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心
没背景才叫“灰”姑娘
宋若昭生于中唐时期一个平民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另有两个妹妹夭折)。她们的父亲是个没有功名的儒士,别无所长,只能以教书为业。因此,姐妹三人先学经艺、后学诗赋,十几岁就成了才女。
她们本应该找个好人家嫁了,享受幸福。可是,能让这些读书识字的女孩子幸福的男子,只能是士子。而唐朝士子们理想的婚姻对象是名门望族之女,这样他们才能在官场上得到提携。嫁入官僚家庭?当时法律规定,官民不能通婚。既然情郎难觅,富贵难享,找个平民人家嫁了总行吧?也不行。平民娶媳妇重德、重财。宋家女儿虽然有德,却没钱,嫁谁去?
嫁不好,一般来说,无知无识的女子也就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匆匆忙忙走过此生;灰姑娘却必定心气高傲得很,想去参加王子选妃的舞会。
宋若昭和姐姐想出了比较雷人的办法:既然宋家没有男人来光宗耀祖,那么就由她们来当“男人”,光宗耀祖。
在唐朝,熟读诗书的男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有三条: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圣人能做的;也不能立功,唐朝不让女子参加科举,入仕更是妄想;唯一的出路,就是立言。
于是,宋若昭和姐姐写了《女论语》,以教育平民女子成为贤妇,从而“独美千古”。她们的野心很大,想要实现男人的最高价值——永垂不朽。
王子现身
中唐正是李唐王朝盛衰裂变的转折期:藩镇割据,朋党林立,天子威严不在,主流的传统价值被质疑……唐德宗终于想起了孔子的好。他要用君权神授、等级秩序的儒家礼法来维护自己的皇位。在后宫,他也命人按照儒家礼法来约束公主们的言行,可出嫁后的义阳公主照样骄横不法。德宗意识到,他需要另外一种力量,一种与强制和惩罰相反的手段——榜样的力量。
那时,宋氏姐妹正以才学闻名于世。忠心爱君的昭义节度使知道皇帝需要什么,就把她们举荐给了德宗。
当宋若昭姐妹出现时,德宗感到了安慰。多年以来,他孜孜以求的正统、礼法、尊严,在这几位女子身上找到了一丝证明——连女子都在学习,都在重视儒家礼法!看看她们写的《女论语》:“贤妇”的生活应该是每天五更起床,做好饭,清洁卫生,进行纺织,孝敬老人,照顾丈夫,料理家务,计算开支,勤俭持家……多么符合儒家道德!何况,她们还出身平民,无权无势,只有“才华”——正是德宗能信任的那种人。
对宋若昭姐妹来说,她们进宫的方式,是最为荣耀的“进献”。她们是惊喜的,尽管她们要终身不嫁、著书立说,但是,皇权所赋予的荣耀,她们抵不住。在那个时代,你的价值,只有在皇权的金光灿烂里才会夺目耀眼。于是,她们入宫面圣。
德宗用诗赋来考她们,又问了经史,之后对她们“深加赏叹”。
经历了灰色的窘迫、决绝的努力,在时代的映照下,唐朝灰姑娘正式“诞生”。尽管,她们和“王子”之间,也许不是那种叫作爱情的东西。
王子需要灰姑娘
灰姑娘故事的本质,是王子爱上了自己的需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灰姑娘最好能让王子永远需要她。
贞元七年(791年),宋家大姐若莘做了后宫秘书,掌管文书等。这就是德宗对宋氏姐妹的第一个需要。
有一天,独坐大明宫的灯烛之下,德宗寻找着儒家先贤足迹的时候,他想起了若莘,于是召她进见,谈论《诗经》。后来,德宗宠幸了若莘,又想拉拢若莘的两个妹妹。最小的妹妹接受了,但是若昭拒绝了。灰姑娘们,从这里开始分岔。
对德宗来说,这不啻当头棒喝,让他从曾经的美梦中清醒过来——宋若昭姐妹于他,更多的是一种榜样、一种工具,而不是女人,更不是爱情。他的帝国正内忧外困,他没精力去搞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学艺术。
这个现实,大姐若莘沉醉于爱情的惊喜里,小妹无知无识,只有若昭,从始至终都清楚。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灰姑娘从来没有资格选择王子的爱情,只能“被需要”。
德宗清楚若昭的意思。于是,他迅速摆正了她们的位置,让她们充当起第二个职能——宫廷女教师。他与侍臣唱和诗歌,让若昭姐妹也参与。然后,他夸奖若昭有气节、与众不同,又指着若昭和姐妹说:“她们可不是朕的宫妾,是跟你们一样的学士先生,是妃子们的老师……”
爱情破灭,若莘接受了现实。之后,她作为德宗的耳目,成了德宗掌握后宫的眼睛。然而,德宗去世,他的儿子顺宗有不同的政见,自然要剔除所有碍眼的政敌,包括深居后官的前朝心腹——若莘。但是若莘运气很好,顺宗还没来得及收拾她就中风了,不久,被迫禅位给儿子宪宗。宪宗也需要宋若昭姐妹。有她们这种崇尚“妇德”的道德楷模在,必定会让后宫骄狂的郭贵妃知道那么一点点分寸。凭着这么一点点“需要”,若莘活了下来,一直活到宪宗末年。
如果说大姐若莘从前是暗地里介入政治,那么小妹则是明目张胆地踏入了权力的角逐场。她在文宗时期“论议奏对”,被皇帝看重,最终却因政敌的谗言而被赐死。
当姐姐和妹妹都欣喜地沉浸在意外的皇恩里时,只有若昭心里是清醒的。她已经意识到,无权无势无色的平民姑娘骤然入宫,甚至蒙受宠幸,都是皇帝的需要,并且不是某个具体皇帝的需要,而是这个巨大的权力体制的需要——一个象征、一个模范。什么爱情、什么恩宠,都是做梦。
灰姑娘不需要王子
若昭拒绝了德宗的宠幸,不是因为想将来出宫结识其他男人,而是因为想长久地扎根在这片红色的围墙里。她知道,投入任何一派,都会引火烧身——在皇宫这个可怕的权力结构里,若想活下来,只能永远被需要,被这个吃人的权力场所需要。
她明白,只有儒家妇德的道德楷模,才是这个权力场永远需要的。所以,她既不当皇帝的心腹,也不参与朝臣的帮派斗争,她只站在她应该站的位置,成为她应该成为的人。
这样的人情练达,使若昭历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被三任皇帝称为“先生”,被后妃、皇子和公主等人以老师的礼节来对待,并在死后获得超乎一般的荣宠。
后人很难确切知道,这位传奇女子究竟做了什么,能在那么诡谲的风云里生存下来,并获得殊荣。后人能感觉到的,是她的清醒——远离权力的争斗,也远离名利的诱惑,甚至拒绝了爱情的橄榄枝,只作为符号出现……
在断绝了人性的一切欲望之后,宋若昭终于获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
编辑/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