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逊 郑逢民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西医联合治疗)5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50例,比较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大便不调的改变情况。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示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情况;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便溏均较治疗前例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CAG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抑制炎症因子 IL-6、TNF-α的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益胃汤;胃镜表现; IL-6;TNF-α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103-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腺体萎缩及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其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气血生化不足,脉络受损,胃黏膜失养而形成充血、水肿、萎缩、变性等[2]。近年来诸多研究证实,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且也有研究表明,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参与了慢性胃炎的病理过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IL-6、TNF-α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除外有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器质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就诊时均以胃脘痞满、胃痛、嗳气、纳呆、乏力、便溏、口干、口苦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5~72岁,平均53.8岁;病程1~18年。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西医联合治疗)5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50例,两组CAG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枸橼酸铋钾2.0 g,每日2次,早晚餐前半小时空腹口服;替硝唑0.5 g,每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克拉霉素0.25 g,每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 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同时加用益胃汤,组方包括白芍25 g、蒲公英15 g、丹参20 g、党参15 g、乌贼骨20 g、柴胡10 g、枳实15 g、玄胡索10 g、白芨20 g、黄连5 g、制半夏10 g、陈皮10 g。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周。
1.3 疗效判定[3]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有关CAG的内镜及病理评分标准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于清晨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应用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生产的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测定TNF-α,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5 观察指标
①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②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大便不调的改变情况。③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示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情况;④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根据资料组间数据比较分别行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两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便溏均较治疗前例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CAG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比较endprint
2.3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情况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行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萎缩明显改善,黏膜变红润,血管显露减轻,花斑样改变,黏膜粗糙均消失,其中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5。
表5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2.475,ct=10.346,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t=2.468,dt=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t=9.231,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t=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多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4]。临床上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病理特点为胃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5]。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来控制或改善炎症,通过改善胃黏膜的屏障,改善局部微循环,修复和完善破损的胃黏膜和腺体。但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且复发率高[6]。本研究借助中医从整体出发的治疗观点,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益胃汤中柴胡透邪升阳、疏理肝气;枳实下气破结;蒲公英清热燥湿;丹参活血通络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白芍解痉止痛;党参补脾益气生津。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已证实,党参具有抑菌功能,蒲公英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症状得到改善,丹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杨健楼[8]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便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胃镜显示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朱耿民[9]报道结果是相符的,说明中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加速了胃黏膜的修复,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证实Hp感染与胃黏膜的IL-6和TNF-α升高密切相关。IL-6可促进B细胞增生分化和分泌抗体,对肝细胞、T细胞、神经组织、造血系统也具有广泛效应[10]。TNF-α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释放的一种细胞因子,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黏附及白细胞穿出血管壁,造成胃黏膜内皮细胞的损伤[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12,13]。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抑制炎症因子 IL-6、TNF-α的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创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1,86:101.
[2] 王培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59-160.
[3] 荣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J].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9(11):972-975.
[4] 范子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0,16(6):43-44.
[5] 陈先翰,唐梅文.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56(4):45-46.
[6] 许辅德,温添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150例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67-68.
[7] 徐更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 中医研究,2011,24(4):42-43.
[8] 杨健楼.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67-68.
[9] 朱耿民. 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25-26.
[10] 杨建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3):106.
[11] 任雨芳,王继洪,任立波,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29.
[12] 吕建国,贾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88-189.
[13] 马建生. 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2,33(10):1319-1320.
(收稿日期:2013-09-16)endprint
2.3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情况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行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萎缩明显改善,黏膜变红润,血管显露减轻,花斑样改变,黏膜粗糙均消失,其中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5。
表5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2.475,ct=10.346,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t=2.468,dt=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t=9.231,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t=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多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4]。临床上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病理特点为胃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5]。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来控制或改善炎症,通过改善胃黏膜的屏障,改善局部微循环,修复和完善破损的胃黏膜和腺体。但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且复发率高[6]。本研究借助中医从整体出发的治疗观点,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益胃汤中柴胡透邪升阳、疏理肝气;枳实下气破结;蒲公英清热燥湿;丹参活血通络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白芍解痉止痛;党参补脾益气生津。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已证实,党参具有抑菌功能,蒲公英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症状得到改善,丹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杨健楼[8]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便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胃镜显示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朱耿民[9]报道结果是相符的,说明中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加速了胃黏膜的修复,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证实Hp感染与胃黏膜的IL-6和TNF-α升高密切相关。IL-6可促进B细胞增生分化和分泌抗体,对肝细胞、T细胞、神经组织、造血系统也具有广泛效应[10]。TNF-α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释放的一种细胞因子,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黏附及白细胞穿出血管壁,造成胃黏膜内皮细胞的损伤[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12,13]。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抑制炎症因子 IL-6、TNF-α的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创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1,86:101.
[2] 王培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59-160.
[3] 荣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J].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9(11):972-975.
[4] 范子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0,16(6):43-44.
[5] 陈先翰,唐梅文.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56(4):45-46.
[6] 许辅德,温添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150例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67-68.
[7] 徐更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 中医研究,2011,24(4):42-43.
[8] 杨健楼.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67-68.
[9] 朱耿民. 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25-26.
[10] 杨建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3):106.
[11] 任雨芳,王继洪,任立波,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29.
[12] 吕建国,贾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88-189.
[13] 马建生. 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2,33(10):1319-1320.
(收稿日期:2013-09-16)endprint
2.3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情况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行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萎缩明显改善,黏膜变红润,血管显露减轻,花斑样改变,黏膜粗糙均消失,其中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5。
表5 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2.475,ct=10.346,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t=2.468,dt=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t=9.231,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t=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多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4]。临床上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病理特点为胃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5]。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来控制或改善炎症,通过改善胃黏膜的屏障,改善局部微循环,修复和完善破损的胃黏膜和腺体。但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且复发率高[6]。本研究借助中医从整体出发的治疗观点,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益胃汤中柴胡透邪升阳、疏理肝气;枳实下气破结;蒲公英清热燥湿;丹参活血通络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白芍解痉止痛;党参补脾益气生津。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已证实,党参具有抑菌功能,蒲公英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症状得到改善,丹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杨健楼[8]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便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胃镜显示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朱耿民[9]报道结果是相符的,说明中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加速了胃黏膜的修复,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证实Hp感染与胃黏膜的IL-6和TNF-α升高密切相关。IL-6可促进B细胞增生分化和分泌抗体,对肝细胞、T细胞、神经组织、造血系统也具有广泛效应[10]。TNF-α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释放的一种细胞因子,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黏附及白细胞穿出血管壁,造成胃黏膜内皮细胞的损伤[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12,13]。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抑制炎症因子 IL-6、TNF-α的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创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1,86:101.
[2] 王培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59-160.
[3] 荣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J].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9(11):972-975.
[4] 范子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0,16(6):43-44.
[5] 陈先翰,唐梅文.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56(4):45-46.
[6] 许辅德,温添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150例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67-68.
[7] 徐更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 中医研究,2011,24(4):42-43.
[8] 杨健楼.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67-68.
[9] 朱耿民. 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25-26.
[10] 杨建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3):106.
[11] 任雨芳,王继洪,任立波,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29.
[12] 吕建国,贾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88-189.
[13] 马建生. 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2,33(10):1319-1320.
(收稿日期:2013-0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