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化的估值之困

2014-02-14 04:04刘晓丹
中国美术 2014年1期
关键词:估值艺术品金融

金融产品无论怎样衍生,价值评估都是其关键。

金融的核心是跨空间、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金本位时代,黄金被公认是最好的价值代表,金融意即黄金的融通,当然如今黄金已在很大程度上被纸币、电子货币等手段所取代,但离开了价值的等效流通,金融仍是空谈。所以,不论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是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无不强调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作为价值尺度的价格也最被关注。正因为现代金融市场中价值尺度扭曲、价格体系混乱,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发。

原本不大搭调的艺术和金融,越来越多地纠结在一起。

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品金融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机制成熟。比如在瑞士联合银行、荷兰银行等著名金融机构,已形成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其服务项目包括艺术品鉴定、估价、保管、信托、基金等方面。在国内,艺术品金融化从2010年起急剧爆发,各种艺术金融产品势如雨后春笋,从艺术品基金到艺术品股票,从艺术品质押到艺术品信托,几乎涉及金融行业的各种机构。引领艺术品拍卖市场风骚的不再是藏家,而是各路金融资本,艺术品被看作可靠的投资避险工具,其金融属性迅速显现。中国艺术品的金融化时代就此开启。

尽管艺术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但其运行模式不外乎两种:一是以艺术品为中介实现“价值的空间交换”,属于融资类产品;二是以艺术品为中介实现“价值的时间交换”,属于投资类产品。前者如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即贷款人以借款人拥有的艺术品为质押物,由银行为其发放贷款;当借款人不履行债务时,贷款人有权从质押艺术品折价或变卖的价金中优先得到清偿。实际上,它是在放贷者和贷款者之间实现了资金的空间交换。后者如艺术品投资基金,即由专门的管理者通过艺术品组合投资,在艺术品出售和收购差价中,为投资人获利。实际上,它是在当前的投资人和未来的买家之间实现了资金的时间交换。

对于两种艺术品金融模式,价值评估都至关重要。

比如在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中,银行首先要对艺术品准确估值,以备借款人不履行还款义务时可以将其有效变现。自然,只有权威第三方机构的估值,才足以让银行采信。潍坊银行于2009年发放的第一批艺术品质押贷款,是国内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的开端,当时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承担质押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与价值评估,在其《评估鉴定报告》中明确签署了艺术品的真实性以及该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因为是唯一由政府组织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其结论在国内具有最高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在艺术品投资基金中,基金管理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分析能力,才能合理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并对当前和未来价格作准确估量,从而择机从市场或艺术家手中收购艺术品,并适时将其投放市场,以便为基金投资者获得最佳收益。在2005年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西安“蓝马克”艺术基金以50万美元买入刘小东的《十八罗汉》;3年后,该画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对以6193万港元成交。正是该基金管理者对艺术品增值空间的成功把握,让此举成为国内艺术品投资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艺术品估值一直是困扰国内艺术品金融化的难题。

从艺术品金融化与艺术品收藏相关性的角度看,艺术品价值具有多元性,其价值的发现过程极为复杂。将其证券化、货币化会忽略艺术品价值的特殊性,是对艺术品投资的简单化处理,艺术品价格由金融家确定,也容易被产品设计者恶意操纵。另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艺术品市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忽略其真伪,只考虑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在事实上,目前国内并没有公允的艺术品定价体系,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抵押等机构虽然各有估值方式,但都很难被行业普遍接受,很多艺术品金融化的运作过程更像一团迷雾。

艺术品估值的混乱,使艺术品金融化面临着巨大风险。

其一,加大了投资类艺术金融品的亏损风险。即便投资市场前景较好的艺术品,其增值也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但由于投资者获利心切,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存续期一般较短。比如民生银行2007年推出的高端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所操作艺术品从购入到卖出最长只有半年多。虽然其后成立的很多艺术品投资基金存续期加长,但绝大部分低于5年。艺术品投资周期过短,使其获利的确定性和获利空间被压缩,如果估值无法精确,投资便变成了投机,其获利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市场的整体上行趋势。对于投资者,尽管有的金融产品设计了投资顾问跟投,仍不排除蚀本的可能。

其二,加大了融资类艺术金融品的变现风险。因为艺术品估值很难得到法律承认,银行的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一旦遭遇骗局,将损失惨重。媒体曾披露,华尔森集团总裁假造的金缕玉衣被估价24亿元后,于2002年以其向建设银行骗贷数亿元。国内银行迟迟不敢大规模开展该项业务,原因正在于此。而很多艺术品信托的模式是,筹集资金用于购买投资公司的艺术品,信托计划到期后由该公司优先回购艺术品,所得资金返还投资者。它实际上是投资公司以艺术品为抵押,向投资者融资。和其他债券一样,如果融资方在市场下行后不愿回购,投资者便可能收益缩水甚至损失本金。

其三,加大了市场的泡沫风险。在艺术品投资基金那里,操作者经常用短线炒作,将新艺术家打造成明星,大规模的基金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操控市场行情。此类资本的介入,会增加艺术品市场的泡沫,甚至会导致局部市场崩盘。在艺术品份额化那里,如果对“被份额化”艺术品估值不当,也会造成其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天津文交所于2011年1月以每份1元发行的《黄河咆啸》和《燕塞秋》,2个月后市价暴涨近20倍,让投资者欣喜若狂,而在次年11月的收盘价降至不足2元,令被套牢的投资者苦不堪言。

那么,谁来担当艺术品金融化中的估值重任呢?

在特色很强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拥有鉴定或经营背景的个体评估,以及拥有学术背景的机构评估,都因缺乏统一标准而无法成为普遍权威。相对于二者,拥有政府背景的官方或准官方评估被寄予厚望。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曾于2006年成立常设机构“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开展艺术品评估等服务。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则于2011年就“建立中国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立项,着力于研究艺术品的市场定价与价值认定。最新的举措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于2013年3月提出,将在苏、浙、湘、陕、粤、京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国字号的艺术品估值将呼之欲出。

不过,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国内建立艺术品估值机制的基础相当薄弱。因为艺术品估值不仅要考虑其本身的收藏价值,更要依据对艺术品市场的深刻理解,必须有可靠的艺术品销售数据库做支撑,其中既包括真实的公开市场成交信息,也包括充分的私下交易信息。这些都需要以艺术品确权、登记、交易等相关法规做保障;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二者恰恰都是软肋。仅以此看来,建成值得信赖的国内艺术品估值体系仍需时日,艺术品金融化的道路还很艰难。

(刘晓丹/中国政协文史馆西沐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估值艺术品金融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巧用估值法
P2P金融解读
如何创业一年估值过十亿
猪八戒网为何估值过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