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等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科学之路

2014-02-18 08:47金若时马震肖国强高知睿
华北地质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资源

金若时,马震,肖国强,高知睿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发展中等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科学之路

金若时,马震,肖国强,高知睿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高,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为了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搞好顶层设计,发展中型城市。发展中等城市有利于建立劳动致富的小康社会制度,避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形成过富和过贫穷群体,防止大城市病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本文从城市结构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地质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承载力方面讨论发展中等城市的必要性。

中等城市;城市化;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我国人口众多,优良的土地资源较短缺,现有的城镇结构不适应整体规模化、区域均匀化产业格局的形成。合理部署开展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建设规模,对我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争论,主要分为四种观点:①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多元发展论: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各级城市都有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多元论的方针[1]。这种观点忽略了发展的重点,也忽视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②小城镇发展论:这种观点最早在1980年提出[2],该观点认为中国国情国力难以建立大量新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只能在原有乡村基础上发展小城镇,造成了90年代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局面。③大城市发展论[3]:认为大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和更多就业机会。但该观点没有注意到发展大城市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和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④中等城市发展论:这种观点以刘纯彬[4]、王文远[5]为代表,一些学者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论证,例如:谈明洪[6]等、“城市化发展研究课题组”[7]的“规模-位序法则”,蔡继明[8]等分别用统计法和比较法从数据、政策变化及国际经验上面进行了论述。本文赞同这种观点,并创新性地从城市地质环境调查的角度讨论了发展中等城市的优越性。认为中等城市同时具有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点,一方面可以防止大城市病的产生,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小城镇过于分散的缺点,可以集中利用资源。

1 中国目前城市结构特征

1.1 城市规模结构特征

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年鉴[9],截止2010年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287个,市辖区居住人口3.81亿。根据城市居住人口数量,采用数字有序离散数学模型分析,可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分为超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型城市等5个集群(表1)。

人口400万以上的超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南京、成都、武汉、沈阳、汕头、哈尔滨、杭州等13个,占城市总数的4.5%,人口100~368万的中型城市112个、占39.0%,人口

在100万以下的中小型、小型城市162个、占56.5%。另外,我国县级行政区2003个,其政府所在市、镇等的城镇居住人口多数在10~30万之间。乡级行政区14 571个,其政府所在镇、乡的城镇居住人口多数少于10万。因此,从城市数量而言,我国城市以中型、中小型、小型城市为主,超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数量有限。

表1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规模结构表Table 1 Popu lation sca le structure o f China cities at p re fecture leve l and above

1.2 城市人口结构特征

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 339 724 852人,其中城镇人口66557万,占49.68%;乡村人口67415万,占50.32%。流动人口2.61亿,占总人口的19.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3 城市GDP贡献度特征

据中国城市年鉴[9]2011年上半年城市GDP统计数据分析,在GDP贡献度前50名的城市中,前10名的城市里有超大城市4个、中型城市6个,10~20名的城市里有大型城市4个、中型城市6个,20~30名的城市里有大型城市2个、中型城市8个,30~40名的城市里有中型城市8个、中小型城市1个、小型城市1个,40~50名的城市里有中型城市7个、中小型城市3个(表2)。

因此,从城市GDP贡献度而言,目前中型城市GDP贡献度超过了前50个城市总量的一半(图1)。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结构以中型、中小型城市为主,其城市的数量、人口和GDP贡献度占有很高的比重。

2 城市化进程分析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用城市人口比重来划分:城市人口比重在10%以下,属于城市化史前阶段;10%到20%为城市化起步阶段;20%到50%为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50%到60%为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60%到80%为城市高度发达阶段;80%以上为城市化自我完善阶段和城乡完全一体化阶段。按这一标准,我国城市化进程属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由量到质的关键转化阶段,这个阶段是城市化发展和确定其基本结构框架的关键时期。

2.1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分析

表2 中国2011年GDP前50排名城市类型分布表Table 2 City quantity division on the GDP con tribu tion o f China top 50 cities in 2011

图1 中国2011年GDP贡献度前50名的城市百分比统计图Fig.1 GDP con tribu tion deg ree sta tistic o f China top 50 cities in 2011

在进行资源承载力研究时,李裕伟[10]利用欧盟航空局MERIS卫星遥感信息的Globcove土地数据,将中国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分成耕地、半耕半林(草)地、林(草)地和荒(漠)地四类(图2)。

