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英
地处潮汕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这三个地级市,由于共同的地域文化——潮汕文化的滋养,其旅游资源共享与互补。但由于行政区划所限以及地处“省尾国角”,这三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慢,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形象模糊不清,缺乏区域合作,旅游产品存在恶性竞争,在广东省同行业中处于发展滞后状态。
据《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广东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首位,其中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位,潜在旅游竞争力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位。作为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居首的广东省,是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消费市场主要来自省外周边城市、珠三角地区、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自2009年1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广东正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广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全省旅游收入水平自2004年起连年攀升,实现较快增长。
如果按经济区域划分的话,广东省旅游业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能很好地说明广东旅游业发展态势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异常发达,整个广东省的旅游业收入出现由珠三角地区向山区及东西两翼递减的局面。以2012年的广东省旅游业收入情况为例,省内排名第一的是珠三角地区,旅游业收入为4388.59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76%;其次是山区,旅游业收入为742.07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13%;再次是粤东潮汕地区(东翼),旅游业收入为357.32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6%;最后是粤西地区(西翼),旅游业收入为306.76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5%。
当前的潮汕旅游业,其产业规模呈现弱、散、小的特点。无论是作为旅游业核心资源的旅游景点、景区及其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旅游业配套设施的宾馆、酒店、饭店及其从业人员的数量来看,潮汕旅游业的竞争力目前在全省仍位居末位。
按经济区域划分,广东全省的旅游景点、景区共计有816个单位,景点、景区从业人员为155783人。其中珠三角的景点有409个单位、从业人员有73434人,各占总数的50.12%和47.14%,位居全省首位;山区的景点有197个单位、从业人员有50995人,各占总数的24.14%和32.73%,位居全省第二;西翼的景点有98个单位、从业人员有20515人,各占总数的12%和13.17%,位居全省第三;东翼(潮汕地区)的景点有112个单位,从业人员有10839人,各占总数的13.73%和6.96%,位居全省最末。而东翼在旅游业接待能力方面,无论是宾馆、酒店、客房的数量,还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目前仍处于全省旅游业接待能力最弱的区域,与珠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赋予其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是“十相留声”、宋“前七贤”、明“后八俊”的人杰地灵之地。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揭阳市区榕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汕头为“百年商埠”。作为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珠三角与海西区的重要连接点,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有着“南国门户”“南国明珠”的美誉。
潮汕旅游产业的劣势可概括为“四个缺乏”:一是缺乏科学而持久的发展战略定位,没有全面系统摸清旅游资源特色,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经验和旅游营销策划的优秀人才;三是缺乏旅游名牌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产业规模狭小、弱、散;四是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和渠道,知名度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潮汕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潮汕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正式由省政府发布,在优化空间布局方面,未来的广东旅游将发展为“一核、两带、三廊、五区”,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这两个规划对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来说,对潮汕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非常给力的政策扶持。
周边地区如厦门、梅州交通方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潮汕的文化旅游产业处于弱势,与周边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使潮汕的旅游产业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汕潮揭三市地缘接近、文脉相通、文化同根。“潮汕文化是三个城市重要的同类旅游资源,同质程度高。地域接近的同类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合理的分工,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强化共同的优势,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1]
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正成为各国游客慕名而来的吸引物,也成为新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全方位开发的重要因素。作为共同核心旅游资源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声名远播。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菜享誉全国;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更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形成产业集群模式的潮汕文化旅游产业,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下,能够把该区域的旅游产业链进行自发到自觉的专业化分工,把旅行社、酒店、运输公司、人员培训、广告媒体等行业纳入其中。通过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和对外宣传成本投入。并通过产业的“聚集效应”,企业在相互交流、沟通、竞争中,使得新的管理理念、技术、信息在短时间内得以相互扩散,形成知识的“溢出效益”,加速知识创新率,有效保持和增强区域创新力。
“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多中心、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网络系统,是一个可以跨行政区划但受制于行政力量的产业组织,是一个根植于地方又需不断向外开放的产业生态价值网络系统。”[2]故此,潮汕三市应从区域发展的层面出发,打破“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旅游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
旅游产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服务和支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性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担保等经济手段的运用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培育合适的主导企业(产业)。这种政府外部力量的注入,可产生强大的“场强”效应。
散客旅游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散客市场的营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取决于整体社会环境的优劣。自2012年起,潮汕三市积极落实省《关于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建设粤东城市群工作方案》,以便民惠民为切入点,确定了16条同城化线路、推行景区通票制度和“一卡通”等,积极打造汕潮揭“1小时生活圈”。这为做好潮汕地区‘散客旅游’这块大蛋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宏观社会环境。
潮汕三市同根同源,但是三市的城市形象差异也比较明显。汕头作为清后期发展起来近现代商贸城市,以“百年商埠”闻名海内外,在改革开放后被列为首批全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代表着潮汕人的现代文明;潮州在近千年里一直作为潮汕甚至是粤东的首府,以古城、韩愈、湘子桥为核心的人文景观代表着潮汕的过去;“‘揭阳’是潮汕最早政区名称”[3]是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里的潮汕地名,饶宗颐老先生曾考证榕江地区是中原汉人迁潮汕的首站,所以揭阳代表的是潮汕的历史。三市之间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错位发展、协作发展。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在旅游区域上形成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产生合力和倍增效应。[4]
三个城市要避免内耗,通过树立“大潮汕”品牌,在对外宣传旅游形象时不仅能形成较大合力,而且能节约宣传成本。首先要把旅游推介与城市文化形象宣传相结合,大力宣传推介“潮汕文化”城市品牌。其次要大力兴办节庆活动,增强外界对潮汕旅游的注意力。再次要注重旅游文化的挖掘,重点推介潮汕优秀文化旅游产品。最后,运用整合借势思维,将三市的旅游精品路线进行整合包装,争取在国家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站推介潮汕旅游形象,树立“大潮汕”品牌,提升潮汕旅游的知名度。
积极引进有实力、大品牌的旅游公司落户潮汕,主动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合作,推动旅游企业向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打造世界潮人之都,提升潮汕旅游业的竞争力。
[1]王晓丽,杨佩群.基于共生理论的潮汕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3).
[2]张鹏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8.
[3]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30.
[4]王凯.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调控机制探讨[J].人文地理,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