显著示范效应。民进中央联合中国林科院,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对毕节地区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帮扶,加大了林业先进技术在毕节地区的推广应用。在石漠化治理、核桃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了技术集成和全链条科技服务,以及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工作,统一筹划,建立技术支持长效机制,为毕节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林业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示范性的贡献。
回顾合作走过的路程,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成功的最有力保障。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副主席王佐书、朱永新等民进中央领导亲自指导并参与当地的每项活动;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副院长陈幸良、黄坚等领导,多次参与并指示,要求集全院科技力量全力支持民进中央倡导的智力支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