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技术对于中国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2014-02-12 17:03:50姜晓琳
图书馆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

姜晓琳

(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上海 200233)

1 引言

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之父阮冈纳赞博士提出了图书馆学的五大定律。其第5条定律是“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但该条定律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原因是由于ICT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对于这种时代的变革,图书馆如果不能适应,轻者不能发挥其功能,无法实现其价值,重者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1世纪,信息作为“第五元素”,充斥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和满足用户需求,中国图书馆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革命性的改变,特别是在信息的采集、传输、传播等方面,换言之成为信息中心已经是必由之路。通过ICT技术,图书馆可以对其自身服务进行巩固、重塑、重新设计和重新包装,目标是构筑信息资源及其相关硬件设施并最终进行共享。笔者旨在探讨ICT技术对于中国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2 什么是ICT

ICT技术即信息和通讯技术,作为一种专业术语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被定义为各种用于广播、电信和媒体的电子通信系统。上世纪90年代至今,ICT技术的开发、制造和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ICT这个词语由信息(information)和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technology)两部分融合而成,因此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信息。ICT技术虽然范围广泛,但对一般用户而言,其由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构成。电子设备中虽然包含电话和各种新兴技术设备,但仍以电脑为主,便于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而通信技术的主体是Internet,它可以转移和传播多种数据格式,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总之,ICT技术可以被定义为“计算的集成,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1]。

3 ICT在中国图书馆的应用背景和先进性

3.1 应用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也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进程。各种现代技术,如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从而促使中国图书馆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中国图书馆中应用较多的有以下3种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和复制技术。而对于传统图书馆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是计算机技术。我国图书馆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北京图书馆分别成立了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专门机构。在此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也相继建成类似机构,从事计算机管理、文献检索、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研制、引进、推广等工作。在90年代末期,我国图书馆已经由管理自动化逐步进入网络发展阶段,先是局域网,如中关村地区图书馆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等。随后,我国建立了4个国家级网络,它们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科院百所网(CASNET)、中国金桥网(CHIANGBNET),这些网络系统不仅能实现图书馆间的文献信息交流,也能实现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服务[2]。2000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开始试运行。以此为契机,各个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加快,从书目数据到全文数据,从在局域网上提供CD-ROM光盘数据库服务到联机检索,由此人们通过网上数字资源就能查询文献线索,获取文献原文。

3.2 先进性

在讨论ICT技术对于中国图书馆服务有何影响之前,有必要先简略说明一下其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一些优势。这些优势包括:a.革新图书馆的运行机制;b.对于图书馆整体进行系统集成和管理;c.节省时间、空间、能源和资源;d.有助于控制大量信息的无序增加;e.提供更有效和准确的服务及扩大服务范围;f.允许馆员在本职工作之外专注于其他任务,如研究和咨询;g.加强合作与协调,以便资源的利用和共享;h.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助图书馆形象的改善。

4 ICT对于中国图书馆的影响

4.1 图书馆自动化

ICT技术对中国图书馆的最初影响是大量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使用,即图书馆自动化。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形式、适当的时间对适当的读者提供正确的信息,这是图书馆的基本目标。图书馆自动化能充分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具有快速、有效、充分和经济的特性。可以说,ICT技术给予了图书馆自动化以无限的可能。比如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来防止图书馆的书籍、光盘等资源被窃。又如自动借还书机的普及,读者只需将书放在感应器上,感应器就会识别到条码以读取借阅信息,在屏幕上自行简单操作便可完成借还书等操作流程。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一般分为两块,即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和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图书馆更重视的是各项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包括文献采购、文献编目、文献流通、馆际互借、书目查询和参考咨询等。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软件,其来源一般有以下3种:一是引进国外的成熟软件,如Horizon、Unicorn、Millennium和Aleph500;二是运用国内自主开发的系统,如ILASIII、北邮MELINET、南京汇文、金盘系统、博菲特6.0等,这些软件大部分在上世纪90年代面市;三是应用免费的开源软件,如Koha,该软件在台湾部分地区使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最近几年正在蓬勃发展的云计算技术也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组织架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国外的主要大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商纷纷开始将自己的系统纳入到云架构之中,但在中国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

