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军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 德阳 618000)
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预测
陈汉军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 德阳 618000)
相对于金华地区大安寨段勘探开发研究成果,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分布区及勘探潜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通过开展沉积相研究、古地貌分析、裂缝预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以及含气性检测等研究工作,指出研究区大安寨段处于滨、浅湖交汇相带,东部浅湖相区存在古地貌高部位,该区域裂缝发育,在大一段储层段表现为顶部弱振幅反射、中低阻抗地震响应特征,同时具备“低频共振、高频吸收”含气性响应特征。
中江—回龙 沉积相 古地貌 储层 响应特征
中江—回龙构造带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部斜坡与川中古隆起的过渡带上,其西侧为川西坳陷,东侧为川中隆起区[1]。局部构造主体表现为一单斜上的低幅鼻状构造,其西为合兴场—石泉场构造、东为金华镇鼻状构造、北为丰谷构造、南为中兴场向斜。
前期针对该区大安寨段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表明:区块内不同位置的钻井揭示的储层岩性、厚度、含气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其东部金华构造有多口高产井,因而分析该区大安寨段储层勘探潜力,预测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对本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侏罗世大安寨段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处于湖相沉积环境[2],由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发育有河流相、滨湖相、浅湖相和半深湖相沉积。阆中地区、金华地区处于浅湖沉积环境,发育了较厚的介屑灰岩储层,已取得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中江—回龙地区靠近湖盆边缘,处于滨湖、浅湖交汇地带,间歇有古河道入湖,注入陆源碎屑物,沉积了一套泥页岩与介屑灰岩略等厚互层夹粉—细砂岩沉积物(图1)。
图1 研究区早侏罗世大安寨段沉积期沉积相平面图
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沉积厚55~70m,其中暗色页岩段厚16~30m,灰岩厚25~41m。平面上自西向东从滨湖相到浅湖相大安寨段厚度增加,灰岩和页岩含量增加,碎屑岩含量减小;纵向上,大安寨段经历了湖进—湖退旋回,大三段为浅湖泥与介屑灰岩互层,大二段下部以介屑灰岩为主,上部发育浅湖泥,大一段以介屑灰岩为主。
根据大安寨段岩石成分及厚度图分析认为: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沉积期古地貌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陆源碎屑从工区西北部注入工区,沉积时期东南部较西北部低,陆源碎屑少,故其碳酸盐
岩、泥页岩厚度较大。
大安寨段沉积后下沙溪庙组的沉积厚度能对大安寨段沉积后地貌特征有所指示,分析下沙溪庙组沉积厚度可认为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沉积后古地貌仍为西北高东南低,但在工区东南部,HL2井附近有一古构造高,该位置非常有利,处于凹陷中隆起地带,是早期油气运移的最有利指向带,同时该地带处于局部高地,后期暴露地表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容易形成溶蚀孔洞型储层。具备优越的成藏地质条件。
现今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表现为两隆夹一凹的格局,HL2井附近位于东北部背斜构造的西南斜坡带上,处于由西南部向斜向东北部背斜油气运移的通道上,有利于油气的汇聚成藏。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工区钻井揭示,区内大安寨段介屑灰岩主要分布在大一亚段,大一段岩性以褐灰色介屑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灰色灰质泥岩,厚度为20~30m,灰岩含量为61.5%,页岩含量为36.2%;大二段岩性上部为灰黑色页岩,中部为褐灰色介屑灰岩与黑色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灰黑色页岩,厚度为18~30 m,灰岩含量为40.7%,页岩含量为49.7%;大三段岩性为灰色泥晶介屑灰岩与灰黑色页岩互层,厚度为9~12m,灰岩含量为40.2%,页岩含量为46.5%。
3.2 储层缝洞特征
影响储层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3],先天因素主要指岩石沉积时是否处于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后天因素主要包括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和裂缝发育情况。
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偏低,油气的运移、储集主要靠未被充填的构造缝、层间缝、缝合线及溶蚀孔、洞。而大安寨段孔、洞、缝的形成受有利沉积相带、破裂构造、溶蚀三者的控制。高能介屑滩、含泥介壳滩缘、滩前湖坡相带、裂缝发育带、地史时期长期处于隆起部位不仅有利于孔隙性储层的发育,同时也是溶蚀作用强烈的地区,有利于缝洞的发育;而有利的岩性、岩相组合对裂缝的发育起着直接控制作用,次生溶蚀孔洞缝主要分布在介屑灰岩和灰岩夹泥页岩岩性组合中,而泥页岩中少见;在互层段,成岩压裂缝和构造破裂缝发育,溶蚀孔洞较发育。
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形变强度适中,裂缝及溶蚀孔洞较发育,岩心观察裂缝统计证实,大安寨段灰岩裂缝及溶蚀孔洞确实比较发育,裂缝密度为2.87~22.66条/m,平均裂缝密度为13.88条/m(表1)。
裂缝及溶蚀孔洞的预测方法较多,常见的有相干属性法、振幅属性法、地史成因法、高精度曲率法、体裂缝透视法等[4],一般而言,当多种裂缝预测方法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预测的结果比较吻合时,裂缝预测的可靠性就较大。研究区大一段顶部波峰的振幅大小与储层发育好坏或裂缝发育程度有关,因而其振幅属性可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在工区东部HL1、HL2井区具有弱振幅异常;相干属性分析往往要针对储层厚度的不同,采用对储层厚度敏感性强的频率段对应的相干属性才能很好
