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张兴军
中国始终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面对发达而强势的美国经济。意识形态之争使得我们必须在经济上以美国为追赶甚至超越的主要目标,而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又迫使我们不得不以美国经济为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种心态交织并行,并随着国内外政治气候的变迁,交替主宰着国人的思想。
毛泽东时代“超英赶美”的口号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表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三十余年的岁月里,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埋头苦干,却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的企业,实实在在地在美国落地生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12月16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商务厅网站发布新闻表示,中国纺织企业浙江科尔集团选择在该州兰开斯特郡(Lancaster)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数倍于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再成为中国企业进军美国的最大阻力。
中国企业投资美国,其中的逻辑或许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复杂,现象背后的趋势与意义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美国“热”
科尔集团赴美建厂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亚洲代表处估计,2014年会有更多在美建厂的项目将宣布,其中有四个项目投资额达5000万美金以上,最大的一个投资达到4亿美金,可以创造约七八百人的就业机会。
无独有偶。2014年1月8日,拥有155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天津狗不理宣布,将“走出去”并购美国一家知名连锁咖啡企业,借助收购企业在4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连锁店,一举打入国际餐饮市场,收购事宜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这也将成为我国餐饮企业跨国并购的最大一单。
中国的制造业与餐饮业双双出击美国市场,有些出人意料。长期跟踪研究中国在美投资的美国罗迪厄姆咨询公司日前发布的统计显示,中国在美投资项目数量从2012年的78宗回升至2013年的82宗,总投资规模达14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加一倍。
中国企业将目光对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范围内“走出去”的一个新样本。而在其背后,却是中国制造与商业业态转型的集中显示。从过去个别的实践,到今天逐渐形成的投资美国热,也代表了中国投资力量崛起的现实。
华为就是探索投资美国最为典型的一家公司。这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且所有出口产品均为高科技产品,均为华为的自主品牌。华为的快速成长强大甚至撼动了美国思科的行业地位,为后者异常“关注”。
在美国市场,被思科“盯”上的华为曾经历过一场长达十年的“诉讼战争”,最终被美国以安全名义拒之门外,迟迟无法打入美国市场。然而有趣的是,虽然华为一直被排斥在美国市场之外,但华为在美国的知名度,明显比西欧高很多。
美国拒绝华为的背后,证明了中国企业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以被看做华尔街象征的世贸中心作为安营扎寨的根据地,万通堪称国内第一家。万通实业投资设立的中国中心将在纽约世贸中心1号楼占据世贸中心64—69层,面积达2万平方米。投资美国商业帝国标志的纽约世贸中心,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以前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现在,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实力和信心一起,这些都变为现实。
中国目前在纽约OTC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和纽约市场三个市场上市的公司的一共有500多家,市值已经占到美国整个资本市场市值的15%。如此多的中资企业投资于美国,主要是看重未来的发展。从美国游学一年回归的刘强东也表示,未来京东与亚马逊、沃尔玛必有一战。
抛开政治恩怨和民族感情,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实际上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有理由为今日的成就而骄傲,更要为这一新现象对当下经济转型的意义有所洞见,并做好准备。因为,这种走出去促进转型的时机已经到来。
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至今的30余年里,我们彰显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中国力量。中资企业足迹遍及全球约90%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留下了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走出去”战略在近几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果,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走上了新的台阶,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由“大”到“强”的重要转变。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写道,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如此看来,中国企业投资美国也同样是全球化的趋势使然。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重点已经出现从亚非转向欧美的趋势。中国企业包括资本输出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2013概况与2014展望》报告表示:“由于中国将积极实施经济改革并为对外投资者提供更自由的政策环境,而且美国经济前景乐观,预计2014年中国仍将对美国资产保持浓厚兴趣。”
中国企业走向美国,似乎可以理解为生产要素全球自由流动的结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政府的政策推动功不可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乃至更早的十八大报告,都表达了未来中国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心。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表示,预计今后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
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今天,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驱动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难以为继,“走出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的龙永图表示,“当前的形势,不管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也好,还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发生的重大调整也好,确实形成了一些倒逼的机制,使我们中国企业应该更加国际化。”
未来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走过的道路实际上正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之路。从曾经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的“三来一补”模式,到如今企业大范围地走出去,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企业从被动的角色向主动角色的转变。近年来的美国投资热潮,让这种趋势更加渐行渐近。endprint
以2008年美国次级债为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让转型中的中国脱颖而出,一举超越日本,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在危机中也开启了“并购世界”的浪潮,赴美投资的知名企业越来越多。向美国输出资本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一个表征,而背后也带动着转型大势的推进,这种现象正如改革开放初期源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一样,体现出了经济强弱的对比与转化。
中科院的相关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19年成为第一经济体,而在2049年则将全面超越美国”。更有专家与分析人士,甚至将这个时间点前移,认为中国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良机,使中国保持了高速增长,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进而到美国投资。
趋势而言,未来赴美投资的企业机构和中国企业家将会越来越多,这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资本、商业的本性使然。
包括商务部在内的众多政府部门,从政策、法律等多个层面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指导,以趋利避害。从国际经验而言,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还体现在鼓励和支持创新、为走出去的优质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以及更多的产品与服务的实质支持。
