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鑫淼,杨 军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1]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两大支撑体系。河南省因其悠久的历史与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行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农村文化,体育作为文化的构成要素,农村体育文化遗产同样别具特色。新时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关注农村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同时,要对传统的农村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农民是农村体育开展、实施与服务的载体,以农民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同样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现阶段学者关注河南省农村体育的焦点集中于现状研究与对策, 而农村体育的薄弱是显而易见的,所提对策的实践意义对农村体育发展的现实价值来说也值得商榷。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农村体育更是薄弱中的弱势群体。农村体育的发展过分追求外界对其的重视总显现的杯水车薪,如何实现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1)实现发展模式“由单纯的由外带内,到内外的互动结合”,政府的投入与社会的关注是物质的保障,农民的需求是精神的助推器,二者的脱钩是现阶段农村体育发展的症结之一,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2)扩大农村体育的外延,农民不仅仅是农村体育服务的对象,更是开发与实施农村体育的载体。关注农村不仅仅是关注农民的健身与娱乐,更要让农村体育成为农村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农民创收的手段。
本研究从联动效应的视角出发来探讨河南特色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了经济投入的增加、农民工回流的加速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而这为联动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软实力(民间传统体育、农村体育旅游等)的提升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角色的转变同样丰富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职能。联动效应在此背景下的存在正是现阶段发展河南特色农村体育的定位。
“经济是上层建筑”,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从河南省财政厅所公布的2008—2012年的数据来看,对“三农”工作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平均增长幅度为29.2 %[2]。
这一时期正是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颁布并实施的过程。对“三农”问题的财政支持,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相对于“三农”问题的其他方面,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仍显单薄)。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动员。
河南省农村人口大省的身份决定了其农民工队伍的庞大,同时对农村人口年龄的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关注,同样引出了对这类人群的体育关注。农村体育的发展与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脱节,其原因之一是农村人口构成的特殊性。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农村人口的回流现象加速,这势必会对改善河南省农村人口的现状发挥一定的作用。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专家分析,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人数将逐渐增加,也将对人力资源利用模式、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3]。农民工的回流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人口构成的现状。农民工的回流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自身所具有的体育意识与习惯所带来的对儿童、对老人的联动影响,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外互动”提供了新的动力。
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自我需求将会加大,人本位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人的自我需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本位是外界赋予人发展的权利,同时更是关注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在人本位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内在层面的提升是关键。作为农村体育载体的农民,其内在素质的提高同样是实现农村体育发展“内外互动”的精神动力。这一动力来源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经济联动与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本位定位的要求。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农村体育的联动影响,更多的体现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以外带内”的联动效应,河南省农村人口多的现状既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同样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功能上,表现在河南省农村人口构成的特点上,作用于农民自我发展的人本位定位上。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良机,为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血液只有流动才能发挥功效,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内外的互动”。
农村体育往往以体育中的弱者自居,河南省农村体育的研究现状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但需要指出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是内质的提高。着眼自身,抓住外界的机遇才能实现农村体育的更好发展。而中原经济区建设正是外界所赋予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在此机遇下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既要突出河南特色,又要起到完善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功能,以求为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奠定基础。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 ,以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达10项[4];还有诸如秧歌、腰鼓、龙舞、狮舞等传统舞蹈,这些或多或少让人们与农村联系起来。的确现有的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农村,而河南省广袤的农村面积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孕育的土壤。
植根于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现实中的发展却是与农民践行渐远;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域局限性对小范围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太极拳对陈家沟的影响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源与农村有关,那么它的产生必定离不开农民的认可与喜爱。
带有部分农村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正是河南特色农村体育发展的助推剂。这种产生于农村体育内部的事物,正是自身发展的突破点。这种突破既是对农村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更是对农民需求的迎合。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丰富,体育文化的传承既要将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又要完成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河南省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农村体育商业化发展提供物质的保障,在此背景下的农村体育旅游应该得到关注。陈勇在《我国武术资源深度开发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资源开发不足;定位不清晰;文化挖掘不够深与区域横向联合不够”[5]现状。虽然河南武术文化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再加之农村体育的弱势地位以及资源影响力的局限性,农村体育旅游的开展缺乏理论的指导与实践。
农村体育旅游开展的种种局限并不能掩饰它的功能,研究表明体育旅游对促进河南省部分贫困乡镇的社会体育、体育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具备自然资源的地区更为显著[6]。借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或借助自然旅游景区中的现代体育项目(如漂流、越野赛等),以实现带动当地农村或周边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从而达到农民创收的目的。
农民作为农村体育的主体,实际上是农村体育最大的人力资源储存库。农村体育的发展要认识到农民体育观念的转变,政府要通过引导与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培养农民自我开发意识;同时要注重对农民体育产业意识的教育[7]。农民对体育的主体意识的提高,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之源。现阶段国家在农村体育方面的政策与资金的投入只有与农民体育主体意识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农民体育主体意识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宣传,更需要农民所喜爱的民俗体育与项目的开发。
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着制度管理的不完善、体育师资短缺与场地器材的缺失等不足[8],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同样面临着类似问题[9],农村学校体育的种种问题导致其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但农村学校体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体育教师能力的开发在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是对农民体育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体育带动农村家庭体育的开展,这种模式对农民自主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全方位的开发。《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农村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在保持其人力资本存在量的同时,尽力实现其资本价值的升值”。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构建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10];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化农村体育专业大学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要充分发挥这一人群在假期间的体育影响力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现有农村体育指导员由于其志愿性和组织管理的不健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健全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管理体制,引入相应的商业运作,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与关注;此外,外出农民工的返乡所带回的体育习惯与意识同样需要重视。
现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全方位体现在人员构成的广泛性上,这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优势。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其质量的全方位上仍然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需要完善现有的农村体育管理制度,需要将现有的体育人力资源化零为整,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更应该注重由外向主导型到内外互动型的转变。农村体育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的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联动效应。农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在实现娱乐与健身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让体育成为农民创收的途径。这其中农民体育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基础,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量与质的提高是保障,只有各方位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力往一处使的功效。
农村体育的弱势地位,简单的归咎于资金投入的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失与场地器材的缺乏是片面的。外部环境劣势的影响仅仅是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表象,究其原因在于质的发展没有跟上,农民体育主体意识没有形成,农村体育的发展定位比较模糊,对现有农村体育资源的整理与开发远远不够。
农村体育的发展仅处于被动的局面,是难以有质的提高的。实现由“单纯的以外代内,到内外相互结合”需要农村体育的发展从自身着手,河南特色农村体育发展更是如此。想农民所想,给农民所需,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基于农村文化,在保证农民受益、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同时,建立起农民体育主体意识。
农村体育的发展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但其间接服务对象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人,它对新农村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广阔的视角对待发展。河南特色农村体育的发展只有着眼自身,发挥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才能将双方的互动效应发挥到最大,实现双方的共赢。
[1]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Z].2010.11.
[2]河南省财政厅.数说图解预算报告(2013)河南省十二大一次会议参阅材料[Z].2013.
[3]新华网.中国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节后农民工“回流”现象明显[N/OL].2012.
[4]马磊.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326-330.
[5]陈勇.我国武术资源深度开发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2):36-42.
[6]马志强,杨吉春.体育旅游对促进河南省部分贫困乡镇体育经济发展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05(2):38-39.
[7]杨洪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4-47.
[8]于向,马跃琪.我国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54-1255,1274.
[9]曹永跃.河南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5):92-96.
[10]刘睿.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大学生村官群体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3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