地对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研究区采用分频相干属性分析预测裂缝发育区,结果表明与振幅属性预测结果比较吻合;高精度曲率主要是裂缝发育带地震剖面反映特征的表象,其预测结果也能很好地刻画裂缝发育区,预测结果与振幅属性、相干属性预测结果也比较吻合。说明裂缝预测可靠性较高,裂缝发育区主要位于工区东部。
表1 JS5井大二亚段下部—大三亚段缝洞发育情况统计表
4.1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大安寨段以大二亚段最厚,大三亚段最薄,在地震剖面上响应仅为一至二个相位,地震上难以准确地将其完全区分。在回龙地区中西部,由于大二段页岩段厚度较薄,低阻抗的页岩段与相对高阻抗灰岩之间的界面难以形成明显的反射同相轴,地震上难以准确区分大一、大二以及大三亚段;回龙地区东部,由于泥页岩夹层增厚,大安寨段内部多出了一套中强波峰反射,这个波峰反射主要反映大二段页岩段厚度的增加(图2)。
图2 中江—回龙地区东西向反映大安寨段反射特征的典型剖面图
大安寨顶部在全区都为强波峰反射,这是由于上部的千佛崖组砂泥岩层段与大安寨段灰岩段之间波阻抗差异较大所致。仔细分析发现,这一全区稳定的同相轴也存在着振幅强弱的差异,在工区东部,振幅强度的变弱往往是由于裂缝发育或大一段储层物性变好所致。
有利储层首先位于有利的沉积相带即滨浅湖相向浅湖相的过渡带上,在工区则表现为大二段泥页岩含量的增加,地震剖面上则表现为由西往东由空白反射逐渐变为中强波峰反射;在这个有利相带,再来开展主力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则可找到有利储层发育带。大一段介屑灰岩为工区主力储层,当物性较好的储层段发育或伴随裂缝发育时,大一段顶部反射波峰能量会有所减弱。
因而,工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在工区东部大安寨段内部多出一套中强波峰反射的区域,大一段顶部波峰反射变弱。
4.2 典型井储层阻抗特征
通过对中江—回龙地区多口井大安寨段地层伽马(GR)与阻抗值交会图分析可知(图3):
1)大安寨段烃源岩(泥页岩段)具有高GR、低阻抗的特征;
2)储层多为孔渗性较好的介屑灰岩,泥质含量低,具有低GR、中等或中等偏低阻抗特征;
3)致密灰岩段由于密度大、波速高、泥质含量低,具有低GR、高阻抗特征;
4)泥灰岩段由于含一定量的泥质成分,同时波速较高、密度较大,表现为具中高GR、中等或中等偏高阻抗特征。
图3 中江—回龙地区钻井伽马—阻抗交会图
从交会图可以看出,孔渗性较好的优质储层表现为中等或中等偏低阻抗特征,与泥灰岩段或砂泥含量较多的泥灰质岩段存在着阻抗值的重叠区,因而单独依靠阻抗大小来刻画有利储层发育带具有一定的难度,需先通过沉积相研究,排除砂泥岩较发育的区域,再在有利的沉积相带开展阻抗属性分析,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
4.3 储层预测
综合工区大安寨段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来看,储层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包括:一定厚度的介屑灰岩发育;具备一定厚度的烃源岩;处于油气运移有利部
位(古构造高部位);有效的缝洞系统发育。
对于回龙地区的大安寨段油气成藏来说,即使钻遇具一定规模的介屑灰岩和裂缝系统,并不一定能获得工业油气流,是否具有一定厚度的烃源岩十分重要。储层的预测必须综合考虑以上主控因素,首先开展有利沉积相带预测研究,在有利沉积相带进一步利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开展储层预测工作(图4),在此过程中,结合古地貌研究、波阻抗分析、裂缝预测成果、含气性检测成果,综合考虑,最后得到工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预测结果(图5)。
图4 研究区大安寨段顶部振幅属性图(亮色代表强振幅、深色代表弱振幅)
图5 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预测图
预测结果表明:在工区东部分布有两类富集区。Ⅰ类富集区分布在CQ182井与HL2井之间,面积达40km2,其古构造位置高,浅滩相储层发育,页岩厚度较大,大安寨顶有弱振幅异常,揭示缝洞系统发育,“低频共振,高频吸收衰减”异常特征明显。Ⅱ类富集区主要分布在HL3井以东区域,成南北向展布,面积达150km2,其浅滩相储层发育,同时烃源岩厚度较大,子波分解含气性识别异常突出。
1)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沉积期靠近湖盆边缘,处于滨湖、浅湖交汇地带,西部地区主要处于滨湖沉积环境,常有河流注入,碎屑沉积物较多,有利储层不发育,东部地区主要处于浅湖沉积环境,介屑灰岩相对发育,有利储层较为发育。
2)中江—回龙地区东部在大安寨段沉积后存在局部古地貌高部位,这种古地貌高部位有利于后期油气运移,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有利于油气成藏。
3)工区大二段由西往东泥页岩含量的增加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由空白反射逐渐变为中强波峰反射;在这个有利相带,有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大一段顶部反射波峰能量会有所减弱、波阻抗值有所减小、裂缝发育。
4)依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对研究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的结果和区域沉积相、古地貌分析的结果相吻合,结论比较合理。
[1]赵爽,李亚晶,谯述蓉,等.中江—回龙地区大安寨段开发评价井井位论证报告[R].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内部报告,2014.
[2]童崇光.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3]包茨.天然气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陈汉军,叶泰然,王安志,等.川西孝泉丰谷裂缝预测技术研究[R].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内部报告,2007.
(编辑:卢栎羽)
B
2095-1132(2014)05-0013-04
10.3969/j.issn.2095-1132.2014.05.004
修订回稿日期:2014-09-11
陈汉军(1971-),博士,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工作。E-mail:chjchj_7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