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迪
沉香有着独特而高贵的香味和气质,不仅结缘佛教,很早也得到了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古人认为香气有养性、净心、养德之用。现在,香道文化又迎来复兴和发展的机遇。
著名沉香鉴赏家郭雪女士精心打造的木莲堂香道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昆仑饭店的大堂东侧。在那里,她给我讲述了自己最早结缘沉香的经历。
“十年前的仲夏,走进那个清幽世界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香的世界。晌午,主人并没有急忙招呼我们进屋,而是将手中没有喂完的桑叶碎末仔细地撒在水面,等鱼儿吃完一部分,再撒一点……或许是感受了他闲适的意态,我似乎慢慢感受一种身心合一的自然和舒畅,顿时产生了想留下来的念头。‘人生就是过客,能留下来的,是你对身边的事物许以默契。’主人将我们让进屋,话很轻,像说给他自己一样。
“一进屋,几缕青烟卷着淡淡香气飘散在屋里,迎面沁入心脾。正对面的佛龛旁,一尊似朽木的物件格外醒目。这件朽木看起来敦厚古朴、油脂褐沉,仿若祖灵、非端似端。正在我好奇之时,主人走到一架琴榻边抚弄了起来。古琴悠扬、清香缕缕,刹那间,嘈杂的世界顿时岑寂,不自觉中我竟闭上眼睛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良久,主人说:‘喝茶吧。’后来我才知道,那件外形嶙峋而立、颜色枯黑似朽的千年古木就是沉香。”
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由一类特殊的香树,混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之后,“结”出的一种固态凝聚会。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沉香的形成需要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年,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本身就是一种气节。百炼成粹,人间至宝,得之至福。看香,识香,品香,藉灵木之气洗涤心殇,这是与沉香“醉”浪漫的事。
香,上见“禾”,下见“日”。禾为万物生长,日含日月精华,香象征着生命的旺盛不衰。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其始于春秋,成于两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流行于明清。
尤其在宋代,香料的应用和推广到达了巅峰时期。《宋史》卷一八五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博,故以官为市。宋代宫廷里普遍使用沉香。宋代上至天子,下至文臣都对沉香情有独钟。北宋“书画皇帝”宋徽宗在《听琴》一画中,就是以一炉香为伴操琴。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素有米芾爱石、黄庭坚爱香之说。史书曾有记载,黄庭坚友人贾天锡曾以“意和香”沉香换得黄庭坚作小诗十首,其中一首黄庭坚 这样写到:“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黄庭坚对“意和香”的品评“清丽闲远,自然有富贵气”,并感觉自己的小诗“犹恨诗语未工未称此香耳”。赏香品香,于古代文人士大夫而言,实乃他们的精神食粮。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延续了宋元时期对香文化的垂爱,社会用香的风气持续高涨,香艺也日趋成熟。在宫廷礼制中,用香已是一项重要内容,祭祀、朝政、典礼等诸多重要场所都必焚香。清代皇帝多笃信佛教,自然将沉香视为珍贵的供佛宝物。据典籍记载,乾隆皇帝曾四次御笔书“便有香风吹左右,似闻了义示缘因”的对联,寓意:每当佛前礼事,焚香沐浴,清新的香烟缭绕于空气中,仿佛听到了义法师在诵经释法,告知世人今生前世之缘因。史载宋时“一两黄金一两沉香”,至明清已成“一寸沉香一寸黄金”。等重量到等体积的转变,预示着沉香资源的稀缺。
寻访古迹千里,终需落脚现实。如今的我们,深处繁华都市,常见霓虹酒绿,归隐之心恰恰难觅佳处。其实,佳处并不远,常在心头驻。有人说“心有沉香,何惧浮世”,想必形容的便是这种超脱的境界。
沉香是金针渡人的那根金针、是刺穿虚伪假面的缪斯之剑,当都市里的喧嚣归于平静,当红尘俗世融化于一缕青烟……那些经过的岁月、流失的时光,却也正因此而沉淀下来的香味,或许才是我们唯一的财富。
郭雪女士的沐莲堂香道馆作为一个高端艺术会所,致力于对沉香奇楠文化的研究。香道馆不仅以高科技的生物技術对奇楠进行优略评判,而且有一流的鉴赏团队,从而保证了对奇楠品质、品味的把握,为奇楠爱好者提供从识香、闻香到鉴香一系列全过程的体验式服务。
Q: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使用沉香的记载,它的使用主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郭雪 沉香不仅是大自然给人类珍贵的馈赠,是人人向往的宝物。在佛教中,沉香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沉香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沉香木雕刻的念珠、佛像等是珍贵的佛具,沉香制作的熏香不仅被用于礼佛,而且还是参禅时的上等香品。《悲华经》、《毗耶婆论经》中,将沉香详述为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也有记载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的香积国土,《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沉香有使人修行渐悟的环境,它与其他的风水景物和谐相容,营造出一种祥和洁净的环境,更能使人心明性悟。
