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飞 王彦长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目前铜陵市旅游路线主要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有色公司展览馆─城市铜雕塑─铜工艺品生产厂家(或铜商品市场)─金隆公司(现代生产线);铜都新览:天井湖公园─铜都广场─城市铜雕塑─螺丝山公园─铜商品市场;东部景区一日游:王荆公书堂 (大明寺)─陈翥纪念亭─金榔景区─凤凰山景区;沿江揽胜:老洲“太阳岛”─大桥公园─古镇大通景区(水族馆、大士阁等)─天目湖景区(度假村、白鹭岛等);东湖休闲一日游:卡丁车、网球、骑马、射箭、垂钓、碰碰船、棋牌、风味小吃等。
客观地说,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够平衡,旅游产品品种的开发不够丰富,且多数旅游文化产品停留于原始的、分散的、仿制的阶段,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创新元素不足,与文化、科技尚未深度嫁接。旅游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多样性较欠缺,联动不力,尚未形成较理想的产业链,没有产生规模效应。而且旅游文化产业营销力度偏弱,没有拓展应有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所以,铜陵市还需要下大功夫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营造气氛更浓郁的旅游文化大环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创造精神财富,是处于新时代铜陵的战略选择。今天的铜陵正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壮大提升优势产业,从古铜都转型为世界铜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地方试点迈向国家示范;扶持发展非公经济,从做大规模到做强实力;建设和谐幸福铜陵,从为民解忧到让民舒心;保护开发铜都文化,从文化名城到文化强市。这些都为铜陵的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对一个城市来说,战略的高度决定城市发展的高度,随着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日渐加剧,融战略定位和战略安排于一体的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将日益突显[1]。就铜陵市而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抑制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空间,不能充分带动整个城市其它行业的快速发展。
铜陵市铜雕塑和艺术品产业虽然发育良好,具有成长为龙头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但从进一步发展角度看,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行业整合度不高,没有形成市场联合开发格局和品牌联动效应,抱团闯市场意识不强,导致国内和境外市场竞争力度不够。其次是仿制多于创新,铜艺术品生产比较多地停留于仿制,创新元素不足,产生不了市场轰动效应,产品附加值较低。再次是融资力度欠缺,企业经营过多停留于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市场和资本运作不足成为制约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时期,应进一步发挥和扩大已有品牌优势,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推进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将其建成为铜文化品牌,构建创意创新平台。促进铜文化与铜经济的深度融合,务必将创意转化为产业成果,丰富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园区化建设,鼓励铜文化企业以资本和市场为纽带,加快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发展步伐。
从近几年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其发展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徽风铜韵特色的新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文化、科技嫁接深度不够,创新较少。不少产业发展思维狭隘,单调有余,灵气不够。
要做好铜陵的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放飞思维,加强创新,加强融合,加强嫁接。纵向思维要向历史深处拓展,向古人要创意,要旅游文化产业新元素。横向创意要向周边无限扩展,要有大思维,跳出铜陵看铜陵,大胆吸纳周边文化元素做新文章,做好铜陵旅游文化产业的文章要有大视野,要深入挖掘青铜文化内涵,精心打造铜文化品牌新产业,系统整理皖江流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元素,自觉融入皖南徽风文化圈,通过文化、科技与旅游的有效嫁接融合,努力形成具有安徽铜韵特色的新文化产业。这些,目前都尚未得到深度发掘,充分展示。
从《商周青铜壁》、《起舞》、《山水之门》等形态各异的铜雕妙作,到铜商品市场琳琅满目的铜艺术品,都是铜陵文化禀赋和城市性格的生动体现。这些铜雕作品已成为铜陵市亮丽的风景,铜工艺品也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高雅纪念品、馈赠的高档礼品。
尽管如此,但从旅游文化产业营销角度来剖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知名度与吸引力都不甚理想,游客不多;铜文化产品营销力度尚有很大拓展空间,没有集中足够的火力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虽然也有部分销往海外,但不成规模,每年虽有国际铜雕大赛,但由于营销管理、宣传力度不大,还是没有形成大气候。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由于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带有非常鲜明而独特的文化色彩,因此,旅游业也被称作为“文化旅游业”。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特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谁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又因为旅游文化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就业机会和生产总值,人们又将旅游文化产业看作是21世纪朝阳产业。[2]从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来看,虽然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在不断地提升,市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文化活动也在不断开展,但总体来说,与先进地区比较,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打磨还显粗糙,社区联动不够,全方位立体活动较少。还需要下大功夫营造气氛更浓郁的旅游文化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铜陵,从而反过来促进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的更快发展。
