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峰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艺术之写实”的思考
索 峰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他的作品既具备雄厚、真实、科学的理性,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精神气质体现出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因此,罗丹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自身的精神产品,更代表西方雕塑发展史的高峰。分析罗丹的作品,借以加深我们对雕塑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的把握和对美的认知,同时也加强对自然内在之真实的探索,以及对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探索、发掘。
雕塑;艺术之写实;审美情感
罗丹所创作的雕塑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在特定时空下的思想及对人生的感悟。由这种深刻的体悟产生的创作激情延续到作品中,就是我们视角下的雕塑巨作。通过罗丹作品的研究、整理以及思考,引起人们对雕塑艺术作品的深层解读,进而了解人类对人体力量的尊崇。
仔细品味罗丹的艺术作品,用我们的视角去感知生命的本体,最主要的是通过作品表象传达出来的某种特质映射人体内在的精神特征,从而表达人类最初的、最真的、最本原的一面。所以他的作品在带给我们视觉震撼的同时又带给精神上的思索:或悲哀的、或热情的、或恐惧的、或痛苦的、或紧张的、或苦闷的等复杂的情感。
罗丹究竟存着怎样的艺术心态,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完成他的雕塑作品呢?
《罗丹艺术论》中曾提到:“罗丹在塑造形体时,会迅急的作几种雏形,他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美丽姿态,动作稍慢,那么一刹那的真美便轻易消逝。”因而罗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他漫长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感知、观察裸体模特的各种随意姿态,对人体有了深切的认识,熟知动作时筋肉状态,由此他能轻松自然的抓住肉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不奇怪了。在现代艺术作品创作形成过程中,多数人选择自认为好的动作,反复让模特去按照他的意愿去调试,这样就失去了探索研究人类最自然本能的身体体位变化。[1]
艺术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认为面貌尤其是面部的眼睛嘴巴是表达心理状态的唯一外在的表现,然而罗丹却用他的作品传递给人们不同的讯息。在罗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不只面部,人的筋肉、四肢动作姿态都是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也因此罗丹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在不断的寻找人类的“真”与“美”,这种真美有区别于以往的做作或者某些艺术家所谓的真美。罗丹寻求的是真我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动作的自然,人类习惯性的自然。因此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本质”的、“本真”的要求,而并非寻常意义的艺术家的惯性思维来掌控模特的动作,后者带着一些束缚性和一定的固有偏执,离艺术的真谛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坚持,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写实”,才会自然,才能更接近于本质的“真实”。
罗丹自喻为真实的猎人,生命的侦查者。他在观察所得的活跃的姿态上取材,厌恶虚伪、造作、欺诈,这是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坚持。罗丹在作品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认真保留模特在他眼中最初的印象,不断演绎着所看到的全部的“真”,通过有力的线条将模特的精神凸显给世人,通过身躯的起伏,筋肉的紧张来表达他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他认为:“艺者的激情能使他在外形下面觉察到内在的真,此时艺者眼中的自然和庸家眼里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艺者的惟一条件,即是实缘他所见的形象。不要被美学商人所惑。
“无疑,庸人抄录自然的时候,永不能产生一件艺术品:因为实际上他视而不见,只徒然描画种种琐屑之处,结果平板呆滞,没有生命。艺者的事业本与庸俗无缘,最高明的教训也造不出天才来的。”罗丹的此段话可谓一语道破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看了之后令人深思,更让人忧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就是罗丹艺语中的“庸人”,正做着“徒然描画种种琐屑之处,对自然视而不见”。这种怀疑真的是很痛苦。原来以为只是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有所得即可,现在初学《罗丹艺术论》就觉得很困惑,艺术并不是那么简单,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思想的高度在对艺术的理解和要求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距离艺术还很远很远,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走的路是否正确,最后会不会与艺术越走越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探索艺术道路的人应该深思的问题,也许有的人偏离了艺术的轨道,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艺术的对岸,只是反复在原地不断地徘徊、踯躅。
1.怎样才能做到“视而有所见”,真正的独具慧眼“洞悉自然的奥秘”,进而达到艺术之写实,自然的真实,这是需要不断的努力,认真的努力,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作为想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艺术工作者,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要解决自身认识问题,即对艺术真实的理解。
读了《罗丹艺术论》后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艺术的真实、写实更接近于自然的,并非是对物象的照搬照抄,艺术品是和谐的,它的某一部分特征会显示出动人的魅力,有一刹那的美。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因其不同个性、不同艺术修养和追求,眼中看到的美是不尽相同的,这样才有了个性的诞生,才有了艺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此要求艺术家们能够尽可能全面整体的去观察、理解和抓住对象带给人的最初、最动人心弦的那一点,不断去加深、补充和完善,一直达到艺术家所能够达到的最满意的效果。如果艺术的创作真是如此,那么艺术家必须有主观判断与理解。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唯心的,如果没有这一点,艺术作品恐怕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了,仅仅是对对象的一个简单、不加思维和情感的描绘。没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存在的模拟品自然不可看作是艺术品,这是肯定的。[2]
