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四一五”运作

2014-02-11 20:34:35许苗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华文献图书馆

许苗苗

(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0)

1 引言

地方文献是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经济等方面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的收录和总汇,充分体现着地域的社会发展和地方的时代变迁特色。称得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源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兼容博采的资源宝库。[1]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四一五”运作新模式即四项原则、一个机制、五种手段的运作新模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机制,促进地方文献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 四项原则

2.1 把握承前启后的方向性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要对年代久远、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进行搜集、开发与利用,即使是相对范围不是很大的地(域)方,也是千头万绪。要使这项承前启后的工程顺利而有效的实施,把握方向性至关重要。可本着“宁繁勿简、厚古宽今”的原则进行。一是对各学科地方文献力求全面收集;二是对各载体类型地方文献完整收集;三是对常规地方文献和灰色地方文献并重收集;四是重视收集零散于其他资料中包括民间口口相传断裂的地方文献。

2.2 坚持有的放矢的实用性原则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要求也就不一样。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产业结构、地域特征等制定收藏重点,确保收集、开发与利用的地方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说收集地方文献可以包罗万象,拿到篮里都是菜;那么对其开发与利用,则一定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应适应时代发展,着眼未来需要,促进用户知识增长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精心选择具有历史的、学术的和现实的利用价值,真正形成特色馆藏中的特色,具有他馆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2.3 促进不断发展的持久性原则

如同经济要持续发展一样,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与利用,应该坚持持久性原则。要锲而不舍地努力,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不少图书馆能拥有颇具特色的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与几代图书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2]如广东中山馆搜罗宏富的华侨史料,南京馆独树一帜的太平天国史料,上海馆品种繁多的族谱、家谱,湖南馆弥足珍贵的毛泽东著作版本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史料,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给读者的阅读和持续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2.4 实现互通有无的共享性原则

科学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应防止各自为阵,造成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重复浪费现象,要克服泛而不专、滥而不精的面面俱到。以单个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实力,是不可能把一个地(域)方的地方文献全部收齐的,即便是收集齐全当代地方文献也绝非易事。尤其是各馆收藏的一些珍贵地方文献往往被深锁库房,读者难得一见。正因为如此,各地有必要对地方文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要研究和确立适合本地区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开展各馆之间的协调合作,互通有无,明确各自的收藏范围和收集重点,建立纵横交错的地方文献网络。[3]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分散在社会上的地方文献,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为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打好基础。只有实现各类型图书馆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联合,才能实现馆际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真正造福广大读者。

3 一个运行机制

3.1 依托研究机构,提供学术支撑

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作为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的构建,十分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图书馆服务的畅通与高效。完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的质量,保证资源利用率与有效率,建立或依托研究机构,汲取学术营养,提供科学支撑。如地方文献研究学会大多从事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自行开展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一是借助地方文献学会中专家、学者所研究的课题,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将其内容充分揭示出来。可以编制某一方面的二三次文献,如专题索引、题录、汇编、文摘以及就某些领域课题的研究发展情况而撰写的资料综述、进度报告等,这些新的成果不仅可以服务于用户,还为地方文献研究提供新鲜的素材。[4]

3.2 抓好队伍建设,集聚人才资源

在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中,加强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馆员是至关重要的。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馆员,要求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文史知识和文字学功底、计算机技术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等。其知识结构应具多元性、兼容性。否则就难以担当此项工作,也无法与读者交流和进行推介。[5]

一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可采取走出去参观访学、请专家学者来传经布道等方式,让馆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知识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在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确定专人进行搜集。三要注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补充图书馆队伍中存在的缺项和不足。四要放眼全社会,不仅要重视研究机构的专门人才,也要关注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发现在地方文献研究与实践中不懈努力的个体,以及做出成绩的佼佼者。把分散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不断给地方文献工作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3.3 重视科学规划,实施有效管理

为了保障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存储、整合、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等活动的实施,确保资源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必须重视科学规划,建立合理可行的制度与规则,真正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地方文献建设的兴盛不衰,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目标。其必须面对现实,符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律,符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客观实际。

