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高鹏飞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技术选择、劳动配置与制度安排
——我国棉花产业家庭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的冲突分析
王力,高鹏飞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在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阶段,家庭经营制度的制度优势已发挥殆尽,如何创新我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棉花产业为例,通过近年来主要指标的对比,分析了当前棉花产业所出现的问题,指出棉花产业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当前的家庭经营体制,提出公司化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方向。
棉花产业;家庭经营;公司化经营
自1978年开始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在初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极大发展,在1978—1984年间,农作物总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2.23%,其间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7.7%,而之前20年仅为2.2%,其中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增收约占产出的46.89%[1]。由上述数据可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在实施初期,展现出了极大的制度优势,但随着制度潜能的消耗殆尽,以农户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小规模的分散经营致使农业领域内生产要素的运转不畅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家庭为农产品市场的经济主体,其竞争乏力,谈判能力尤显不足,并且使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低质的完全竞争,不利于优质产业的培养;具有小农经济色彩的家庭经营制约了农业领域的分工与专业化,农产品质量不高,限制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2]。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改变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生产组织模式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发展农业公司化,形成以公司为农产品市场的经济主体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棉花产业进行分析论述。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棉国之一,自2001年以来,全国的棉花种植面积经历了先升后降,从2001年的7 215.00万亩增至2008年8 889.00万亩,而随后的两年降至7 260.0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降低了约18.3%。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一直出现较大波动,同时,棉花总产量出现了类似的波动,尤其是近两年来棉花总产量从2008年的799.12万吨降至2010年的623.10万吨,产量约下降了22.1%。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棉花种植业正处在一个较大波动的调整阶段。棉花的种植成本和价格是关系到棉农收益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棉花产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的棉花价格一直处于一个震荡的变化,且震荡幅度有增大趋势,年波动幅度在20%左右,而棉花的种植成本则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2001—2009年间,棉花种植成本的年增长率为5.3%,而2010年较2009年,棉花种植成本的增长率为28.7%,新疆南疆等地亩种植成本已经超过2 300元,就近来趋势而言,棉花种植成本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的棉花单产不断提高,2004年皮棉产量为74公斤/亩,2009年为87公斤/亩,而新疆南疆等地亩产已经超过150公斤,单产提升很快,但是同时,棉花质量有所下降,我国棉花的品级主要集中在2—4级,高品级的棉花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并且平均品级逐年降低,2010年已跌至近4级。当前的棉花交易呈现出全球化交易的趋势,我国对棉花进口实行滑准税政策,我国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额,以2012年美棉到岸价格为例,皮棉价格在15 000元/吨左右,而目前国储收购价格为20 400元/吨,相差5 000元,我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任何的价格优势,竞争力较弱。
从图1、图2、图3、图4及表1不难看出,我国的棉花产业并不是处在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下,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种植面积和产量浮动较大。2.价格波动的振幅越来越大。3.植棉成本不断加大。4.棉花质量不断下降。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国棉花产业要走出困境的重中之重。
图1 1991—2010年全国棉花总产量
图2 1991—201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
图3 1991—2012年全国棉花价格与种植成本
图4 近年抽检高品质棉花比重变化图
表1 近年来棉花品级一览表
根据经验来讲,当人们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种植的时间越长,产出产品的质量应该越好,为什么棉花的质量在不断下滑?棉花作为日用纺织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弱,稳定的价格要求供给弹性相似,而较弱的供给弹性表示要有稳定的棉花供给,即相对稳定的种植规模,为什么我国棉花的种植规模会有大幅度的波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大规模农业机械的使用,生产成本会有大幅度的下降,但从数据来看,棉花的种植成本则是逐年的提升,这又是为什么?在仔细分析了当前棉花产业的问题后,笔者认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当前棉花产业实行的家庭经营制度,下文将从家庭经营制下棉农的微观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本文采用查雅诺夫的农民模型是关于农民家庭行为的微观经济理论,存在着如下基本假设:
