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元程
(晋江市台盟,福建 晋江 362200)
“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在我国不仅落后地区存在 “三农”问题,沿海发达地区也一样存在。晋江位于闽东南沿海,以前是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经济实力多年位居福建第一。晋江市经济虽取得飞越发展,但也产生了新 “三农”问题。新时期,晋江市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发达地区解决当前 “三农”问题提供借鉴参考。
20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实体不断壮大,晋江市经多年发展,2013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第五,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5亿元,财政总收入1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8元。
虽然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这些乡镇企业从农村起步,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已长期透支了农村的土地、环境、水以及人才等资源,冲击了农业本就薄弱的基础地位,产生了新时期的 “三农”问题。如农民方面: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结构单一、观念落后、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工作技能、就业观念落后、不愿到本地企业打工,出现企业招工难而有的农民没事干的情况;农业方面:农业效益低,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日益偏离,农业从主业变副业、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水系变厂房、农田基础设施受到破坏、土壤和灌溉用水污染严重,导致一些田地没人种,出现土地寸土寸金而又有抛荒的现象;农村方面:原有农村风貌发生巨变,乡愁难觅,存在脏乱差现象,高楼林立,建设无序,农村城镇化改造成本高,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农村变富裕而生活品质没有相应提高的现象。
形成 “三农”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央虽年年出台涉农一号文件,对各级政府具有指导意义,但基层农民感觉含金量不高,中央强调粮食安全,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农民注重种植效益,三方想法各异,政策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存在两个剪刀差。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粮食收购采取保护价,但粮食价格增长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增长,谷贱伤农事件时有发生,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同时,由于乡镇企业长期粗放发展,给工业带来利润,而污染却由农村和农业无偿承担,客观上存在严重的工农业生态剪刀差,影响农村和农业发展条件。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综观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轨迹,在20世纪90年代前,农业发展快速、农村充满活力,因为当时我国整个社会还处于物质短缺时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农产品供应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百姓的需求已发生变化,不只是吃饱、而是要过好,希望生态优美、回归自然,而农业没能根据社会发展适时调整结构。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免费组织就业培训,对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保障水平等方面给予引导扶持。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实现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2万人。二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全额补贴农业保险,水稻种植保险投保面积739hm2,保费13.3万元;完成渔船渔工投保,本级财政补助114.06万元;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水利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入10.3亿元,改善了水系生态环境,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让农民旱涝保收成为可能。三是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配套文件,修订完善本级扶农政策,组织扶农项目验收,兑现本级扶农资金1309.60万元,惠及农户948户,兑现各级农机补助108.16万元,机动渔船补助用油量42413.4t,补助金额1.64亿元;政府贴息补助推动涉农银行开展农户联保互保小额支农贷款5亿元,惠及万户农民。四是提高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向农民倾斜的力度,实现社保医保农民全覆盖,实施大病大补助、民生托底政策,防止因天灾人祸而出现返贫现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降低子女教育费用,通过减少支出,固化农民收入[1]。
一是农业经营产业化。全市累计拥有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流通企业带动型为代表的产业组织269个,其中晋江市本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5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 (福源、福马、乐天)。拥有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14家,亲亲公司、福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膨化食品生产企业之一。2013年70家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带动省内外27.5万户农户增收14.6亿元。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全市土地流转7680hm2,占全市现有耕地1.67万hm2的45.28%。两位种粮大户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胡萝卜种植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民创业 (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3000hm2胡萝卜种植。三是农业组织合作化。全市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74家,基本形成了 “农户+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三种合作模式。全市发展各类下连农户、上接市场的专业技术协会27个,入会会员1728人,各类协会在实行农商联营、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中发挥了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作用。四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全市累计取得 “三品”认证企业、专业场 (户)78家,共141个产品,其中:无公害产地认定企业69家的87个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7个农业企业的5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家共3个产品。全市现有中国农产品驰名商标8枚 (亲亲、盼盼、喜多多、金冠、福马、雅客、蜡笔小新、好邻居)、中国名牌农产品6项、省著名商标12枚、省级名牌 (农)产品16项,其中 “盼盼”薯片、“雅客”夹心糖双双荣获中国航天标志特许产品殊荣,绿泉农业公司获得全市首家蔬菜加工出口认证,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成为泉州市首家获欧盟认证的水产企业[2]。
