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丽
(通化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需要拓展自身功能,将推动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作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尤其在保存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中活态文化的采集、整理、保存和传播,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功能.
长白山地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民间建筑、刺绣、剪纸、故事、音乐等,蕴藏着丰富的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其保护工作已受到国家、吉林省及长白山地区的高度重视,部分成果得到了抢救和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长白山非遗成果共申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朝鲜族农乐舞),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满族说部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14项(满族民间故事、长白山满族剪纸等),第一批国家扩展名录1项,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17项(长白山人参故事、满族萨满舞蹈等).申报非遗名录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重要方式.
此外,相关部门还通过成立研究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白山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如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通化师范学院)、满族文化研究基地(吉林师范大学)、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等.出版和发表了多本专著与论文,专著有《长白山下的民俗与旅游》(曹保明著)、《最后的木屋村落 长白山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王纪和王纯信著)、《长白山木石文化》(刘彦臣著);论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等,并申报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研究氛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和开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长白山的独特文化还是濒临消亡,如被称为“最后的木屋村落”的锦江木村落,作为长白山区山林民居的标志性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应完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但大多都已变成危房.可见,长白山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1)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队伍,除了拥有一支从事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的专业队伍,还云集了涉猎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高校图书馆将其培养成为专业学科馆员,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建设.此外还拥有一批计算机技术人员.这三支队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数字化处理提供了人才保障.
(2)技术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存在形式决定了自身难以长期保存.高校图书馆拥有先进设备和现代技术,在抢救、整理、保存和数字化处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借助现代技术和设备,采用相应有效的记录手段和符号,通过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和通信技术,对“遗产”的声音、影像等原生态资源进行收集、传递、检测和存储等,进而达到完好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3)文献优势.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核心在于它是一个强大的资料库,拥有丰富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源,并不断收集、利用、共享地方文献,积极投身到地方文献建设中,这就注定了其独特的文献优势.如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高校图书馆,围绕着长白山文化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资源开发,与相关部门协作或独立完成了文献资源共建和自建,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前提和依据,基于自身在保护非遗中的优势,主动承担起保护非遗的伟大使命.具体措施如下:
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申报世界、国家、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依靠本校的专业学科优势,挖掘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参与申报了长白山满族剪纸和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长白山民谣、长白山人参故事等十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立了长白山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发展.
田野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各地政府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都要求图书馆参与挖掘、整理和编制名录.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擅长研究地方文献并对本地区民间文化较熟悉的业务人员,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记录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研究队伍,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当地发展特色和高校的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建立相关的专题数据库,加强长白山非遗的数字化建设,这是高校图书馆参与保护长白山非遗的有效途径.专题数据库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比文字记录更直观的影像资料,为研究者和保护者提供快捷的查询途径,从而拓展保护思路,创新保护措施,实现资源的网络传播和共享,完善研究非遗的长效机制.吉林省部分高校图书馆创建的专题数据库有:吉林师范大学自建的满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门户——东北亚研究数据库(其中包括长白山神话传说的文化解读、长白山传说与旅游心理和长白山下民俗与旅游3个子数据库),通化师范学院自建的满族民间美术数据库.其中由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联合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由中心提供了部分原始素材资料,图书馆的专业学科馆员全面系统搜集了本馆的相关文献,包括图片、文献,共552条资源,利用方正德赛数据库制作软件,上传元数据,完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并定期完成数据更新.加强数字化建设是地方高校保护长白山非遗措施的重中之重,对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更好地保护、开发、传承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保护和传承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的伟大工程.高校图书馆可以协同相关部门和团体面向校内外人士开展座谈和展览,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真正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如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协同校团委、美术学院,于2003年建成了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珍品,体现了收集与研究同步、抢救与保护并
行.并且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协助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将满族剪纸引进美术课、满族音乐引进音乐课,通过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体公民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构建起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田明伟.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再认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3).
[2]张梅花.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建设——以泰州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10(7).
[3]王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