不存在劳动市场,即家庭及不雇佣外部劳动力,家庭成员也不从家庭之外获取工资收入,棉农为专职农民;农业产出的价格以市场价格衡量。每个农民社区都有自己的社会规范。后者规定了可接受的最低消费水平。
图5中,纵轴给出了棉农土地总产量,等同于棉花的总收入,由于存在棉花交易市场,土地产出用货币表示。横轴测度家庭可投入的劳动总时间,它由家庭劳动力数量决定,总时间分为田间劳动和闲暇时间,田间劳作时间从左向右用OL表示,而闲暇时间从右向左用LO表示。I1、I2是给定效用水平下的闲暇与收入的不同组合,Y1min和Y2min是 I1、I2下家庭必须满足的最低生活水平。
图5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查雅诺夫模型
模型包括棉农家庭决策中的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方面用生产函数表示,由于目前我国棉花种植户的户均种植面积不足3亩,并且很难有面积上的扩大,因而,生产函数呈现出劳动边际收益递减的特性,并且随着劳动的投入,产量会达到一个峰值,不再增加。由于产出等于棉农收入,故TVP曲线可以看做棉农的收入曲线,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消费方面使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图5中的I1、I2,是一组无差异曲线,描述了给定的效用水平下闲暇与收入的不同组合,由于闲暇沿横轴从右至左,因而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L,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f(Y,H)
家庭效用函数是闲暇和收入的函数,无差异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棉农为弥补一单位闲暇损失dH而必须获得的收入数量dY,表示家庭的主观工资水平。无差异曲线受到两点约束,第一是家庭必须满足的最低生活水平,二是家庭劳动者最大的劳动时间,但是由于棉花种植部分实现机械化,其所需的活劳力大幅度减少,故劳动时间约束可以忽略。而最低的生活水平与家庭的规模和物价水平决定的生活成本相关。那么农民的生产消费决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为:
假定只考虑生产函数的约束条件,那么该模型的解应该为主观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价值产品:
假定现在有一个植棉农户家庭,家庭成员人数为2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I1与TVP相切于A点,此时,棉农家庭做出的最优决策为向土地投入L1的劳动量,获得土地总收入为Y1,随着农户家庭规模的扩大(土地规模没有增长),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农户的主观工资水平将会下降,无差异曲线由I1变为I2,与TVB切于B点,B点为当前土地规模以劳动为惟一可变投入的最大产出点,劳动的增加,将不会增加产出,此时劳动的投入为L2,最低生活成本由Y1min提高到Y2min,那么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相关的信息:
一是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家庭所需的生活成本增加,棉农家庭的主观工资水平下降,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以求获得额外产出;
二是由于土地规模受限,一定规模的土地上所能承载的劳动力有限,随着家庭生活费用的提高,棉农会继续增加有限土地上的劳动投入,但在达到B点后,继续增加劳动力不能提高产出;
三是在孩子未能独立生活之前,家庭多增加的劳动力对于提高家庭的主观工资水平没有作用,反而由于孩子的成长,其所需的生活成本不断加大,会进一步降低家庭的主观工资水平;
四是棉农家庭在土地的劳动投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应付不断提高的生活成本,会采取加大其他投入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棉农不会认为自己产量的增加会改变市场价格),这些产量增加可能来自于采用高产的种子、加大化肥投入量、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等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前家庭经营制度下的棉农在生活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倾向于更多的闲暇,导致土地利用率不足。随着生活成本的逐渐增加,棉农用于土地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多,由于我国棉农的土地面积有限,势必会在某一时间实现土地的最大利用率,但是劳动配置未能达到最优,有限的土地面积不能实现棉农劳动力的最大化利用,无法得到更多收益。那么,面对生活压力,棉农则可能采取放弃土地,或者进城务工,这会导致土地的撂荒,农业资源浪费,或者采用更多增产的手段,比如大量的化肥、密植等手段,这会导致土地肥力的流失、棉花品质的下降以及种植成本的上升。
在家庭经营制度下,棉农作为棉花产业的参与主体,其行为包括三个方面,即棉花物资的采购、棉花的种植以及棉花的销售,而其中由于单个农户的谈判能力几乎为零,故在棉花物资的价格上,棉农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利。因而,在此本文仅分析棉农在棉花种植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行为选择。
(一)棉农关于棉花种植的行为选择
当前我国棉花种植户的户均种植面积不足3亩,小规模种植的特征明显,并且由于绝大多数的棉农没有参与生产合作组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生产经营,其在搜集信息、进入市场等方面的特征相似,因而,在分析棉农的种植行为选择之前,结合古典经济学,将棉花种植业近似地界定为完全竞争市场,棉农为市场的参与主体,提供近乎同质的棉花,并且对于市场价格是被动的接受者,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那么,从这样的界定,我们可以有以下的推论:
1.由于棉农对于市场价格是被动接受者,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动机之下,棉农在无法改变耕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亩产成为必然选择。其可选择的途径有两种:第一,使用产量高的棉种,但是由于生物技术在当前未有重大突破,因而,高产的棉种其产出的棉花品质较低;第二,大量地使用化肥,化肥的使用能够增加棉花亩产,但随着化肥使用量超过适度范围,化肥的使用会降低棉花品质并造成环境的污染。