耕地约占中国领土的16.5%(158.4 km2);其中富水耕地约占65%(102.96 km2),贫水耕地约占35%(55.44 km2)。半耕半林(草)地约占18%(172.8 km2);其中富水地约占45%(77.76 km2),贫水地约占55%(95.04 km2)。林(草)地约占43%(412.8 km2)。荒(漠)地约占21%(201.6 km2)。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在我国分布不均匀(图3)。

耕地较平坦适宜用作城市用地。林地一般地形坡度较大,少数适宜作城市使用。荒漠地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仅适宜极少数的矿山城市使用。

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统计[9],截止2010年底中国城区面积为17.87 km2。而中国人口众多,必须保证18亿亩(约120 km2)耕地。换言之,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庞大的人口负担,可供开发的纯耕地面积仅有约20 km2,而且这20 km2土地还处于相对缺水地区。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既中国的城市建设应该走规模化的道路,而不是小城镇化之路。

图2 中国国土本底各品质等级百分数图(据李裕伟,2012[12])Fig.2 Grade percentage diagram o f the Chinese land qua lity(by LIYu-wei,2012)

图3 中国大陆国土资源本底图(据李裕伟,2012)Fig.3 China’s land and resou rce m ap(by LIYu-w ei,2012)(20'×20',每块面积约400 km2)

2.2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发展较快,GDP贡献度很大,而且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在能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与浪费,交通拥堵,职业与社会保障、文化资源和公共福利等分配不公平,工作效率低下等大城市病正在制约经济和社会高效发展,影响城市安全。另外,我国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行政区划框架带来的人口分布结构,适宜简单农耕业管控,而不适应工业化的规模产业经营。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化进程不仅涉及规模

经济的问题,还要考虑其带来的内在和外部效应。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在保证人类的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为经济上有利可图的项目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此才能使城市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因此,从城市贡献度和大城市、超大城市存在的问题等事实不难看出,发展中型城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3 城市化进程分析

发达国家二战后以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美国的不限定小城镇发展的模式,使美国的城乡一体化得以迅速实现,但也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英国在1947年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划定了土地使用功能,它们以提高小城镇功能和生活设施建设为目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值得借鉴[11]。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规模确定,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必须以我国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考虑现有的城乡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要有效节约地用好自然资源。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逐渐地减少贫困群体。以建立实体产业经济带动人们依靠劳动致富为方向,创建有职业和社会保障、诚信和谐,适宜人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确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城市化等级。

我国的资源承载力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但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较快,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有3~4亿甚至更多的人口进城[13]。因此,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城市建设。限制超大型城市扩张,治理大城市病,适时控制大型城市规模,发展中等城市,提高小城镇宜居质量、减少小城镇数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科学地发展和建设100~2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以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等城市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部署,谨慎操作,分步实施。应以产业化、实业化为基础,创新制度,科学地划分行政区,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域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政策。部署中要统筹地域经济发展和城市间的功能关联,要为地域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科学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要以扩大就业为主要目的,避免产生城市贫困化群体。深化行政区划改革[14],改变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格局和户籍制度,建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一次革命性的制度创新,其面临观念性和体制性的挑战十分严峻。

3 结论

我国城市结构以中型、中小型城市为主,超大型、大型城市数量较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超大型、大型、中型城市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超大型、大型城市出现了能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城市化发展的特征,结合国外城镇建设的经验,发展中等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科学之路。

[1]王行伟.城市化问题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2,(7):37-38.

[2]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编.小城镇大问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论文选(第一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3]王小鲁,夏小林.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EB/OL]. [2006-06-28].http://www.macrochina.com.cn/gov/35/ 3518.H tm.

[4]刘纯彬.中国城市化之我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04,26(2).

[5]王文元.中等城市发展讨论会综述[N].光明日报,1990,1,19(3).

[6]谈明洪,李秀彬.20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学报,2010,(12):1488-1495.

[7]“城市化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化的出路在中小城市[J].科研成果,2011,(3):6-11.

[8]蔡继明.切勿重蹈小城镇遍地开花的覆辙[J].经济纵横,2010(7):50-53.

[9]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1中国城市年鉴[M].北京:中国城市年鉴社,2011,800-980.

[10]李裕伟,等.基于GMS、DSS和GIS的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30-45.

[11]周景彤.世界城市化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1(5).

[12]李裕伟,等.国土资源本底空间分类[R].8-31.

[13]张彦英,何贤杰,樊笑英.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问题研究与实践总结[R].16-25.

[14]杜丽菲,郭晓兰,何海军.浅谈中国行政区划改革[J].北方经济,2008(13).

X141

A

1672-4135(2014)02-0081-05

2013-09-30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环渤海经济区地区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金若时(1958-),男,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调查工作,E-mail:syj95123@163.com。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市化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