进一步发挥旅游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性作用,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壮大。大力推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服务外包、旅游休闲、文化艺术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集聚。彻底改变传统的旅游文化理念,除常规性服务外,要更加注重营造精神层面的内容吸引游客的感官。加强动漫产业国际合作,积极承接国际动漫外包业务。加快文化演艺市场的开发,积极培育演艺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扶持演艺公司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演艺市场。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机构,努力开拓高端文化培训市场。突出重点领域,实现产业倍增。铜陵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铜陵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铜陵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打造以生态绿色、青铜文化、江南民俗为内涵,建设集学术交流、演艺娱乐、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等十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振奋人心,这是一幅宏伟壮丽的蓝图,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体现这些景区的集聚效应,使其各显优势,相互辉映,集群发展,联动共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创新力、竞争力、吸引力。作为中国古铜都,历史上有数量可观的名人光临过铜陵,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都是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为此,应该专门建设一座铜都名人铜像馆,请名家设计,并配合光电技术,营造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以名人效应展示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增添其创意魅力,将其塑造为铜陵旅游文化的一个亮点,吸引海内外游客。
在拓展铜陵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决策者要有大视野、大手笔,努力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大格局。不仅要深度挖掘并大力张扬铜陵的青铜文化、山水文化、特产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市镇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底蕴、特色,还要把芜湖、南陵、枞阳、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大王洞等元素纳入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思维的视野中,做足铜池一体化文章,打出九华牌,努力构造有山有水、有动有静的旅游文化大格局。
铜陵秀美的山水吸引着古代李白、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王十朋、杨万里、李纲、汤显祖、王阳明、王士祯等历代名家来此观光,题咏酬唱,留下了数以百计、传诵不衰的篇章。如何整理和激活这些宝贵的财富,是深层次发展铜陵旅游文化产业必做的一项课题,“一望之中万象新,铜官宝嶂悉生春。风光拼取收囊底,宦况于今也不贫。”这是宋朝王十朋写于铜陵的《富览亭》一诗,气度恢宏,境界豁达,热情赞美了铜陵山河壮丽的春色。在大视野的思维中,我们也要做到“风光拼取收囊底”,通过鼓励文化企业积极融入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塑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引导文化娱乐经营向连锁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中国古铜都”,已经成为铜陵的“身份证”,成为铜陵人的骄傲和自豪。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万迎山、罗家村古冶铜遗址上厚重的炉渣,依然透着幽远和神秘,闪烁着三千年青铜文明的熠熠光辉,给我们留下奋斗的精神与无尽的思绪。铜陵——以铜立市,以铜建市,以铜兴市,三千多年的青铜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们。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铜陵以先人一步的文化自觉意识,率先祭出这面古色古香的大旗,先后成功举办11届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首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第二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以“铜韵·梦想”为主题,将于今年十月揭幕),广邀四海宾客,汇聚山水铜都,巩固了铜陵的中国古铜都地位。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园,错落有致地安置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件具有国际水准的铜雕艺术品,成为展示璀璨夺目的铜雕艺术的一个绝佳景点,闻名国内外,正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丰厚的青铜文化历史积淀,为铜陵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以前瞻性战略眼光,进一步提出构筑“世界铜都”的目标,铜陵市“十二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将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凸显特色,做亮品牌。