因为沉香有着独特而高贵的香味和气质,很早便得到了王公贵族的追捧,古人认为香气有养性、净心、养德之用,使得宫廷很早就有熏香之习俗。如随炀帝便喜在除夕之夜焚烧沉香几百车,数十里内范围上下黎民均可闻到此香。南唐后主李煜用沉香等香木建造了“临春”、“结绮”和“望春”三阁,他还指定宫女洒香粉,以保持沉香香味不减之势。
而至北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沉香与其他香药一样成了重要的进口物品,宫中也成立了“香药库”,设立官员专门掌握香药进口事宜,有的官员级别还可达正四品大官之职。上行下效,宋代文人也盛行使用沉香,他们作诗填词要焚香,抚琴赏花要焚香,宴客会友,独居慎思都要焚香。焚香的材质也是多样的,然能焚沉香乃为上品者。苏东坡特别喜欢沉香,他曾作:“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沉烟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有词赞沉香“沉水卧时烧,香清酒未消。”
明清以降,上至宫廷下至平民都喜欢品香、闻香。在很多宫廷的医史典籍中都记载有古代的帝王嫔妃们使用沉香熏香并以此来养生的方法,特别是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每天都必须要在自己的宫内熏香就寝。而且在阿拉伯等国家的王公贵族们更是至今都还有着熏沉香以及在身上涂抹沉香精油的习惯。在一衣带水的日本,王室至今都还有着熏烧沉香的习惯,并且更是将香文化发展到了香道的境界。
所以说,宗教的和皇宫贵族们的使用促进了沉香的发展。
Q:在沉香的发展过程中,沉香与佛教的渊源是否最深?
郭雪 沉香予人以祥和洁净的环境,与佛家渊源的确颇深,品香能使人内心欢喜,心明性悟。如果以佛理来看沉香的话,世间万物,因果有序,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沉香的结香需要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可谓凝气聚神。品香能拂去人们心灵上的污秽,使精神超越尘世,灵魂得以感悟和净化。香是人生命的向往,香的世界是使人身心舒畅的世界。
香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性命之学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大有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一条无形之脉。
Q:香文化走进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并蔚然成风经历了怎样的的过程?
郭雪 春秋战国时,香便是历代先哲、文人士大夫们竞相追逐的一件雅物。五代罗隐有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便开始有了“品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至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在宋代,文人生活中有四大雅事:品香、斗茶、插花和挂书,品香被排在了第一位。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也以香烘托其庄严。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所以说中国是一个特别爱香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香为敬,以香为友,爱香用香,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浓郁而又绵长的香文化,而沉香则是中华香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Q:沉香在中国古代有着规范的用香活动与礼仪,包括了那些内容呢?
郭雪 其实沉香代表的是一种“香”文化。香在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
色,从中国古代秦始皇时期就开始使用香,尤其到宋朝,更是发展出焚香、品茶、插花、挂画这些精神生活事宜,最重要的还有香席活动。香席既不是与改善气味有关的熏香行为,亦不是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焚香。事实上,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来进行的文化活动,所以也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香席是通过用香来学习、提高涵养与修持后,而升华为心灵飨宴的一种美感生活。
香席所用的香,以沉香为主。沉香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如果
说,千年来有一份氤氲一直停留在国人心尖,那便是沉香。通常,沉香被用作品香、雕件、文房用品。东汉时期,便有了沉香的相关文献记载;魏晋时期,熏衣流行,焚香已被视为雅事;隋唐时期,沉香从域外输入,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述“法华诸香”时,就有“沉水香”的记载。古人曾把品香与斗茶、侍花和挂画并称为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无数以品香为题材的名诗佳句。
Q:沉香因“沉静内敛”的特性被人们视为修身养性的佳品,这方面您可以
具体谈谈吗?
