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真真,孟智宏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综 述·
量表在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与分析*
韩真真1,2,孟智宏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量表;面瘫;应用;分析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近年来,关于面神经麻痹的研究报道颇多,准确评估面瘫程度,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预后及疗效评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量表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可以获得更加客观、可比、量化的资料,因此,近年来量表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面瘫临床研究中,现将其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近5年来用于评价面神经功能的量表有几十个,其中较为常用的有House-Brackmann量表[1],该表自1985年被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所采用,定为学会标准,现已成为临床最常用、信度较高的量表[2]。除此还有Yanagihara评价标准,The Nottingham System(NS)评级量表,Sunnybrook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DFNP)量表[3],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4]等。这些量表大多被单独使用,也有联合应用的少量报道。
2.1 House-Brackmann量表 梅俊华等[5]选择50例贝尔麻痹患者,分为手法组和非手法组进行针刺治疗,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78.0%,且手法组疗效优于非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刘立安等[6]将129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波组,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并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关联。陈申旭等[7]研究表明电针刺激面神经可以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评价且与House-Brackman量表评价成负相关。汪德全[8]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将90例患者分为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及不分期针刺组3组,治疗2个疗程后,用House-Brackmann量表对比疗效,结果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与不分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两组疗效要优于第3组,而以分期针刺加电针组疗效最好。有学者[9-10]以House-Brackmann量表评价透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透刺针法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法。孙珮[11]将11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头针组,常规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头针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应用头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头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对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其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还有学者[12]运用该量表评价面瘫治疗效果,单独头针丛刺法疗效亦优于传统针刺法。
李予鲁等[13]认为该量表的优点在于综合了静态、动态和联动的总体功能,从临床应用上相对简单易行,且应用广泛。缺点是总体评分各级别之间的区别有时很难评估,因为患者面部各区域的功能损害程度并非完全平行。笔者认为该量表是将静态、动态功能以及联带运动综合评分而分级,其主要目的是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对面部功能的特殊细节未做详细说明。
2.2 Sunnybrook量表 又称多伦多法,是由Ross等人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面神经功能综合性评分法,它将静态、动态、联带运动分别评分,总分=动态评分-静态评分-联带运动评分。杨智慧等[14]报道,将1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针刺组和单纯局部取穴针刺组,治疗1个月后,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各项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针刺组疗效更优。赵枫林等[15]对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发现以Sunnybrook量表作为康复评估标准,治疗组(采用针刺、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表明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刘毅斌等[16]研究针灸治疗75例贝尔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Sunnybrook量表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发现针灸治疗发展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最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把握该期的治疗时机。
季洁等[17]认为该量表以动态功能评分为主,有较精确的量化评分,反映了面神经5个周围支的功能。李予鲁等[13]认为该量表的优点在于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较细致地评定了面神经功能,且按照不同部位进行联动评估。缺点是只列入了联动一项后遗症,其他如鳄鱼泪、挛缩、痉挛等均未列入[18]。笔者认为就面神经评定系统相比,它较House-Brackmann量表更加细致,对面神经功能的评价更加准确,可以将其作为House-Brackmann量表的有效补充,将两者联合应用。鉴于中枢性面瘫联带运动不明显,该量表更适用于周围性面瘫。
2.3 DFNP量表 全称为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将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正常、轻度、中度、较严重、严重功能障碍及完全麻痹。笔者认为,该量表的优点是:动态的评分项很全面,且评分分级较细,易于前后对比观察面瘫的临床变化。且该表与House-Brackmann量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面瘫患者的分级评定量表[19]。量化标准是按“比健侧弱7.5、5、2.5分”的形式来界定,将患者自身健侧与患侧对比,更加个体化。缺点是静态评分项少,且没有考虑联带运动对面部的影响,对各个运动部位的评分均等,没有突出抬额、闭眼、鼓腮、示齿等对面瘫具有代表意义的运动的分数比例。临床上较少单独使用该量表进行面瘫测评,常联用House-Brackmann量表、FDI量表等一同测评。
邢丹[20]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60例贝尔面瘫患者区组随机分组,各组均采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按时进行测评,结果艾灸和电针可以有效地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平均治愈率分别为75%和70%,而且可以提高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疗效优于分期针刺和分期经筋排刺组。李桂平等[21]将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结果:分期经筋组的临床起效快,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分期针刺组,对各量表评分的改善优于分期针刺组。李瑛等[22]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900例面瘫患者分组针灸治疗,联用House-Brackmann量表、FDI量表、DFNP量表进行疗效评估,发现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发病后的1~3周;5种治疗方案均为贝尔面瘫的优势治疗方案。