相关专家早就建言,政府应该制定一揽子方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制定一个宏伟的蓝图。这无疑将有利于中国培育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品牌、企业,同时也将助推中国经济在赴美、赴欧投资的潮流中,实现成功的转型。
案例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当时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以30亿美元的营业规模来整合90亿美元的业务规模,联想并购IMB的PC业务被业界称为“蛇吞象”。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组建起了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
联想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国际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多元化经营的失败也让联想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PC业务。当时的联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上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销售渠道。而IBM拥有覆盖全球的强大品牌知名度、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及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但由于当时PC业务严重拖累了IBM的发展,使之面临危机。因此,联想选择了这样一招“险棋”,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联想也从此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并购成功之后的联想,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整合问题。 2005年5月1日,联想与IBM PC业务的整合正式开始,双方业务暂行双轨制。几个月之后,联想随即将并购双方各自的产品运作、供应链和销售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形成统一的组织架构。新的组织架构公布之日距联想完成收购仅有5个月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8个月。
事实证明,联想提前开始整合是有效果的。最开始的几个月重点在于保留客户、员工和渠道,保持业务的健康运营,因此保持了原联想中国和原联想国际的相对独立运营,强调一切如常,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客户、员工以及渠道沟通。从部分容易整合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人力资源、法务、沟通等,以及采购等容易形成协同效应的部门开始整合,在2005年5~6月60天的时间里就实现了1000万美元的协同效益。
联想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推广和广告宣传;成功实现了“Lenovo”品牌的海外上市。在保留Thinkpad等高端品脾原有的产品设计和广告宣传的同时,联想结合国际化的产品组合和市场布局为“Lenovo”品牌注入了一系列全新的品牌元素,从而迅速确立了新联想的国际化形象,完成了从本土公司到国际化企业的转变。
如今的联想是企业成功的典范。然而作为联想控股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依然认为,电脑行业风险很高,虽然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取得了成功,但公司还是需要开辟新的行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在联想控股的愿景里,希望在多个行业里面有领先企业。“现在的联想集团,电脑业务的营业额大概是340亿美元,并购前是29.9亿。但是如果有了另外一块业务,比如像投资的业务,房地产业务等,这时候使得主持电脑业务这块的负责人,就更敢于去往前迈进,敢于去闯,因为股东就不会老拽他的后退。所以,多元化对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必要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
历时两年,吉利终于如愿与沃尔沃“联姻”。2010年8月2日,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100%股权,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国外豪华汽车品牌第一宗。
1999年福特从沃尔沃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其交易价格为64亿美元,但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吉利的出价是10年前福特购买沃尔沃时价格的1/3。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后,预计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收购沃尔沃对于吉利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缺少国际知名品牌,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切肤之痛。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还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
在新的所有权下,沃尔沃轿车继续保持其品牌的独立性,保留其瑞典总部以及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在董事会授权下,管理层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福特与吉利之间的协议控制知识产权的使用,令沃尔沃与福特双方可以传递商业计划并保证双方知识产权的正确使用。
吉利为沃尔沃品牌制定了复兴计划,包括每年都会有新产品下线,保障开发费用,扩展产品线等。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并首次宣布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以更贴近中国市场。
2011年1月25日,沃尔沃中国总部在上海正式挂牌。至此,自吉利与福特完成资产交割后,在经历一系列全球及中国高管人事调整后,沃尔沃终于掀开了中国战略的一角。endprint
沃尔沃在中国的挑战主要在本土化战略能否快速推进。一方面,沃尔沃需要更具竞争力的本土化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支撑沃尔沃中国快速发展的国产工厂应尽快上马,目前沃尔沃国产产品由长安汽车代工,但产能不足且不大。挑战还包括如何在扩大沃尔沃中国销量、本土化产品研发的同时,保持沃尔沃品牌的豪华性。目前中国豪华车市场竞争激烈,奔驰、宝马、奥迪“三驾马车”间早已硝烟弥漫,沃尔沃如何突出重围需要全方位的考量。
以欧洲的技术品质,美国的营销,日本的服务,来打造全新的沃尔沃汽车,这是李书福的理想目标。沃尔沃是一种有着类似“双总部”的新型跨国公司,除了要学习更多跨国公司治理经验外,还需兼顾各种利益链条的平衡。这对吉利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万达并购AMC
在万达的转型之路上,并购AMC是重要的一步。
2012年5月21日上午,万达集团和美国AMC影院公司在北京签署并购协议。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为26亿美元。万达集团的国际化战略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或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占有全球行业10%左右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IMAX和3D屏幕数量上具有优势。
AMC是拥有92年历史的全美第二大连锁影院公司,在北美的主要都市运营着346家影院,拥有5034块电影屏幕,是全世界最大的I屏幕运营商。在美国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AMC提交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1年11月29日,其在39周内的收入为19.3亿美元,亏损8270万美元。
在欧美电影市场增长都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刚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AMC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脱手是一个好的选择。而正在争取上市的万达集团选择收购AMC院线,或许是为万达院线上市制造新的卖点,通过此举抬高股价。
由于国内外消费者群体和投资者群体差异较大,以及境内外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和境内外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的不同,万达集团目前暂无整合两地院线公司的计划。王健林表示,万达在并购后会尽力维护好AMC的品牌,继续发扬和提升该品牌的影响力,完全不会考虑用万达院线品牌去替代。
仅一年时间,万达就实现了将AMC扭亏为盈。在截至2013年6月底的上一财年,AMC持续运营业务盈利4140万美元,营收达26.9亿美元。12月18日,万达集团旗下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万达集团的第一次海外并购,以胜利宣告收场。
并购AMC公司是万达集团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万达集团将来还会在欧美等地大型院线进行并购,目标是在2020年,占据全球电影市场20%的市场份额。按照万达的转型计划,国际化之外,2020年万达商业地产的收入比重将降到50%以下,文化和旅游成为集团的两大投资方向,彻底实现转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