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乐平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探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麻乐平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进入21世纪后,各国开展了生态革命,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使生产关系具备高活力、低消耗、高效率的特征。以往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性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并非是单纯的口号,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体制合理性、资源的可利用性、经济增长状况等。人类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物质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生物与生物间的和谐共处。从广义角度而言,它指的是自然界所有存在物的协调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进化、自控、均衡三方面的结合,将生态文明内涵充分体现出来。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最主要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做到自然、人类的和谐发展。广义生态文明,它所包含的内容更多,不仅要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还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因此,必须从这一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遵循社会、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使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得以优化,促进社会、自然、人类三者的发展,便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间存在很多关联,不过两者并不等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重视的是发展,发展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它与自然、人类紧密相连,发展需要从自然、人类中获取,人与自然相互促进,且互相制约。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多种要素,例如生态制度、生态资源、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等,这几种要素对生态文明而言至关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若生活、生产环境被破坏,便会影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做到自然与人的共同进步,在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完成人类生产活动,将污染物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这对生态环境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从而推动可持续的发展。
在工业文明后,人们想要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即生态文明。这它代表着文明与自然的双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需要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政府需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绿色经济、绿色科技的发展,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属于新的文明形态,在这种文明形态中,并未将传统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取得的成就抛弃,从内在结构的角度而言,这三种文明缺一不可,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的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不对后代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方式,其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有两种,分别为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实现可持续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其关键在于持续性,若无法做到发展,并不存在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种,其一,它包含物质财富增长情况,为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其二,它是经济进步必须经历的过程,最后对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持续性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于社会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均有限,这两种情况具备相互作用性,通过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限制条件的构成。其二,在于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需将自身利益纳入考虑范围内,并且还要着重考虑到后代利益。
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前提条件为经济发展,其基础是保护环境,便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新的发展观、文明观与道德观。从其发展情况上看,它的内涵包括5方面,主要表现如下:(1)可持续性。人类所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均需在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2)公平性。当代人在消费、发展过程中,均需考虑到下一代的利益,给其留有消费、发展的机会;(3)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人们需重新构建价值标准与道德观念,注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将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实现环境、资源、人口的相互协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从现阶段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可持续发展具备片面性特征,依然遵循西方的发展模式,且制定了时间表,将GDP目标置于首位,并以此为依据,对每年经济增长目标进行规定。若根据此目标执行,则难以达到相应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在追求目标的同时,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难以实现经济的增长,甚至可能产生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或者出现负增长。我们也不能单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忽略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同一性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经比较两组内涵发现,两者具备同一性。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中,均需遵循公平的原则,也就是指后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公平。除此之外,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均需要人类回报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非单方面掠夺自然、索取自然,人们必须在自然可承受范围内,利用与开发自然。若人类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便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对于环境都非常重视,两者中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人类与自然达到一种友好、互动的状态,并非强调竞争。可持续发展中所强调的持续性包括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该体系中,中坚力量就是经济发展,它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就是生态持续发展,若生态环境难以得到发展,便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斗争性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要想做到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均需要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与前提是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会对人们的消费、生产关系造成一定影响。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才能够建设生态环境。若想使自然资源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绝对不可超过其再生能力。通过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并寻求新的资源将其代替,便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属于新的文明形式,它需要遵循社会、自然规律,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而发展需要通过使用资源,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就是所谓的斗争性。这种斗争性并非无法缓解,它仅仅能够延缓或者阻碍某一阶段的发展,不过人们发展趋势总体在前进。斗争性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些问题必定会找到解决方法。
3.环境伦理相同
环境伦理学科具备包容性、开放性、新兴性等特征,新兴环境伦理学吸取了传统伦理学中的优点,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与升华。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不仅仅是对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做出调整,生态环境也属于伦理道德中的重点部分。环境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均存在很多共性,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利益公平原则,人们需公平享有地球。
生态文明观认为,环境伦理学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便于缓和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并不矛盾,其本质基本相同。
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首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探讨了两者间的潜在联系,通过分析发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紧密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本次研究有利于为日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依据,便于促进社会进步。
[1]孙伟平.中国农村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A].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2012:6.
[2]卢风.非物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2010:6.
[3]戴安良.对建设生态文明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兼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J].探索,2009(1):160-164.
[4]李永诚.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0(3):755-758.
[5]朱许洪.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34.
[6]刘光生,石间.生态文明的“饕餮盛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纪实[J].环境与生活,2009(1):54-67.
[7]王娜.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4.
[8]宋秀杰,程大军,刘旭.“十二五”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5.
编辑 郑晶
F062.1
A
2095-8528(2014)03-134-03
2014-10-13
麻乐平(1966-),女,浙江缙云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