2.棉花的种植门槛很低,进入和退出都很容易,因而,面对前一期棉价的上扬会导致下一期棉农种植面积的扩大;同样,前一期棉价的下跌会致使下一期种植面积的下降,单个棉农随意的进入与退出,致使整个棉花种植无法形成稳定的规模,棉花供给波动较大,而棉花需求弹性较棉花供给弹性较弱,根据蛛网理论,极易出现棉价波动浮动日趋增大,与观测结果相符。
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家庭经营制下的棉农在进行棉花种植不会对棉花产量进行限定,也不会去追求棉花品质,其结果反映为棉花产量的震荡,传递至棉花价格,引起波动幅度增大,同时,棉花品质不断下降。从市场结构分析,应改变棉花种植业完全竞争的形式,对棉花的产量有所控制,对棉花质量有所限定。其实现形式为: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组建进行棉花生产的专业农业公司,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家性质的领导人,因而在选择的形式上应该采取更具专业性质的农业公司来进行棉花的生产组织。
(二)棉农与公司的行为选择
当前农产品市场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多为“公司+农户”的形式,棉花同样如此,由于公司与棉农之间多以契约的形式进行合作,而市场价格较之契约价格会有较大浮动,因此公司和棉农之间存在利益博弈。
假定契约价格为P1,市场行情好,价格为P2,市场行情差,价格为P3,P2<P1<P3。棉农的产量为Q,农户的生产成本为C,公司的成本为W,公司售出棉花的收益为R,为追求违约赔偿而付出的成本,公司为R-QP3-W>R-QP1-W,棉农为C2。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我国棉农种植规模很小,公司为起诉棉农违约所付出的成本远大于他所得收益,故多不起诉;而对于棉农来讲,由于天生处于弱势,出于同样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不做起诉,因而,现实情况中,C1、C2不存在,所以在这里不作考虑。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企业的占优策略是履约,而不论企业作哪几种选择,棉农的占优策略是违约,因为QP2-C>QP1-C,所以棉农会始终选择违约(详见表2)。而市场行情差,情况刚刚相反,棉农的占优策略是履约,QP1-C>QP3-C,而企业的占优策略是违约R-QP3-W>R-QP1-W,(详见表3)。
表2 市场行情好的情况
表3 市场行情差的情况
棉农与公司的博弈结果,大多为某一方违约,现实中,棉农再违约率较高,棉农在棉花价格高于契约价格的情况下,棉农选择违约,将棉花卖给出价更高的倒卖棉花的散户或者小轧花厂,公司收不到足够数量的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价格,棉农选择履约,将棉花交由公司收购。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不旺,棉花公司很难消化这样数量的棉花,而导致棉花公司选择违约。公司和棉农相互违约的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对于公司违约现象的出现,棉农出于对风险的规避,会主动地减少棉花的种植面积,在市场极度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违约加之农户难以自行处理掉种植的棉花,其后果可能会导致棉花产量的急剧下降,引起产业动荡;另一方面,棉农的违约行为,不利于流通产业秩序的稳定和龙头企业的培养。棉农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的习惯性违约,会导致资质较好的公司收不到棉花,难以盈利,并且促使了大量的小型轧花厂的出现,由于小型轧花厂进出行业没有障碍,造成了流通领域内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棉农为追求利润,会采取向棉花洒水、贿赂收购人员提高棉花等级等行为。棉农与公司违约现象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原因在于双方的违约成本过低,而究其根本在于棉农不是适合市场经济的主体,假若均以公司为主体进行契约交易,其交易的规范程度、契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法律的完善程度都会有相应的保障,履约的结果很容易实现。
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要求,不断地采用新的农业技术不但可以节省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并且随着新技术产生效用的不断积累,会引发相应的农业制度发生变迁,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棉花种植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需要大量的活劳力来参加劳动,但是,当前的农业技术在飞速发展,整个棉花种植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可达90%,农业机械的使用代替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仅以机采棉为例,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采棉机的大规模使用,每个农户的棉花种植面积可由50亩增至200亩,劳动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并且据相关部门测算,手摘棉的人工成本在1.7元/公斤,与机采棉180元/亩的成本相当。由于近年来人工成本的极大提升,手摘棉的人工成本已经在2.0元/公斤以上,实行机采棉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种植成本。
考察技术进步对棉花产业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了解棉农对于新技术的态度;另一方面,通过比较技术进步前后棉花产业的劳动投入变化,可以预见未来棉花产业经营制度变迁方向。
图6 技术进步前后的劳动力配置变化
1.技术进步表示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等降低劳动力投入的新技术的使用,主要指采棉机的使用。
2.存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工资率决定棉农的劳动投入,工资率与生产曲线的交点纵坐标为最优的劳动投入。
3.假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持不变。
图6中,横轴L代表劳动投入量,纵轴表示棉花产量,TVP为棉花生产曲线,WW’的斜率为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之比,即w/p,w为工资率,p为棉花价格。TVP与WW’的交点为最优的劳动投入量与产出组合,TVP1为技术进步前的生产曲线,TVP2为技术进步后的生产曲线,E1和E2是在w/p未变情况下,棉花种植业在技术进步前后的最优劳动投入与产量的组合,其中最优的劳动投入量分别为L1和L2。