二是要有全局观念,在规划目标的框架下,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在工作中加强相关措施,防止重复浪费、多头建设的局面出现,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重点、有计划地稳步推进,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6]

三是人员的管理是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员置于核心地位,把人员的素质视为工作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要有相关的举措和激励措施,把馆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在业务规范上,由于地方文献工作专业性强,涉及收集、整理、典藏、阅览、研究等诸方面,要使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因馆制宜,开展一些适宜的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地方化、特色化的服务。

五是应建立地方文献资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要从软硬件、人员、技术等诸多方面提高读物质量和评价指标,来满足用户明确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

4 五种手段

4.1 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与利用工作,一定要努力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紧密结合。

其一,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2007年3月,金华市少儿馆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一个集合了金华文化部门、在金大中专院校及婺文化研究爱好者、专家学者等力量,专门研究、传承和宣传金华历史文化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该研究会同时分设了方志谱牒、婺州窑、婺剧等9个专业委员会,来发掘、整理、保护与利用金华历史文化遗存。

其二,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专题理论研讨,促进对地方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每年举办一次婺文化理论研讨会,组织婺文化爱好者、婺文化丛书著作者代表与专家教授相互研究探讨,使地方文化研究获得质的飞跃。比如为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2007年召开婺州窑烧造工艺认证会,对金华婺州窑在中国陶瓷界的历史地位、工艺技术的一次重新定位;2009年围绕“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召开中国婺州窑学术研讨会,提出要“化被动的抢救性保护为主动的规划性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学术影响甚大。不仅使婺州窑的传承人成功地进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更使出众的婺州窑产品飞快地走出金华、走出浙江、走向全国。[7]婺州窑作品屡屡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大赛中获奖,2012年婺州窑被评为“浙江省最佳城市礼品”。

其三,是坚持深入民间乡野,接地气,获新知,汲取和补充新的营养,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4.2 现实与历史融合贯通

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中,要做到现实与历史的融合贯通。不仅要“厚古”,更要“宽今”,借鉴历史,审视现实,放眼未来,使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利用具有永久的价值。在现实中,各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党政决策无不受本地区历史条件、自然资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8]在研究决策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地情与数据,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金华市少儿馆(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善于把历史与现实融合贯通,将地方文献中诸如婺州窑、婺剧等过往与现实的信息资源以及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和归纳,形成结论与成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申遗和各种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4.3 收集与开发同时并举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采用集中采购与主动征集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后者,可不定时地到相关市、县或者乡、镇、村采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书刊、文献汇编资料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文化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长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掌握着不少民族、地方文献精品,甚至形成了小规模的家庭藏书室,可有目的地进行访购。同时,要善于查漏补缺,整理日常性地方文化资料。指派专人负责在各地报纸、网络媒体中发现有关本地(域)的隐性地方文化史料和地方文献活动信息,并加以归纳整理。把分散的信息聚拢一起,把零碎的资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寻觅到可加探究的对象,要做到点滴不漏,只要相关就加以收集,并善加利用使其成为“金子”。

作为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固然是馆藏所需,但积极主动开发也十分重要。金华市少儿馆努力做到收集中不忘探究,通过开发促进收集的进一步完善。

