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辛亥革命爆发后,每天都有伤亡。于是,当时在上海开办医院与女校的张竹君成立了“中国赤十字会”,赴前线救援伤员。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个“大清红十字会”,是由原来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组而成的官立红十字会。武昌事变发生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上海绅商沈敦和对红十字会组织的官方化非常不满,于是自立门户,再造“万国董事会”,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并派出三支救护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
就在这时,张竹君在上海《民立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责沈敦和一再改组红十字会是为了掩饰私吞善款的行为,要求沈敦和公开红十字会的财务开支,自证清白。
这封公开信对沈敦和的个人声誉和红十字会的公共信誉杀伤力非常大,沈敦和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在《申报》发表回应张竹君质疑的公开信中,说明了他与同仁缔造红十字会的艰辛历程,并指出,自红十字会成立以来,他一直没有经手任何公款。之所以最后结算的账目末造册公告,是因为红十字会投资的公益项目刚刚完工。
从当时的社会反馈来看,沈敦和的危机公关是成功的,张竹君咄咄逼人的发难,并未让红十字会的信誉受损,公众对红十字会的支持也未见减退。张竹君似乎也无心恋战,放了一炮后便旗息鼓了,连她组织的“赤十字会”也很快解散。
而沈敦和的慈善事业之所以能得到大力支持,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沈敦和本人的信用。沈敦和出身于绅商之家,家境殷实,本身也受过欧美优良的教育,归国后为洋务派大员所赏识,协助办理洋务,并主持社会公益事业,在上海绅商中威望很高。以他的身份、财富、声望和地位,完全没有必要借红十字会之名捞钱。二是红十字会本身已初步建成一套值得信赖的制度。晚清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都有一个惯例,即定期在《申报》《大公报》等报章上刊登鸣谢广告,将每一笔捐款的数额一一列出,以示感谢,同时也接受社会监督,这种广告叫作“征信录”。有些慈善组织还会自己编印“征信录”,将一个结算期内的各项收支叫细罗列在册,分送社会各界。沈敦和主持的红十字会,也一直按照惯例刊登、編印“征信录”。
1912年7月,由于南北和局已成,民国诞生,“万国董事会”在上海召开报告大会,报告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红十字会的救护概略、办事成绩、收支账目等。最后,由“万国董事会”议长宣布:“战事已息,董事会全体辞退,银钱存款经众议决,仍由会计董事等人执管。
编辑/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