1.TVP1曲线上在劳动力配置方面存在三个阶段:第一,E3点右侧为棉花产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即不参与棉花生产,却处于棉花产业之中,需要进行劳动力转移;第二,E3点与E2点之间,棉花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即棉农的个人劳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劳动力会继续向外部劳动力市场流动;第三,E1点,此时棉花产业处于充分就业,棉农的工资水平等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劳动力不出现流动。
2.TVP2略低于TVP1是因为机采没有手采干净,存在一定比例的减产。家庭经营模式下的棉农对于手采的偏好高于机采,一方面,机采棉的使用会导致一定效益的损失,另一方面,棉农家庭存在充足劳动力,可以完成手采工作,棉农出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拒绝机采事实上阻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3.假定一个棉农的劳动投入量一定,E1和E2点下的棉花种植业不存在隐性失业,则L1和L2可转化为技术进步前后棉花种植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从图6中可以看到,由于劳动替代性技术的使用,导致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棉田一定的情况下,参与棉花种植的棉农的数量减少,换言之,即技术进步后棉农所种植的棉田面积大幅增加,棉花的生产形成了规模。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形式会阻碍技术进步,其结果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减缓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速度;另一方面,随着棉花领域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在达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必然会导致土地的集中,形成棉花生产的规模经营,其最终经营的形式为大户经营或农业公司经营,因而当前棉花领域实行的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必然要进行变革,通过反租倒包或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形成大户经营和公司化经营,这必然会成为农业改革的方向。
比较大户经营和农业公司化经营两种模式,其共同具有的优势在于都形成了棉花生产的规模化,但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较农户来讲,不论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和进行谈判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3],在当前农业面临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化经营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从上面几个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当前棉花产业实行的家庭经营制度,实行农业公司化经营势在必行。要根本地改变单个家庭进行生产的模式,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组建农业公司统一进行生产、销售,农户转为公司股东或者雇员,将不同农户的利益目标统一为公司的盈利目标,以公司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分享棉花全产业链的利益。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规模化、科技化和生产社会化进行集约化生产的农业公司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发展棉花产业的必然选择。
第一,农业公司化经营能够大幅度提高棉花质量。相对于家庭经营,农业公司化经营采用了分工和专业化,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提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工序由专业人士进行负责,使工作的精细度和技术创新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农业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在整个棉花种植的过程中,采用统一的种子、种植技术和生产标准,收获的棉花的一致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提高了棉花质量。
第二,农业公司化经营利于成本的降低。农业公司化经营是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生产。土地集中生产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增加收益,并且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型的农业机械得以推广和使用,一方面用于生产的活劳力减少,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使得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机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会降低农民种植的成本。进行农业公司化经营,一方面由于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的数量很大,可以降低购买价格,并且由于数量很大,必然是与正规厂商进行交易,避免了出现假种子、假农药等情况,降低了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进行公司化经营,将农户纳入公司,原先的交易成本内部化,大大减少了农民种植棉花的成本。
第三,农业公司化经营利于优质品牌的形成。由于农业公司进行的是大规模的种植,其棉花品质在等级上可以得到保证,与家庭经营生产的棉花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巨大优势,在市场上容易受到青睐,利于棉花品牌的形成。而棉花品牌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棉花售价,保证棉花的销售量,使农民种植棉花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收益,利于形成固定的棉花种植面积。同时,棉花品牌的形成可以驱除市场上的劣质棉花,从而为棉花的种植设立一定的门槛,稳定棉花供给,从而保证棉价不出现大幅波动。
