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骂”是一种怎样的“幽默”

2014-02-11 11:05徐贲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3期
关键词:失败者脑筋心理学家

一篇题为《网络上一天到晚骂爹骂娘骂政府的都是些什么人呢》的网文说,“据本人长时间的观察,一天到晚骂爹骂娘骂政府的人,除了白皮猪、倭狒猴等外来杂种外,国内主要是这么一群人:JY、轮子、运运和一群社会最底层的穷鬼……”指责人家骂不对,自己却开口就骂,且用混名、绰号、脏字油里油气地“笑骂”,这在网上时常可以看见。

在中国,“笑骂”似乎并没有贬义。笑骂的人自以为有说笑的本事,所以觉得挺能耐,挺“幽默”。别人也有这么以为的,因此有了不该有的容忍甚至怂恿。

文明的社会应当自觉抵制这种笑骂,因为它是一种恶意攻击的“幽默”。心理学家拉普在《机智和幽默的进化理论》一文中指出,幽默可以是人类进攻天性的一种表现方式。拉普把进攻性幽默与原始人类的身体攻击联系起来,他指出,笑最初发生的环境之一便是战争。在战斗结束的时候,胜者发出“哈、哈、哈”的声音来纾解紧张情绪,笑声也因此成为胜利的象征。

失败者经常遍体鳞伤,狼狈沮丧,模样古怪,因此显得特别可笑。旁观者笑,看起来是在嘲笑失败者的表相特征,其实是在心理上与胜者认同。这是一种人类本能的“势利”。嘲笑经常以弱者、失败者、身体残疾和智力愚钝者为靶子,便是因为这种势利本能至今保留在人类心理中。

随着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从体力转向智力,争斗变得不仅需要用拳头,而且也需要用语言,字词因此成为危险的武器。使用字词进行攻击是否公平、是否有规则,不同情况下会有相当不同的表现。笑骂经常是一种乱骂、谩骂、滥骂,也就是毫不讲规则。这是一种不受约束的攻击行为,明显包含着未能得到文明改造的野蛮因素。

与笑骂不同,在人类文明的初始之时,智力的字词较量就已经开始接受规则和约束了。人们往往以猜谜、赌智的形式来进行,猜胜的便发出笑声,猜输的便神情沮丧。希腊、埃及、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里都有这样的故事。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斯芬克斯的故事了,猜不破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会立即丧命,后来俄狄浦斯猜破了这个谜,斯芬克斯跳崖自杀。

带有原始幽默意识的猜谜比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典型的例子便是“脑筋急转弯”,在中国和美国都很流行。我邻居家几个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弯,这在美国叫“猜谜”。有一次,我在旁边看他们玩,他们让我也猜一个:“骗子死了之后会诚实吗?”(Will liars be honest after they die?)我说不知道,他们听了哈哈大笑,说,“No, they wont. They lie still after they die。(他们不会诚实,他们依旧撒谎。Lie still 是个双关语,可以是‘继续说谎,也可以是‘死翘翘意思”。

这样的“谜”是一种经过文明驯化的攻击性幽默,进攻性仍没有完全消除,但已无恶意。例如,说完了谜,孩子往往会加一句,“猜不出吧?”猜谜的人承认猜不出,便是承認失败,出谜的孩子便会得意洋洋地笑起来。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游戏化的“胜利者之笑”,其目的和乐趣在于难倒别人,不让别人猜破。出谜的人因为别人猜不破而成为胜利者。我们因幽默中的“傻”而发笑,也是因为潜意识中有自我优越感:一个妈妈叫孩子去买火柴,火柴买回来了,妈妈一根也划不出火,就问,“怎么一根都不中用啊?”儿子说,“怎么会呢?我每一根都试过了呀。”

成年人阅读“急转弯”未必觉得这种谜有什么好笑,但孩子们玩这个游戏却会很开心,笑声不断。这种好胜心也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有些心理学家会强调脑筋急转弯是一种“智力幽默”,有助于“帮助破除固有思维,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希腊人早就认识到嘲笑的伤害性,柏拉图说,人在察觉到别人的弱点时发笑,笑是对他人的间接攻击。亚里士多德说,笑来自对他人的羞辱和贬低。阿拉伯人对笑有类似的认识。中世纪时,阿拉伯部落出征打仗时都会带着“讽刺诗人”。吉尔伯特·海特在《解析讽刺》一书里介绍,阿拉伯的讽刺诗人会在战斗前夕写作一种叫 Hidja 的幽默诗篇,嘲笑对方部落领袖愚蠢无能。开战时,讽刺诗人站在最前排战士的行列里,高声朗诵诗篇,以打击对方的士气。如果战斗胜利,讽刺诗人就会和最勇敢作战的战士一起接受荣誉的表彰。

在中国,嘲讽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刺向敌人的匕首”。但是,在今天的公共言论空间里,人们既不是两军对垒,也不是相互叫骂,更不应该彼此像仇寇一般相待,因此在运用嘲讽时也就特别需要遵守言语文明的规范。

徐贲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失败者脑筋心理学家
谁更难过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读失败者的传记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胜利者和失败者
胜利者与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