郭雪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沉香是高贵生活的代言。曾有“此物只应天上
有,不曾入凡尘”的比喻。在文人和艺术家的眼中,沉香是大自然最神奇朴素的赠予品,彰显着自然博大的胸怀、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收藏家的眼中,沉香是历代文明的体现并有着不可估量的收藏价值及经济效益。在宗教人士的眼中,沉香又是神明给人类的一个信物,借着它的神力可以通达神意,领会世界万物的真谛。
而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提高,熏香已成为体现生活品位、点缀生活的日用品,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盒香品,找到自己喜爱的香型,好让自己一整天都沉浸在和谐舒缓的清新气氛中,每天都乐在其中。点上一根高雅的沉香,香气清新芬芳,不仅能改善空气、振奋精神,也是自身生活个性化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在卧室里燃上一点沉香,不但有舒缓压力、助眠养生的功效,对治疗失眠效果更是十分明显的。
Q: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您认为沉香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郭雪 沉香形成皆因偶然之天成,它不仅包含了五十多种化合物,还有更多现代科学无法分析的物质与其融为一体,其特殊的芳香之气,无法找出任何一种物质可与之比拟,沉香实乃采天地之合香,幽清而沁人心脾。
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沉香不仅具有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治久心痛、脾胃素弱之功效,而且还具有调节人体五脏、益精壮阳等功效。据《大明本草》记载,沉香“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泄冷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沉香香气入脾,去恶气,清人神,理诸气调中,补五脏,止咳化痰,暖胃温脾,益精壮阳,通气定痛之极品。”
香,是润德之物。沉香有一种与世无争、宁静淡泊的品性。爱香人随着对香的深入认识和感悟,其性格、气质都会悄然发生变化。
沉香的性格是安静的、平和的,这一点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尤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现代人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压力和烦恼,借沉香可以使我们内心安静,宁神开窍。沉香清淡优雅,适宜远闻,令人提神醒脑,激发灵性。而当我们休闲与家人休闲小憩闲谈时,燃一点沉香又能提升生活品质。对外,它可以净化空气;对内,还能调节气场,使人阴阳平衡,这对时时处在繁忙工作压力下的现代都市人最有裨益。
Q: 听说您最近又收藏了一件价值达三百余万元人民幣的“伽楠香木镶金栗寿字手串”,您是如何看待这件藏品的呢?
郭雪 这是一串雍正时期的伽楠香手串。共十八颗伽楠串珠组成,打磨精细。(伽楠即奇楠),其中两颗结珠与佛头为伽楠香珠镶以金粟,其工作量比普通伽南串珠多数倍。伽楠香之古朴与金粟之辉煌交相辉映,华美而不失质朴。木珠大小相若,形材无异,虽素面无纹,但亦散发着淡淡幽香。其为沉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有异香,王室之甚爱。清代雍正、乾隆都笃信佛教。
广东督抚和海关官员常向宫中进贡伽楠香手串。据《宫中进单》记载,“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广东巡府杨永斌进伽楠寿珠一盘”,当指此类器物。串原为佛家消除烦恼障和报障的佛珠,其特定手串颗数有特定佛法含义,“十八子”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这件极为珍贵的伽楠手串是我从拍卖会上花300 余万元人民币购得的,但我认为这个价格很值得,虽然是个小件,但它丰富了我的沉香收藏,所以从我见到它的那一刻,我就决定要收藏它。
另外,在沉香所做的手串中,由奇楠制成的非常罕见,而其散发出的淡淡的幽香不仅可以醒神清脑,独处一室时还会让我内心心若止水,忘却俗世纷扰而感受沉香那采自天地之灵气的沁人心脾之幽香。(未完待续,下一节郭雪将集中谈及沉香的具体知识及入门、鉴别等收藏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