第四,农业公司化经营能够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农业公司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通过外聘职业经理人等专业型人才从事专门的管理工作,能够显著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增强公司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公司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能够利用市场规则,通过上市等手段,获得社会融资,提高棉花产业的资本积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的弱质性,促使棉花产业发展提速。
农业公司化经营是对我国家庭经营的一个制度优化,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选择方向。但是我们应该在推行农业公司化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农业公司化经营的适应性。前文提到了公司化经营能够将农民纳入公司内部,从而交易成本内部化,但是公司是交易成本和监督费用共同作用下形成,公司规模将受到限制。在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农产品的机械化水平来判断可以推进的农业公司化的程度,因为机械化水平越高,所用的人工劳力越少,而对职工进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越低,其公司规模可以越大。对于大量使用人工劳力并且进行劳动监督成本明显过高的农产品,建议暂不推行公司化经营。
二是农业公司化经营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由于农业公司化经营采用了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劳动力的使用必然要减少,那么多余的劳动力如何安置,这就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实质上已经向城市转移,或者当地的乡镇经济发达,可以吸纳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情况可以适时适度地推行农业公司化经营。在农民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农业公司化经营应该与当地的城镇化发展同步进行,不可盲目推进。
三是农业公司化的经营形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存在差异,同时集体村庄和国营农场的土地制度不同,因而在选择经营模式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
四是进行公司化经营,应该合理地设计公司结构。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双重作用,与工业生产有很大差别,因而,在细化公司结构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最为显著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活劳力,因而如何对其进行监督和激励,如何避免道德风险,应该是在进行公司制度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的问题[4]。合理的设计公司的经营模式对于推行农业公司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5:10.
[2]王佳友,曾福生.小规模家庭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王林.农业公司化经营的典型模式及前景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4]王力,陈子真.公司化经营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与优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2,(2).
(责任编辑:吴凌霄)
Technology Choice,Labor Allo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Conflict Between Fam ily-run System and Modern Agriculture of Cotton Industry in China
WANG Li,GAO Peng-f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family-run system are almost exhausted in the phase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How to innovate China's basic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s becomes the key pobl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aking the cotton industry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this paper clarifies current problems appeared in cotton industry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main index in recent years.Through normative analysis,it argues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cotton industry is rooted in the family-run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 of corporatized management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otton industry;family-run;corporatized management
F325.2
A
1671-0304(2014)03-0086-08
10.13880/j.cnki.cn65-1210/c.2014.03.015
2014-02-25
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兵团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11BTYB13);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兵团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研究”(11BTYB12)。
王力(1976-),男,山东莒南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