2.4 FDI量表 即面部残疾指数量表,包含躯体功能得分和社会生活功能得分两部分。其优点是突出了面瘫对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且用于在个体水平(残疾水平)上评价面瘫患者的功能障碍,其信度和构建效度令人满意[23-24]。缺点:对于部分中枢性面瘫患者,出现语言不利或失语症状,无法应用该量表测评。该量表社会功能评分部分主观因素较多,可导致治疗前后该部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该量表在面瘫针灸临床鲜有单独用做面瘫恢复程度评分标准的报道,常与House-Brackmann量表联用,或与Sunnybrook量表联用。
有学者[26-27]将FDI量表与House-Brackmann量表联用,用于评价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的疗效,结果证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针灸干预,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肖乾林[28]也将两表联用,评价128例贝尔麻痹患者恢复程度,结果治疗组(中药加针灸治疗组)比对照组(西药组)疗效显著,P<0.01。王颖[29]将FDI量表与Sunnybrook量表联用,观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不同病期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结果表明发展期介入治疗其疗效最为明显。也有学者[30]综合运用FDI量表、House-Brackmann量表、DFNP量表、瞬目反射R1波评分,观察针刺干预对急性面神经炎后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针刺组疗效优于延迟针刺组,早期针刺干预可有效控制面神经炎症发展,对面神经炎恢复、转归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治疗面瘫的临床报道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量表,使得临床疗效更客观、更科学。由于不同量表在有效性、可行性方面各有利弊,相关性差异较大,转换起来困难,因此运用不同量表评估出的临床疗效难以比较,面瘫程度的评估无法统一。
笔者建议:1)使用House-Brackmann量表作为基础量表,因为该量表是国际上使用最多的量表,且其他一些量表与该量表的相关性高,便于在不同实验之间比较疗效。2)联用Sunnybrook量表、DFNP量表及FDI量表,使面瘫评价多角度、全方位。Sunnybrook量表可横向评价静态、动态、联带运动,作为对House-Brackmann量表纵向分级评分的补充。DFNP量表将患者自身健侧与患侧对比,更加个体化。联用FDI量表,将患者由躯体到心理进行全面的评估,人性化、科学化。3)继续完善相应量表,如:Sunnybrook量表增加更多联带运动的评分项、DFNP量表区分开对面瘫具有不同意义的运动的分数比例。4)建立与House-Brackmann量表相关性高的量表,联用形成完整的量表套,使面瘫评价标准化。
[1]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2]孙 湖,刘立安.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24-25.
[3]杨万章,吴 芳,张 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4] Van Swearingen JM,Brach JS.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disability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disorders of the facialneuromuscular system[J].Phys Ther,1996,76(12):1288-1298.
[5]梅俊华,高 珊,陈国华,等.神经心理因素与贝尔麻痹针刺治疗疗效关系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0):1026-1029.
[6]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
[7]陈申旭,张馥晴.电针评价周围性面瘫程度与预后评测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00-102.
[8]汪德全.三种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158-1159.
[9]张 稀,安跟会,宋梅君.表情肌透刺治疗重度面瘫12例[J].中国针灸,2013,33(11):1048-1049.
[10]金芝勋.“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3, 20(1):70-73.
[11]孙 珮.头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1137-1138.
[12]朱冬梅.头针丛刺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3,30(6):339-340.
[13]李予鲁,高志强,倪道凤.面神经功能分级现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3):174-178.
[14]杨智慧,吴清明.不同取穴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19-20.
[15]赵枫林,王济生,洪 雁.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77-578.
[16]刘毅斌,程红亮,吴劲松.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75例时效性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3):239-241.
[17]季 洁,李 妍,李桂平.评价面瘫常用量表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21-422.
[18]迟放鲁.面神经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4-224.
[19]吴 芳,杨万章,陈传煌,等.面瘫分级评定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1):984-985.
[20]邢 丹.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案优化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21]李桂平,李 妍.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功能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2008-2009.
[22]李 瑛,李 妍,刘立安,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1,31(4):289-293.
[23]陈平雁.面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评价手段——面部残疾指数及其信度和效度[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7,17(4):173-176.
[24]Eduardo Gonzalez-Cardero,Pedro Infante-Cossio,Aurelio Cayuela.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Adaptation to Spanish,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2012,17(6):1006-1012.
[25]梁繁荣,余曙光,李 瑛,等.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8):584-586.
[26]钟润芬,黄石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7):587-590.
[27]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28]肖乾林.中药加针灸治疗贝尔麻痹64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11-12.
[29]王 颖,杨 骏.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1):23-26.
[30]严年文.针刺干预对急性面神经炎后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 2012,41(5):45-46.
R747.8
A
1672-1519(2014)11-0702-03
2014-07-10)
(本文编辑:滕晓东,马晓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11.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0606)。
韩真真(1987-),女,硕士研究生,医师,研究方向为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
通读作者:孟智宏,E-mail:yj1988mzh@163.com