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山水创作的一段心路

2014-02-18 03:15王京成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1期
关键词:米氏心路云山

王京成

南京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如 是》│王京成

触及山水

艺术创作离不开自然。这是句大俗话、大套话,同样也是一句大实话。天地万物千奇百怪,造化万千。有人说,不同的职业造就了不同的眼睛,因此,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描绘出不同的图画,我深信,这正是生活所赋予的。因此,从艺者要多走进自然,亲近她、体味她。

我钟爱山水,不在乎是穷野僻壤还是名山大川。只喜欢带着一颗散淡的心作“夜游式”的漂移。随性的体会那山川中的原始气息。然而,当真切的触摸之后却很难从那真实的境地中走出自己的路。毕竟,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心路,而这正是从艺者所必须经历的,他反应了创作者的艺术审美和情趣格调。

如何做好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呢,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频繁触及的问题,个中见解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研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也认同“师古法”,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他毕竟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晶,是组织艺术语言,感悟大师气息的捷径,也是诸多艺术家乐此不疲的从中吸取营养的“乐土”。

谈及古代绘画,不可不提及山水。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至今,崇山拜水者不胜枚举。就个人的喜好而言,我更倾向于“米氏云山”的简约、洗练,计白当黑,容万物于无形。米芾笔下的山峦轮廓疏朗,结构简单,不带有太多的“心机”,那一处处留白,好似烟霞,不知包容了多少奇峰异景、多少乡土人家。这正合了“意在画外,品位自知”的境界,为观者留足了遐想的空间,也把自己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一段心路

我生于北地,常见怪石险崖,多少次漫不经心的踏雪寻径,感触颇多。看那西风禅林,与天地接,罄石卧雪,横庐把酒当歌,西窗冰棱凝结,寒鸭履冰跛......在银白色的基调中低吟,在撤去浮华之后静默。山峦蒙雾,数笔勾勒,像米芾的云山,又隐现八大的性格,单纯、简约、孤傲、洒脱。

是的,我喜欢这种感觉,这是大自然悄无声息的杰作,又是一方水土的品格。虽少了一些“米氏云山”的飘逸气息,却多了一层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博大的胸怀远比他所展现的还要多。多年来,我渴望用我的方式亲近她,用我的语言描述她。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少则得,多则惑”。简单易赅,却发人深省。是的,放下冗长的思绪,归于一点,用最直接的形表达最真切的感受。山有势,水无形,山之所以为山,是因他巍峨高耸,日晒雨淋岿然不动。水,厚德载物,有大美而不言。二者刚柔并济,性格释然。佛曰:“不可说”。你矗立、静穆,已有了姿态,也诉出了心声。不要在乎他“穿着”了什么,请凝神静气的聆听,不要轻言如何如之何。我心中崇敬的山水是母性,是汉子,是你,是我,是整个世界。但是,他的表象要异常的简约,以最原始的姿态展现最初的本真,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的,在我的心里面,山成“|”,水为“一”,山水相依,类生无穷。

《如是观》│王京成

随后,我尝试着做一些工作,强化山势的轮廓,舍弃土石、毛发。借用简约的几何形表现山体,运用块面的形式对比形成大的开合。

记得白石老人曾经讲过“太像则媚俗,不像则欺世”的话,艺术形象就在与那似与不似之间,这拿捏的火候正是艺术家所要把握的。把“|”化的山浓缩到极致,仍不失为山;把“一”化的水设为最真,水天一色。

几句闲话

瓷,铮贞铿锵,浴火中重生;山,刚筋韧骨,峭拔荣翠;水,矜持恬淡,博融广济。三者相遇,不分从属,不看左右,只是己者表达个中感悟的符号载体,其实,诸如此类的符号又何曾第一次得见,又何曾属于我,或是属于某个人,他本就出自自然,属于大家。无论认同与否,他都真切的存在着。

其实,在陪伴你我享受一段欣喜之余,又何必计较太多。看那深山老泥已化作铮筋韧骨,看那痴峰善水也附耳听弦。我释然,再捻一指茶,徐火半晌,余味正浓,弥漫蒲团......

《初 元》│王京成

猜你喜欢
米氏心路云山
米氏凯伦藻胞内多聚磷酸盐对环境磷变化的响应研究*
米开朗基罗《大卫》的“左利手”之惑
米氏凯伦藻抑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效应*
云山图
Accident Analysi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Effect Research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in Taiyuan Metro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心路志 二十三年“坚守史”——情感始终“钉”在百姓苦乐
不同氮磷比对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云山的树
医改明星的新路与心路:深水区医改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