但是这种“主观”和“唯心”是有条件的,对艺术家的要求是近乎于严苛的。他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丰厚的艺术修养,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二者不可缺一。只有具备了这两点艺术制作才能不被琐屑的、私欲的、卑鄙的等个人情绪所左右,才可以遵循我们前代伟大的艺术家的脚步不断突破自我,才有继承、发展和创新。当然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度”或者是“标准”,就是你以怎样的方式解读才会理解到位,才能区别是否品德高尚。笔者个人认为,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反映真理的、科学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思想都是有意义、值得推崇的。因为追溯艺术的本源,我们会发现艺术是娱人的或者表达某种对生活的积极向往,令人轻松、快乐的。
而艺术的真实与写实更接近于贴近生活的,有自然气息、生动的、有血有肉、有激情的视觉再现。这里的真实与写实并非指纯粹不假思索的描绘对象的表象,需要有取舍,有想法,透过表面揭示内在的“真实”。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对艺术本真的不懈追求,这就要不断的去观察,努力的去体验生活,而不是盲目的改变生活,创造出画家自认为美的生活。结合我们采风课程,对这一认识又有了更深层次理解艺术家要做的就是理解人生自然的意义,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其次,能坚定自己的艺术信念,有坚持,有明确的艺术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讯息传递快速而庞大,人们对时间的观念、价值的观点,以及艺术的追求在不断的颠覆重组。艺术走到今天,需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下来,就是一个需要我们思量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只要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就需要坚持走下去,即使其中困难重重,我们也要爬山涉水向前迈进。
一个正直的、站在时代前沿,对繁杂的信息迅速作出正确判断的艺术家无疑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能够汲取传统的精华又敢于挑战传统,大胆的革新创造,艺术作品要能使人耳目一新,为绝多数人所接受,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既要不断的尝试,又有突破人的常规认知。没有渊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扎实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艺术家明确的艺术态度即是其艺术选择的方向。当艺术家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有了相对独立的艺术见地,加以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作品才会形成自己风格。而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或者高低,它的标准是什么?这需要人们去商榷。例如罗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得写实,不是指外在的写实,而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内在的精神,自然的,和谐的,能令人感同身受的美,这才为世人接受,敬仰的艺术,那么他的作品就是美的,而这里对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也是显而易见的,对美的认识也是相同的。
2.罗丹的一生为雕塑艺术花费巨大的心力和物力,他追求的是什么?是美,是对艺术家自己和对观众都客观存在着的美,永恒不朽的美。
诚然,自然是美的。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绚烂的色彩,云水的波澜,健康壮硕充满力量的人体等等都是美的,这些美不是艺术所能完全实现的。艺术的目的,是将这种瞬息变化的“自然之美的印象”,借助雕刻的手法保留下来,使其永久化、普遍化。显而易见,这是艺术的目的,但美仍来源于自然。[3]
绘画和雕塑作品中表现自然的美并非刻画自然的表面。如果仅仅是细致真切地描摹自然印象,照相机的功能更快捷。但照片没有“美”的价值,照片所摄非自然之真,唯有艺术才能真实表现自然。自然瞬息万变,处于动态中。照片仅是物象变化过程中摄取的一瞬,这种将动景转为静景已经不是真相。动态当中蕴含了生命,艺术表现生命就是在刻画内在精神,只有表现动态的生命才是艺术的真实。这就是艺术与照片的根本区别。艺术在于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动是自然的真相,因此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3]
罗丹刻画的自然不是刻画自然的表象,而是认真体会自然的精神,将自己的精神理想和冲动贯穿到物质制作中,使物象精神化。正因为罗丹的的精神世界里有物化的形象,才能将精神赋予到物象中。因此,罗丹的雕刻从物象的内里,表现出精神生命,不在意外表的光滑完美。他的作品充满生意,动态鲜活,将物象精神化。[4]
自然状态下的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的眼中仍然是美的,生死病老,哭笑悲苦在罗丹的手中真实化,蕴含情绪和意志,具有生命的动态是美的。
罗丹塑造的形象不仅表达了人类普遍的喜、怒、哀、乐,他还倾注了时代精神。罗丹的艺术品中基本反映出三种精神内涵:(1)劳作。劳作正是19、二十世纪提倡的时代,劳动神圣而光荣;(2)精神劳动。十九、二十世纪科学工业发达,社会对精神劳动的重视在艺术家的雕塑创作中得以体现,例如罗丹创造《思想者》。(3)恋爱。人类对精神和肉体的结合有永久的追求,作为艺术家罗丹在他的雕塑作品中深刻表现了这一主题。
艺术家必须先肯定了对象的美属于客观存在,进一步完成心理适应的过程,研究对象的美为人们所接受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透过表象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和内容等,由此才可以建立起真正对象的美。
总而言之,罗丹的“艺术之写实”向世人阐释了艺术的创作需要对生活认真地体悟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从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反复证实: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艺术是生活的理想再现。因此,艺术家创作的真实存在于人类对美的精神追求和自然本真的美。
[1][法]奥古斯特·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2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9.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法]亨利·马蒂斯.画家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
(责任编辑:刘忠义)
J30
:A
:1671-752X(2014)01-0038-03
2014-01-28
索峰(1979-),女,山西朔州人,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工笔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