一是建设美丽乡村。近几年晋江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培育市级示范 “美丽乡村”10个。2013年完成投资3亿元;整理土地14.9万m2、新建房屋7.16万m2、绿化66.9万m2,修建农村公路150km;深入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活动,新增村级投资公司15家,社会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1.5亿元。二是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出台一系列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推行公司运营、村企合作、资源盘活、服务配套、产权置换等5种发展模式,2013年全市平均每个村村财政收入41.85万元,保障农村清扫垃圾等公共支出。三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农村公共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整合民生资源,推动各类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推广“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全面向农村延伸;抓好居住证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衔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城乡一体格局[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要是生产力落后与人们物质文件需求之间的矛盾,故以快速发展经济为主;当前沿海地区产业层次已经提高,故对发展要求是又好又快,既要速度、更要重视质量、环境的保护。2013年泉州、厦门等我省沿海地区人均GDP已达10000美元左右,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根据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产业层次处于梯度高端,因此农业也必须转型提升,才能使工农业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也应是有科技含量、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而当前农业产业中,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有效地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融为一体,是新时期化解 “三农”问题的很好选择。休闲农业把农业与生活休闲旅游相结合,一是把农业产区变成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景区,把农产品变成一个旅游商品,把枯燥的劳动变成一种有趣的健身消费,增加了农业效益;二是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村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改善农村环境,保护田园风光,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农村回流,促进了农村发展。因此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效破解“三农”问题。
3.1.1 条件具备 一是城乡公路网络畅通,公交及自驾交通便利;二是假日经济出现,休闲需求增加,人们利用周末假期到农村,住农家店,吃农家菜将成时尚;三是地方特色明显,如福建省有莆田荔枝、福州橄榄、泉州惠安石雕等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四是文化资源丰富,有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南音、木偶等提高休闲农业内涵的重要元素。
3.1.2 市场广阔 一是本地居民,根据消费理论,经济水平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的休闲度假需求大量增加,城镇居民是今后休闲农业稳定的客源;二是大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他们利用周末假期,为了体验本地民俗文化,到乡村休闲放松;三是海外侨胞,沿海地区有众多海外侨胞,故乡情深,都想常来常往,感受乡音乡情。因此,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广阔,是投资者的理想选择。
3.2.1 做好发展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人工造景,而要保持农业特色,师法自然,顺势引导。如晋江可根据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产业结构特点,划分为两个休闲农业功能带。一是东南部沿海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带。这些乡镇有着丰富的海洋乡村文化,如南音、嗦啰嗹、拍胸舞、木偶、酒文化、蚵壳厝等与休闲农业相结合,让人们感受传统海边乡土文化和闽南民间习俗。二是西北部山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带。这些乡镇可把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农副产品融入休闲农业,让客人观果园、学制陶,欣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事活动,品尝绿色食品,达到拥抱自然,生态休闲的目的[3]。
3.2.2 加强政策保障 由于休闲农业发展周期时间长、占用土地面积大,因此,一要确保土地政策连续性,不能一届一个样,确保土地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海南就曾因发生规划变动、土地利用变更而导致多名台商经营的休闲农业受到很大影响;二要调整土地政策。把土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保障,是一个老观念,当前的土地保障只能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但并不能保障其生活,因为人均土地少,种田收入微薄,无法保障农民生活,因此沿海地区可考虑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的保障制度,即农户可转让土地使用权,成片发展休闲农业,转让所得用于社保医保。
3.2.3 强化对台合作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把农业变成快乐而高效的产业,把农村变成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把农民变成小康而有尊严的群体,成为了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台湾起步早、有技术经验,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地缘相近、物候相宜,农作物生长条件相似,两地可加强合作,推动沿海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1]晋江市农业局.2013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及2014年工作计划 [R].2014.
[2]晋江市农业局 .晋江市农业农村基本情况背景资料 [R].2014.
[3]晋江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晋江市乡村休闲产业基本情况[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