4.2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的出现得益于ICT技术的快速进步,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图书馆。图书馆建立数字资源的目的是信息的采集与存储,且以机器可读的格式或数字格式传递给用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图书馆的数字化能够使用户通过获取数字资源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数字资源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复制,这也是近年来用户对纸质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数字资源,图书馆不仅需要经常更新其数据,还要使其访问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对我国图书馆而言,数字资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数字图书馆,其是以数字格式存储图书馆资源的集合体,任何人都可以无障碍访问。通过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内容可以被存储在本地或远程服务器以供访问,其实质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电子资源。2001年,国家图书馆首先实施了数字图书馆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软硬件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加大了经费投入,积极推动本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十年间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得以建成,并已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此外,教育部建设了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分别建设了面向科研人员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和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全国党校系统和部队系统也建设了各自系统的数字图书馆,已基本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较为完备的行业数字图书馆系统[4]。

二是机构知识库,机构知识库(简称IR)是一个基于网络收集任何学科的学术资料的数据库,也包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发表的文字材料。IR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并存储学术材料,并且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以便其得到广泛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数据库建设,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文献信息数据库。有书目型数据库,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图书馆生产的《中国国家书目光盘数据库》(1998—);文献题录或文摘型数据库,如由上海图书馆承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同方光盘集团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②数值型和事实型的专门数据库。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组建的《CSDD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由万方数据集团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③各个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一般都具有本馆或者地域特色,如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据库》、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浙江图书馆的《民国期刊》《古籍》等。

4.3 Library 2.0

Library 2.0概念来自于Web 2.0。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以ICT技术和产品为基石,以互动、协作和多媒体等网络技术为原点,面向用户提供数字馆藏和服务[5]。Library 2.0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图书馆服务形式,本质是一种定义松散的模型,这也反映了其是一种从图书馆过渡到用户的服务方式。

在网络日益扩张的今天,Web 2.0的许多元素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无论是技术驱动型服务还是非技术创新的基础服务。而Library 2.0作为Web2.0和图书馆的集合体,使中国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开始以用户为中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我的图书馆”在大量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得到使用,用户可以个性化定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为方便用户使用,一些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Blog、Wiki、Tag、RSS、Podcast等;三是通过不断更新图书馆服务和活动内容并进行重新评估,可以及时调整并满足用户需求;四是关注用户对于信息传递和信息素养的便利性;五是用户可以及时与馆员联系和通讯甚至网上聊天;六是引导和鼓励一些用户参与图书馆服务并获得反馈。

4.4 移动图书馆

ICT技术能够打破图书馆的围墙,并致力于彻底消除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诸多障碍。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中国图书馆是在公告栏里发布通知、公告等与用户进行沟通,用户不进入图书馆就不能获得图书馆的消息和更新。这也意味着,用户无法在图书馆实体之外获得任何信息,也无法和图书馆取得快速的联系,也可以说,以前的图书馆是有“墙壁”的。

从2005年开始,中国图书馆开始大面积探索利用ICT技术和产品进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可行性。由于移动图书馆是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作为服务的基础,所以中国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大多选择以SMS短信方式为主。2007年以后,半数左右的图书馆在短信服务的基础上,开始使用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网站模式,仅有国家图书馆提供Application(应用程序下载)应用模式[6]。对于用户而言,内容为王,光有便捷的服务模式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中国很多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主要集中在书目检索、图书借阅、图书馆各项活动、参考咨询等基本服务,而电子书、音视频资源等方面的服务仅有个别公共图书馆略有涉及。此外,受条件所限,只有少数图书馆提供阅读器外借、二维码扫描、手机电子书等服务,并实现了手机版“我的图书馆”。