铜文化是铜陵旅游文化产业的“魂”,抓住这一特色,是加快铜陵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捷径。未来若干年,铜陵市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和主要兴奋点,将集中在这一领域。以铜文化为主题,结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建设新型高端牵引性项目,是未来一个重点努力方向。大唐芙蓉园,以古都西安盛唐文化为依托,打造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形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被评价为“为沉睡的古都西安擦亮了眼睛”。借鉴这一模式,铜陵市规划成型的“青铜帝国”项目,将在“十二五”时期实施,建成后将能大大提升铜陵文化产业水平,并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同时,还要积极开发铜陵市以铜工艺品为龙头与标志的旅游商品,提高有关企业的研发、生产能力,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购物需求,充分发挥旅游商品在促进旅游产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铜陵市要有步骤地重点建设几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力争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国际铜雕大赛、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做大做强,办成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弹唱铜陵经济文化最强音。到那时,铜陵的旅游文化产业将会是满园春色,姹紫嫣红:既有乡村风情,又有城镇韵致;既有传统民俗体验,又有现代文化科技;既有生态人文景观,又有人造主题公园……;铜陵文化消费市场将日趋丰富,文化产业体系也日益完善,由中转旅游变成目的地旅游将不再是美好的设想,国内一流的铜文化产业示范城市的口号将被唱响。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客体文化的划分也必然符合文化的内在关系的划分。文化是人在一定时空阶段中积极展开生命活动的类化物,蕴含着三种主要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人与社会的行为转化关系、人与自身的自我意识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及人与社会的行为转化关系中因物感生的精神部分就形成了旅游客体文化。[3]旅游资源具有作为旅游客体的基本属性,但旅游资源与旅游客体不能完全划等号,一切可供旅游主体游览的对象才能算旅游客体,或者说旅游客体未和旅游主体发生联系之前,就不能划入旅游客体的范围。一部分未经开发的未被人类认识的旅游资源,只能算是潜在的旅游资源,不能算是旅游文化中的旅游客体。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客体的行为过程。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文化就是产业,文化就是经济。[4]文化旅游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还是一个很好的推介、宣传工具。[5]
铜陵是“八宝之地”,可挖掘的旅游文化资源甚多。史书记载,凤凰山一带种植牡丹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作为中药材栽培。最初人们对牡丹皮的获取是取自野生的牡丹,但野生的牡丹资源难以满足需求。人们便开始了对野生牡丹的驯化栽培,研究证明,铜陵凤凰山是我国最早将野生牡丹作为药用驯化栽培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没有凤凰山药用牡丹的生产,中国牡丹这个大家庭中就不会有“凤丹”这个特殊的成员,“凤丹”的根在铜陵,在凤凰山。而且,铜陵的观赏牡丹也是国色天香,枝干高大挺拔,花朵肥硕丰满,五颜六色,娇艳富丽,有洛阳、菏泽、铜陵牡丹“三分天下春色”之说。生姜是铜陵“八宝”之一,以其“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等特色而闻名。铜陵种植生姜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北宋年间曾被钦点为朝廷贡品。姜制品销售范围为周边县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欧盟等市场。铜陵生姜曾获得中国知名品牌、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等荣誉。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铜陵今天的凤丹节、凤丹文化与生姜文化。天井湖的水色山光,自古为文人墨客所称誉,水面被堤山分隔形成南湖、北湖和东湖,南湖中的中州岛上有名胜“天井”,井水终年高出湖面近两米,古往今来,从未干涸。园中有“五松胜游”、“夜吟闻轩”、“木鱼红鳞”、“三千画卷”、“天井三度”、“湖山争艳”、“动物园景”、“红庙墩”等八大景区。然而,对此类旅游文化资源,策划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更是不够。如,据史书记载,红庙墩是大诗人李白夜访村妇老媪之地,但后人却知之甚少。
既要继续多方面深度发掘铜陵潜在的旅游资源(如铜陵市的一些文化古迹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修葺、开发),还要在深挖铜陵旅游文化的基础上,融汇新元素,突出铜文化这一核心,赋予其新的文化与内涵,并上升到打造城市名片和发展特色产业的高度,更要高瞻远瞩,聚焦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健力量和最富发展前景的领域,“十二五”期间,铜陵市要着力提升产业品质,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重点培育与铜陵市产业密切相关的创意群体,推动创意平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集聚文化创意人才,强化文化创意设计理念,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品牌,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积极打造“数字铜陵”,引进培育动漫企业,促进动漫产业链的开发与完善,利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
[1]王明煊.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疏仁华,王跃飞.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2).
[3]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叶林海,佘国华.海西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和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