一是重视课题研究。坚持以金华婺文化研究会为主阵地,发动专家、学者及婺文化研究爱好者积极参与课题申报、研讨等活动,鼓励各展所能,分门别类撰写各种形式的文章和著作。

二是设立课题补助,编著出版地方文化书籍。自2006年成功编辑出版《婺文化概要》一书后,馆每年定期开展《婺文化系列丛书》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为想出书而又有困难的“婺文化”著作者提供资助。[9]七八年来共出版了七批高质量的《婺文化丛书》,其中有《婺剧音乐大全·徽戏》、《抗战时期的金华文化》、《古婺遗韵》、《吕公望传》、《冯雪峰论》、《艾青诗歌的历史与文化透视》、《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婺州窑研究与鉴赏》、《潘谟华论》、《古婺文化艺术考论》、《吴弗之艺术论》、《邵飘萍传》、《金华文史记忆》等82部,分别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珠海出版社、线装书局、大众文艺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这些通过众人加工方“亮相出炉”的地方文献,为加强地方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主题征文活动。金华市少儿馆每年定期向社会征集婺文化主题论文,通过评选,给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此政策下产生了婺文化研究论文数百篇,先后结集出版了《婺文化论文集》3部。2009年开展了“婺剧”研究论文征集,中国戏剧核心期刊《戏曲研究》为婺剧首次专题设栏,发表了7篇重量级全国戏曲研究专家的学术论文,有力地推动了婺剧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承发展。

4.4 网络与文本相互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保证了地方文献收集的丰富性与完整性。网络、现代文献载体、高容量存储等新技术为地方文献馆藏开拓了广阔天地。金华市少儿馆(婺文化研究会)利用自身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地方文献,充实馆藏内容,增大信息资源。在收集印本文献的同时,为给更多读者提供接触了解婺文化的平台,宣传婺文化独特魅力,建设了婺文化研究网站,荟萃众多婺文化书籍资料,按照婺文化不同类别和专题,将不同形式的、大量分散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分析研究,分门别类,详细介绍;“婺学”对我国儒家学说的贡献,藉此而形成的婺州地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社会风尚;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婺州窑;汇集徽戏、乱弹、高腔、昆剧等六大声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浙江第二大地方戏剧——婺剧;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身,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婺城古建筑;还有赤松黄大仙、方岩胡公等道教传说与信仰;骆宾王、李渔、黄宾虹、艾青等历史文化名人;金华火腿、金华府酒等地方名特产品等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借助相关金华婺剧、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旅游等网站,开展突出地方特色的网上服务,为读者查询利用婺文化文献提供更多便利,使金华八婺文化信息更加充分完善,也为图书馆员开展专题文献服务,提供更加宽厚的资源基础和便捷的途径。[10]

4.5 独干与互动携手前行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与广泛合作。对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图书馆不能闷起头来一家独干,一定要广获政府部门和社会支持,重视联合各方力量携手前行,才能众志成城,共同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搞得红红火火。2006年金华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创建文化大市。金华市少儿馆及时抓住机遇,成立金华地方文献挖掘整理工作小组。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每年获得30万元左右的地方文献专项经费,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通力配合的工作。图书馆要与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情报所等诸多地方文献收藏单位加强联系、通力协作和相互支持,共同促进该工作的规划和协调方案的实施。要定期组织检查和反馈,督导整体规划的实行;适时召开收集与利用地方文献交流与学术研究会,不断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开拓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新领域。金华有各种研究机构百余家,有的研究婺学,有的研究婺剧,有的研究婺州窑…可以说在金华文化领域的某一方向,不少专家学者已做了较深的钻研。但也极易出现研究不全面、挖掘不深、资源浪费、重复劳动等现象。为此需要有效地实施引导,联合这些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到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各展所长,以提高研究效率,挖掘研究深度,抢占文化制高点。

〔1〕 孙惠明.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管理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3(4):92-94

〔2〕 黄桂风.图书馆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J〕.图书馆杂志,2007(4):25-26,41

〔3〕 郭晨虹.浅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57-59

〔4〕〔8〕韩运平.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交流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12):39-41

〔5〕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性发展刍论〔J〕.图书馆论坛,2005(2):1-4,202

〔6〕周应萍.图书馆应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J〕.情报杂志,2008(4): 140-142

〔7〕周国良.公共图书馆要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J〕.图书馆杂志,2009(4):33,46-48

〔9〕〔10〕许苗苗.从地方文化研究着手,开创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2):59-61

猜你喜欢
金华文献图书馆
张金华
大江南北(2022年11期)2022-11-08 12:04:18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岁朝清供
宝藏(2021年1期)2021-03-10 11:06:18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陈金华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