5 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不足

引入ICT技术和产品首先需要一笔启动资金,无论是硬件如电脑、服务器、自助借还机等,还是软件如集成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都价值不菲。这对于国内很多图书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图书馆来说是一大难题,因为预算本来就比较紧张,况且在ICT技术的使用中,图书馆要定期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测和维护,这又是一笔较大的支出。

资金不足是一个重大问题,图书馆一般可通过3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政府增加投入;二、自身增加创收;三、社会给予赞助。为便于ICT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应当走非盈利、低收费的道路,因此政府给予充足的预算拨付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公益性质的图书馆,这应是主要途径。从自身创收中提供也是一种重要途径,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加强和用户特别是企业用户的合作,以信息服务换取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争取社会的赞助也是不可忽视的途径。

5.2 馆员难以适应和缺乏培训

图书馆要提供信息服务,就要对ICT技术和产品加以利用。但现在的一大问题是,图书馆人力资本供给和信息化发展需要不能匹配,一些图书馆缺乏对馆员进行相关培训的意识,致使ICT技术应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图书馆购买ICT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后只能成为门面工程,更不要说提出相关改进意见或者自主开发有关技术了。

图书馆要对ICT技术和产品加以推广,当务之急是对现有人员普及相关知识,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训,这在一个时期内应是人才建设的重点。图书馆可以为馆员组织一个相应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是如何应用ICT技术和产品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此项培训要计划周详,使培训与使用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在图书馆之间,也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用ICT技术的交流和参观。此外,要注意专门人才的引进,这是迅速建立一支图书馆信息骨干队伍的关键。同时要改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育,用最新的技术知识教育学生,使之成为信息社会图书馆的合格人才[7]。

5.3 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因循守旧

我国图书馆对于数字资源的馆藏发展政策缺乏综合性和持续性考量,同时也缺乏数字资源采集和管理的相关标准,或者即使有标准也往往采取忽视或者不遵循的做法。简而言之,对于采购新的数字资源不能保证每年的预算,对于已购进的数字资源则不能保证及时更新。数字资源的缺乏或者更新滞后,造成了用户从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利不够充分甚至可以说很少。而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信息共享困难会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期。

对于建设各种数字图书馆,我国图书馆界花了很大力气,但在利用已有或新建数据资源上思路不多。要解决数字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图书馆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要加强应用已购买数字资源的力度,并保证后续数据的更新;二是新购数字资源时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其多样性;三是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自行制作数字资源,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制作和更新,或者对本馆纸质文献及网上可利用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四是加强图书馆间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5.4 各种系统及资源格式不一

ICT技术和相关产品种类繁多,开发源头也不尽相同,国内图书馆在应用过程中对各个系统和数字资源难以统一互用,只能各自为政。简而言之,各系统和资源的标准规范体系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分歧。如在保存数字资源等关键领域还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导致部分已建数字资源无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

制定统一的系统和数字资源格式对国内图书馆而言是第一要务。对馆内而言,格式统一,可以保证各系统和数字资源之间的统一检索和跨库操作。对馆外而言,这有利于推进馆际间系统和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要积极建立开放合作的标准规范研究和开发机制,在制定标准和规范时也要在规划全局的前提下对条款进行局部细分,注重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5.5 Library 2.0的应用不能深入

Web 2.0技术在中国图书馆的应用并不完全,造成的后果是Library 2.0的应用整体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很多图书馆固步自封,拒绝用户参与。举例来说,一些图书馆把“我的图书馆”这一栏目等同于用户个人资料和借阅记录的网上版本,而非可以进行联系和聊天的用户社区。与之对应的是馆员自身的顾虑,出于保守或对于用户的不信任,许多馆员拒绝使用Library 2.0[8]。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合作,Library 2.0仍很遥远。

