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如何提高记者的情感修养
杨璐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情感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但是在实际新闻活动中不少新闻工作者却无意或有意地表现出情感的缺失和错位。充分调动新闻记者的情感,可以提升记者在新闻活动中的基本素养。
情感;新闻报道;新闻活动;新闻工作者
新闻媒介凭借自身的特性,与舆论之间建立了一种天然、密切的联系,影响着舆论的产生和发展。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报道,不仅向受众传递着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宗教等信息,同时也贴合着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而释放信息。长期以来,新闻界频现假新闻、记者收黑钱等等丑闻,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个别记者缺乏对待职业应有的工作热情,淡薄了对百姓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记者,在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修养。
1.情感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构成要件
如今大部分新闻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为了追求独家首发,基本上都是套用固定模式,遵循所谓的“简洁规范式报道”,把采访到的情况简单整理之后就立即发稿。没有清晰、明确的叙事经过,毫无感情色彩,缺乏对事实的深度剖析,完全是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关注新闻发生。评价一篇新闻报道的好坏,人情味、情趣性越多,新闻价值也就越高,对受众的感染力和引发的共鸣也就越强。同时,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的抒情、议论、描写等表现手法都离不开情感。新闻的本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也绝不是冷冰冰的文字组合,新闻报道中的真挚情感更具震撼力、感染力。
2.情感是新闻报道真实与否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主观上,新闻工作者自身道德缺失和媒体把关不严直接导致了假新闻的泛滥。客观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使人人都成了“公共记者”,造成不实新闻得以滋生。正因如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投入情感的多少对于新闻报道真实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等新闻报道,最后都被证实是假新闻。上述虚假报道,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有图有真相,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但作为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做到对待工作要有积极的态度、有正义感,才能在面对与自己无关的新闻报道中去仔细探究报道的真实性。众所周知,人们阅读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因就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试想如果受众看到的都是虚假的新闻报道,媒体的权威性还会存在吗?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消除模式化的新闻报道以及假新闻,不仅需要制度上的完善,还要从调动记者对新闻报道的情感上下功夫。
1.利用情感融洽采访气氛
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就是情感,交谈双方就同一件事情达到情感共鸣,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当遇到采访对象的态度冷漠、生硬时,采访现场气氛可能会沉闷或紧张,此时,记者应丢掉工作的优越感,凭借自己真诚的情感以及尊重采访对象的礼貌表现,接近采访对象,常常会将采访化被动为主动、化冷为热。“以情动人”是新闻采访中应充分体现的手段,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会拉近和被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2.发掘新闻灵感
在采访前以及采访过程中,要重视记者对于这篇报道的新闻情感因素。记者的好奇心、事业心、责任感、正义感都离不开情感,记者的采访动机也离不开情感的驱使。如果把感情因素抽去,记者采访时就会失去动力,最终新闻作品也会丧失采访的价值。如果新闻记者对于采访的内容感到怀疑、愤怒甚至可笑的话,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使自己产生这样的感觉。认真分析感觉产生的原因,也许能把报道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领域。
3.改变报道心理和方式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时,是以一种看客式、官样化的报道心理完成稿件。虽然记者的基本任务是要向受众提供新闻事件最原始的状态,客观真实地进行报道,但是新闻记者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记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有可能使别人感动,只有亲历现场才能写出具有震撼力的报道。要做到不仅“身入”更要“心入”。2011年,中央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次活动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新闻工作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才能激发新闻记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4.找到情感的突破口
采访中,谈话的构成是需要情感的。想要在短时间内开启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是需要记者投入相当精力的。有时候在常用提问手段不能奏效时,记者可采用激问式提问,即在谈话提问中穿插一定强度的刺激,调动对方的情感,强行撞开缺口,探得事实的真相。所以在采访时,如果碰到比较棘手的采访对象时,应以情动人。新闻采访前,记者可以找新闻人物、报道对象周围的人了解其情况及脾性;采访时,与采访对象闲聊共同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双方间的距离就会瞬间拉近,这时再及时切入正题,就会收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5.随时转变记者的角色
记者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者,不断向受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具可看性的事实是记者的基本任务。虽然记者这一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接触的人和事会比较多,可干新闻工作的时间一长,每天面对枯燥的文字、琐碎的社会生活,很容易产生倦怠感,这就需要记者忘记身份,随时转变记者的角色。放下架子,放低姿态,与采访对象交流,给予采访对象更多的理解,从感动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才能写出以情动人的文章。
新闻报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是受众之间的感情传输。因此在阅读新闻作品时,不仅会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感性因素的支配,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情达理、情理并举。
[1]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将故事的[M].华夏出版社,2006(10).
[4]曾华国.中国式调查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5]罗涟浩.真诚·气度·激情——论记者情感修养的三个层次[OL].中国新闻出版网,2008-06-17.
[6]周红丰.呼唤人类的基本情感[J].新闻爱好者,2004(7).
[7]宋雯.略论灾难报道中的情感把握[J].报刊之友,2000(4).
[8]邓科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编辑 朱荣华
F810
A
2095-8528(2014)02-123-02
2014-05-18
杨璐(1987-),女,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