要推动Library 2.0的深入发展,我国图书馆必须改变封闭的理念,形成开放、平等、互动的应用环境。图书馆也可以向国内外利用Library 2.0较好的同行学习,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同时为了适应新型的服务,馆员要从观念上接受Library 2.0,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观念。当然,图书馆也要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来引导和鼓励一些用户积极参与图书馆活动和服务并获得反馈。

5.6 移动服务项目缺乏个性化、特色化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具有单一、细化的特点,除图书馆基本服务之外,很少有应读者需求而设置的服务类型。移动服务内容集中在图书借阅和基本信息发布两部分,相对比较单调,但在图书借阅方面非常细化,包括图书预约、续借和催还等内容。可以说我国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相似度极高,严重缺乏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内容。

我国图书馆要重视完善移动服务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开发新的服务类目,如提供比较丰富的电子书,音视频等资源下载;二是要加强资源检索服务,注重馆际合作,使其不局限于本馆的馆藏书目;三是要提供便民服务,如提供图书馆方位地图、联系电话、开放时间等;四是要努力提高读者的使用率。总之,我国图书馆要充分利用ICT技术和产品,对各类服务拓展其规模和应用范围,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完善,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实验可用到普遍应用的转变。

5.7 信息传递的不安全性突出

信息安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指信息载体(即信号)的安全,第二层次是指信息的网络安全,第三层次是指信息内容的安全。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所受的信息威胁有以下几种: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和恶意攻击;软件的漏洞和后门;人员不慎。

在信息采集、聚合和传播的过程中,我国图书馆无法完全实现信息安全,即保证系统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此外,很多图书馆制定安全策略时并没有从本身的安全需求出发,也没有考虑业务的需求和发展,而是生搬硬套。因此,我国图书馆在制定安全策略时要遵循以下几点:系统性、技术先进性、平衡性、经济性、可扩充性、标准性和易操作性。

5.8 用户具备信息素养较少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用户,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读者对ICT技术和产品知之甚少。用户不了解或不会使用ICT技术,会使图书馆采用此类技术来创新服务功能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图书馆要努力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指导用户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之认识到ICT技术和产品的价值,充分利用其进行自我学习。图书馆可以加强ICT技术的相关推广,如发放相关的知识小册子、在醒目位置安放宣传板等,同时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用户培训,如相关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实地演示使用ICT技术的方法等,使用户对ICT技术和产品从陌生到熟悉。

6 结语

中国图书馆已经被ICT技术所改变。这种改变对很多图书馆来说是被迫的,但引进和应用ICT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图书馆可以利用ICT技术来增强服务,比如图书馆自动化、数字资源、Library 2.0、移动图书馆等。

对于我国图书馆而言,知识和信息的缺乏或被隔离是一个历史性难题,而ICT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手段。同时,使用ICT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历程。关于图书馆利用ICT技术的价值,国外有学者简单概括为4个E,即Economy、Ease、Extension(or Expansion)和 Efficiency——经济、方便、扩展(膨胀)和效率[9]。尽管我国图书馆希望通过ICT技术的不断发展来实现以上目标,但有些地方依然任重而道远。

[1]Riyasat,Azmi&Fatima,Nishat.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S:majorshifts and practices[R].Allahabad:6th International CALIBER University of Allahabad,2008.

[2]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EB/OL].[2008-02-22].http://www.chnlib.com/LunWen/tushuguanjianshe/44.html.

[3]李书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热点与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6):65-75.

[4]周和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4-10.

[5]Arora,Jagdish.Library 2.0: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building libraries of tomorrow[C].Noida:ETTLIS proceedings of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 JIIT University,2009:49-65.

[6]姜颖.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1(12):75-78.

[7]刘红泉.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历程与趋势[J].兰台世界(上半月),2007(12):65-66.

[8]司莉,谭仪.Web2.0在我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0(5):20-23.

[9]Chauhan,Buddhi Prakash.ICT enabl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R].TIET Patialaz:Winter School on ICT Enabled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s,2004.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飞跃图书馆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